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药价降了19次为何还是贵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5日 14:42 深圳商报
这是一条“看上去很美”的消息。前两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调整了99种抗微生物药品的零售价格,平均降价三成,金额涉及43亿元。但深想一层,如果降价药转眼从柜台消失,改头换面以全新价格重新上市,老百姓还是用不上便宜药。有据为证,2005年,国家药监局就批准新药1113个、改变剂型的品种1198个、仿制药品8075个,注册申请事项共计11086件。不堵住药品“变脸重来”的通道,降价只会是一道带不来甘霖的空雷。 国家发改委此次调价行动涉及400多个剂型规格,最大降幅达七成多。而且,这也是自我国恢复对部分药品价格实行管制以来的第19次降价。从药品降价的范围到幅度,可以看出政府希望压低药价的决心和力度,但是,这几年“看病贵”问题仍然一直困扰民生。 政府的重拳为什么一次次打空?一位药企负责人曾向媒体透露,如果药品价格调整到无利可图的时候,企业当然会选择放弃生产。处于市场竞争中的企业都会做出这种理性决策:要么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在现有价格下争取利润空间;要么开发新产品,在其他市场找饭吃。当然,研发新品的投入非常大,风险也非常高,并非所有企业能够承受。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应该是能够不断用上便宜药的。 然而,国家药监局宽松的“新药报批”制度使降价作用变为泡影。由于我国新药审批中存在着标准模糊、把关不严等制度缺陷,使得药企根本无需费心压缩生产成本和从事研发活动,只需通过更名、改变剂量等“换汤不换药”的手法让药品改头换面重新上市。例如,我国将首次进入市场的仿制药也定义为新药,致使2005年批准申请当中,80%以上是仿制药品的注册申请。再如,2003年SARS期间,为保证抗击疫情的特效药物能够迅速投入使用,药物申报“绿色通道”作为缩短审批过程的一项特别制度诞生。在SARS危机过去之后,为了防范可能到来的新疫情,这一通道被延续了下来。现在“绿色通道”变质为“灰色通道”,利用这一通道违规报批新药早已是医药圈内一个半公开的秘密了。2004年和2005年我国的报批新药均超1万种,而2004年美国药监局受理新药报批数量仅为148种。极其宽松的新药报批制度瓦解了4000多家中国药品生产企业靠实力拼市场的意志,还为大量违规报批和权力寻租行为提供了土壤。年初,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司长等多名官员就因涉嫌经济犯罪被检察机关刑事拘留。 药价确实在降,用药依然昂贵,这就是目前医药市场的怪圈。新药审批环节不整顿、不规范,发改委的降价努力只会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疲于奔命,但效果不大。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