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必和必拓执行官称还没在中国找到足够大铁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 03:28 第一财经日报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必和必拓就开始在中国进行大量勘探方面的活动,已经勘探过的项目达到11个。但是,迄今为止,公司还没有找到一处“现在就可以作具体评估”的矿产资源

  本报记者 陈姗姗 发自北京

  这并不是顾之博(Chip Goodyear)第一次来中国,却是他来中国的行程中最繁忙的一次。除了看望北京、上海的员工,顾之博在三天的时间里与国土资源部、商务部、发改委等多个部门的相关官员以及钢铁工业协会和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的相关负责人会面,还在北大的讲堂上为学生作了一次演讲。

  “他们今天是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明天就可能是企业或者政府的高管,我们希望早点认识他们。”顾之博对《第一财经日报》说道。

  这次与顾之博一同来中国的,还有他的家人,而他的两个孩子都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两个小孩一个11岁,一个12岁,一直在学中文,顾之博对中国的兴趣足见一斑。关于中国市场,顾之博也有很多话要说。就在昨天上午,他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

  买方市场到卖方市场

  “2003年前的近30年,可以说

铁矿石、铜等原材料都是处于买方市场中,供大于求的情况让矿山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必和必拓(中国)的一位高层回忆道。

  从2003年开始,顾之博担起管理这家在全球拥有38000名员工的“巨无霸”公司的重任,对于他,可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因为,铁矿石的供不应求正是在2003年才开始出现的。不过,当时中国的钢铁企业签署铁矿石供应长期合同的情况还很少,主要是买多少就随时进口多少的现货形式。

  顾之博清楚地记得,在他上任以后,中国作为原材料大买家的身影开始越来越多地在国际市场上出现,也正是在那几年,买方市场开始向卖方市场转变。铁矿石的价格,也从到岸价只有22~23美元,涨到了平均到岸价66美元(2005年)。2005年的长期合同,必和必拓“说服”宝钢涨价71.5%,2006年又再次涨价19%。

  “过去的3~4年间,中国已经成为必和必拓最大的单一贸易体,中国的出口额已经占据了必和必拓贸易总额的17%,绝对值达到了70亿美元。”不过,一向谨慎的顾之博并没有被暂时的火热冲昏头脑,在与记者的交谈和公开的演讲中,价格会在未来几年出现回落已经不止一次被他提起,这在之前并没有过。

  为价格回落未雨绸缪

  三年后的今天,不管是铁矿石、铜、镍还是天然气,中国都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买方市场。不过,顾之博很清楚价格涨后就是跌,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永保

竞争力,这个道理既适合必和必拓,也适合他们在中国的下游钢铁企业们。

  在担任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之前,顾之博一直在与财务和投资打交道。这样的背景使他对目前的市场数据和未来的变化都非常敏感,而之所以取代前任,被任命为必和必拓新的CEO,也是董事会认为他比前任更稳重而不冒进。

  “在未来的几年间,一部分新增的生产能力将开始投入生产,这会使供需之间的缺口得到缓解。因此,价格在未来几年应该可以回落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这都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而我们只能控制供应这块,而且供应这块也不只是我们一家,我们的竞争对手也在扩产。”顾之博告诉记者。

  的确,

澳大利亚现有的5家铁矿生产公司均在实施扩产计划。必和必拓计划,在明年年底,其铁矿石的产量将由1.0008亿吨扩大到1.3亿吨;力拓在今年年底要从2005年的8959万吨扩产达到11700万吨。而澳大利亚还有9个新的铁矿石项目处于不同的可研阶段。

  “必和必拓近几年所做的一切投资和并购活动,都是预见参考了未来如果价格回落时的状况,也就是大部分商品价格回落到历史水平时的状况作出的决定,因此,我们并不担心价格的回落,只要认清了价格的周期,并进行低成本、大规模的长效投资,就可以控制潜在的风险。”这就是顾之博一直强调的经营之道。

  与之相对,中国的钢厂甚至是矿山生产企业,在过去的几年里受利益的驱动扩张产能:1996年,中国钢产量首超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产钢国;去年,全球钢铁除了中国都在负增长,而中国进口澳洲的铁矿石也在2005年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第一大进口国。盲目的增长和分散的扩张,造成了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的被动。

  投资和出售资产并行

  顾之博知道,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把资金用于投资新项目,对管理一家在全球25个国家拥有100个运营机构和矿山的企业来说,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过去几年,必和必拓完成了30个项目的投资,还有23个在执行中或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价值约为140亿美元,除此之外,公司还在35个国家里进行新资源的勘探。这些项目中哪些要真正投资,哪些要放弃,都是顾之博一直在思考的。

  一旦确定了一个开发区域和所要开发的资源,顾之博和同事们接下来就会分析公司在这方面的开发能力。“公司要寻找储量大、成本低、矿山寿命长的资源。找到了这样的资源和项目,公司才会进行一系列技术和经济上的分析。”顾之博分析,因为一个项目的投资额就会超过10亿美元,而且要花很长时间才可以把投资额收回。

  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必和必拓投资的谨慎。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必和必拓就开始在中国进行大量勘探方面的活动,已经勘探过的项目达到11个。但是,迄今为止,公司还没有找到一处“现在就可以作具体评估”的矿产资源。“矿产品公司通常需要做1000个‘风险勘探’后才能最终找到1个世界级的资源。在中国,我们还在寻找。我们发现了希望找到的矿种,但是储量还不够大。”顾之博说。

  投资的同时,也会出售资产。“永远会有一些资产和我们很匹配,同时有些资产可能对其他一些企业更有价值。”过去几年间,必和必拓所出售的资产额达到了50亿~60亿美元。顾之博解释说,这些资源有些是对公司来讲太小或是接近他们开发周期的末期,或者可能会为别的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投资和出售同样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19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