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无抗奶其实是个管理问题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 11:37 新浪财经
从7月28日在大连召开的“中国乳品产业健康发展研讨会”传来的一条消息:“有抗奶”的大限即将来临。据称, 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修订版已经定稿,强制规定把“抗生素残留”和黄曲霉素M1都列为必备检测项目。修订稿已通过国家标准委员会相关专家委员审核,有望近期正式出台,届时“有抗奶”将被真正叫停。 所谓“有抗奶”,是指抗生素残留超标的牛奶,“无抗奶”就是“抗生素残留未检出”的牛奶。有关专家指出,长期饮用“有抗奶”就相当于经常低剂量服用抗生素,会导致人体耐药性增加、免疫力下降,部分有过敏体质的人还可能出现荨麻疹、发热、甚至过敏性休克。 实际上,乳品企业做到“无抗”并不难,只要能做到严格控制奶牛用药,并把抗生素残留超标的“药奶”废弃;只要能严格检测从奶站和奶户收购来的原料奶,拒绝收购抗生素残留超标的生奶,就可以实现出厂牛奶的“无抗”。当然,这也并非朝夕可至。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指出,实施“无抗乳”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奶源管理工作。 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奶源控制管理原因和检测控制管理原因,我国奶中抗生素超标和交叉污染的情况比较严重,直接导致成品中抗生素残留超标,造成企业控制成本高,检测压力大,无法形成一套确实有效的抗残控制和成本控制的管理体系。因此,中国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实急需建立起一套制度化、数字化的原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控制管理系统,使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得以有效实施,保障生产安全。 但是,全面控制抗生素的残留,最终还是只能从管理着手,有关专家指出,任何设备在应用于市场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滞后于市场变化的要求,企业不能产生完全依赖检测设备的心理和操作的控制模式。企业的目标应该是控制管理,而非是对原奶中的药物残留进行研究分析。有关调查显示,某些企业通过抗生素残留检测对原料奶“分类使用”,未检出的用来做酸奶和学生奶,抗残超标的则被用来做常温奶和奶粉。这种做法实不可取。企业应该基于乳品安全的目的,正确地选择适用的设备来提高检测手段,辅助企业加强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最终通过管理的手段,达到低经济成本无抗控制的目的。 实际上,早在2001年农业部《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出台之前,我国已有个别大型乳品企业开始对原料奶提出“无抗”要求。2002年4月,乳业龙头之一光明率先在业内高举“无抗”大旗与国际标准接轨,此后三元立即响应,“无抗”风暴也迅速波及全国,不少知名乳品企业纷纷跟进。但当年7月底“无抗奶”就被有关方面叫停,此后不少跟进企业似乎就此“偃旗息鼓”,惟有光明等少数企业表示坚持“将无抗进行到底”。出现这种现象,与当时乳品企业的奶源管理水平以及成本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 相关调查表明,企业在对奶源进行抗生素残留检测控制的初期,超标检出率非常高,而原奶生产供应单位或个人为了逃避检测,避免交送的原奶被降级罚款,曾经使用了很多办法,包括使用各种不同的药物,或是将有抗的原奶掺入无抗的原奶中进行稀释等等,不仅使奶牛的饲养的成本有增无减,而且使原奶生产的管理越来越混乱,人为地造成经济损失。因此,绝大多数的原奶生产企业逐步接受了以控制管理为手段,降低奶源饲养生产成本,提高原奶质量的现代化生产管理意识,不仅使生产加工企业的原奶质量有保障,原奶生产供应单位或个人也提高了经济收入,形成长期稳固的良好合作关系。 专家表示,要完成对奶源的有效管理,实现高质量的产品生产,除了要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外,成功经验只有一条:从奶源质量管理抓起,严格原奶收购检测标准。这种管理概念不仅是在目前中国奶源不足、饲养分散、管理困难情况下,是最好最有效的管理模式,也是今后中国的奶源实行大规模集中饲养管理的必然趋势和基础。 来源:《中国食品报》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