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医改需要更广泛的公众参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2日 17:17 经济观察报

  中国应该建立怎样的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应该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过去十多年中,我们一直在寻求能够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答案,现在,公众把希望寄托于9月份才成立的机构——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

  医改小组确实也在寻求答案。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医改小组下设了四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都希望从各自的专业领域找到一部分答案。财政部负责研究财政投入机制的改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重点在医疗保障体制的构建上;国家药监局的任务是医药监督体制;卫生部则负责设计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构架。当然,一个完整的医改方案的基石,还在于明确未来医改的方向是市场化还是由政府主导。

  遗憾的是,这也正是我们过去十多年始终争议却终无结论的问题。当我们回过头来梳理种种争议,还会发现缺憾不仅在于缺乏普遍认同的路径,甚至对于路径之争本身所涵盖的内容,大部分公众也不甚了解。没有多少人能够清晰地解释到底什么是市场化,什么是政府主导,更没有人能够弄明白什么是美国模式,什么是英国模式或者是德国模式。

  在这种格局下,很多讨论实际上是在缺乏一套共同语言体系的情况下进行的。一些人误认为市场化就是政府彻底撒手不管,而另一些人则坚信政府主导就是政府包办一切。而把讨论中的一方称作“市场派”,把另一方定位为“政府主导派”,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得这种讨论陷入非此即彼的极端中,不利于吸取各方意见中的积极和合理因素。

  一项牵涉到所有人的改革需要广泛的社会认同,获得这种认同的前提是了解。公众需要了解,通过这样的改革他们最终能够得到什么样的保障,为了达此目的,每个人又要承担什么样的代价和成本。而对于所谓的英国模式或者美国模式,公众也需要得到通俗清晰的解释。公共政策专家所应面对的也绝不仅仅是决策者。

  公众对医改更多的理解来自于亲身体验。看病的支出是否在增加,

药价的增长幅度是否远高于收入的增长幅度,这些体验都会直接转化为对医改的感性认识。公众对医改的认同度也来源于此。因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政策制定者应该鼓励公众广泛地参与其中,在现有的国家财富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下,国家和个人怎样分担这种成本是最为合理的,政策制定者有义务做出更详尽的解释,公众也同样有权利最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我们注意到,

国家发改委已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向社会征集医改建议,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有消息说,医改最终方案将在年底前完成。我们希望,将来方案本身也可向社会公布,广纳贤言,只有这样,中国医改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与认可,公众也才可以从医改中真正获益。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