不支持Flash

什刹海文化旅游区 老北京韵味下的现代生活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 10:59 新经济导刊

  老北京民俗文化与现代时尚的生活方式,两种极度反差的文化一起构成了什刹海独特的文化气质

  本刊记者 孙瑞华

  什刹海既是北京内城老北京特色民俗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区,也是北京最时尚前卫的休闲场所之一,这种反差产生出一种难以表述的魅力,也形成了什刹海独特的文化气质。

  正如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霍光院长所说,什刹海集老北京、现代都市、泰国菜、星巴克等于一身,而这种混合本身就是一种个性,不可复制。

  也许这种混合就是什刹海的魅力,而这种魅力需要去慢慢体验,体验那种老北京韵味下的现代生活方式。

  体验什刹海

  初秋的9月,在一周之内记者两次前往什刹海,时间都在下午5∶00到晚上9∶00。而且是沿固定线路:步行从荷花市场进入,穿过前海北沿,到达银锭桥,走完烟袋斜街,再回身到达后海南岸。

  如果从前海进入,首先要穿过荷花市场。这个区段约有十几家餐酒吧,全部依湖而立。虽然两次间隔只有5天,但对荷花的感觉已大不一样。第一次日来时,还是满湖边的荷花绽放,等到再来,要寻寻觅觅才能找到这些专门从白洋淀搞来的荷花。

  虽然大家都是做餐酒吧的,但效果却大大不同,有些门庭若市,有些则冷冷清清。

  两次来,都看到

茶马古道(云南菜)的人气很旺,后来才知道老板是画家方力钧。旁边的岳麓山屋也不错,还有樱花、星巴克则表现稳定正常。可能是我来的时间不合适,甲丁坊的人对记者说,他们这里到晚上人很多,而且有乐队表演,晚上一般指10点左右。欲望城市的服务员也这样说。

  西餐厅的

装修很别致,在这里,一杯饮料约38元左右。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年租金约100万元,每天的销售额在2万元(估计是旺季),算下来,一年的销售收入有600万元,但没有向老板考证。

  出了荷花市场,绕过前海北沿,就到了有名的银锭桥,该地区最具标志性的小桥,正是这座桥将前后海分开。这里有名的烤肉季吸引了很多游客,菜不是很贵,尤其是烤羊排,味道鲜美。

  桥周边的酒吧显得很热闹,特别是靠近前海的“桥吧”,很有人气,老外特别多,他们似乎专找小桥旁边的酒吧落座。

  烟袋斜街号称北京的小琉璃厂,曲里拐弯的像上海的小弄堂,在北京并不多见。这里的特色小店不少,在斜街的尽头,有一家叫兴隆手工的小店,人气特旺。留着庞克头的师傅在即兴做活,引得不少年轻人围观。

  一直在找有名的莲与藕吧,可怎么也没有找到;上次在街边吃的麻辣烫,已经没了踪影,旁边的师傅说,今天是周末,不让卖。从斜街出来,照例要吃五元一份的炸臭豆腐。然后就进入有名的后海南岸了。

  沿后海南岸散落着20多家酒吧。这里,曾在非典时期热闹异常,甚至带动了整个什刹海的繁荣。之前熟人推荐,“叁拾壹”酒吧是一位叫丁健的人开的,老板喜欢音乐,所以他的吧里经常放一些美妙的音乐,很有情趣。

  从南岸走回来,向对面的北岸望去,天色已渐朦胧,依稀看到对面的几个酒吧,比如NO2、5号等。其余,均被浓密的垂柳遮挡住了。

  整个什刹海一圈走下来,大概4个小时,这样美妙的步行街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规划的?

  重新规划

  其实,关于什刹海的规划从1983年就开始了。之后,又相继编制了很多规划及方案,但多是围绕景观建设的多,注重产业发展的少。最近的一次是北京西城区“十一五”规划,其中特别谈到,要“突出湖光水色、王府故居、京味民俗特色,发展主题特色街和特色旅游项目。”

  目前,什刹海已被列为西城区6大功能街区之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2006年启动的什刹海地区整治5大工程正在进行,而工程整体规划也已委托

清华大学等规划设计院落实。

  虽然有过不少的规划,但直到2003年底,才第一次从旅游业态的角度切入,这份名为“什刹海中央游憩区和中央湿地区总体策划”的方案,是西城区旅游局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所做。

  “与以前的一些规划相比,2003年底的规划更多的是从一种业态(旅游业的角度)切入”,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霍光反复强调,“此前一直有一些概念,但这次对比较模糊的概念作了定调定性。且较早地从市场的角度、从旅游业业态的角度、从开发经营的角度论述。”

  展现在记者面前约5万字的规划摘要,已经非常详尽了。很多规划细节,尤其是一些理念,即使现在看来依然具有前瞻性,比如关于目标市场的提升,规划中写道,什刹海旅游区应从历史上的荷花地大众市场和SARS时期风起云涌的大众露天餐饮市场,以及“胡同游”的单一国际市场,提升至国际国内高低多元,向高端市场倾斜的多元市场。除此之外,还有体验旅游、步行街等。

  他们的规划到底被采纳了多少?虽然无法详细计算出,但从现实看,很多方面都被参考或采纳了。但此规划也有不成熟的地方,霍光指出,主要表现在适应市场快速发展需求方面不够深入,对一种变化中的对策研究把握不够,而且着重于静态的角度,而非动态的规划。“寻求变化中的适应性规划是对规划界的挑战”。今后做规划,要考虑变化中的业态发展,从产业入手,从未来市场发展的取向入手。要综合考虑,而非集中于某一方面。

  关于清华大学等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规划,霍光认为,实际上越往后,可规划的空间越小。因为大的硬的规划已经在那里了,很难被撼动,后来者只能在原先的基础上,对一些软的细节的方面进行动态规划,比如服务、管理等,这些可能是特别需要被规划的。

  什刹海未来

  什刹海一直在变化。起码,主体消费者变了,由最初的老外及北京当地一些精英,逐渐变成大众化、平民化。从最初的“质”完成了到“量”的扩展,接下来,还要完成从“量”到“质”的飞跃。

  关于“质与量”,霍光认为,最初的质,是一种品质、品牌,往往由精英人群创造,而后,用这些品质来吸引大量的一般人群,包括旅游团等。但达到一定的量以后,就会出现饱和,这时又需要把扩大的量提升到质。什刹海已经完成了从质到量的过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从量中提升到质。简单说,就是对目前的消费人群,提供更精准的营销,从他们身上开发出更多的利润。

  比如统一的宣传手册、网上什刹海等。可以根据变化的市场迅速做出反应,

  让消费者及时了解,才能引出其潜在消费欲望。如果消费者事先对此一点不了解,或有畏惧,都会影响消费。

  但目前而言,无论是西城区政府还是商户个体都很难做到,比如关于整个什刹海的营销,这需要行业协会去做,起到上联政府、下接市场的作用。政府的作用是在整体上把握规划,而具体的市场化行为,属于行业协会范畴。特别是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涉及旅游局、文物局、园林管理处等方方面面,如何协调,可能是未来商会应该考虑的。

  未来,什刹海又将给自己一个怎样定位呢?霍光提出一个新方向:混合·精品。

  什刹海的目标人群,应该是一个独特的细分人群。人们到什刹海来,究竟要体验什么?

  应该是一种微妙的混合。是集老北京、现代都市,是集泰国菜、星巴克等于一身的,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品牌。这样的混合也是一种个性,不可复制。

  由此,相关的业务拓展也要混合,而非单一的纯酒吧、纯餐吧。新的空间混合业务,还可以涉及画廊、精品茶吧、特色小店、小美术馆、艺术书店等,但必须强调,每种业务都是精品,是精品间的混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