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光明乳业无抗奶战场抢占先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 14:34 中国产经新闻

  有“舍”才有“得”

  本报记者 何建华  实习记者 李小波报道

  “这个绿叶状标识就是光明对全国消费者作出的承诺,光明在各地生产的所有品类均是‘无抗奶’,让国民明白消费、放心消费。”在7月28日落幕的“中国乳品产业健康发展研讨会”上,光明乳业总裁王佳芬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光明之所以敢在业内第一个做出‘全部产品无抗’的承诺,是基于4年来光明在‘将无抗进行到底’过程中积累的管理经验。”王佳芬说。

  8月3日,光明乳业正式向全国消费者承诺,光明旗下所有乳品已实现全部“无抗”化生产,并严格执行与国际接轨的其他安全标准,从而更全面、更有力地保障乳品消费安全。

  与此同时,光明还借鉴了欧盟的“农产品标识”制度,在新包装上启用了两片绿叶层叠的“无抗”标识。

  乳品企业缺乏“无抗”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中国乳制品协会得知,我国执行了10年之久的《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修订版有望近期出台。《新国标》将把“抗生素残留”纳入原料奶的强制性检测项目。评论人士指出,这一动向表明国家乳品安全管理进一步升级,中国乳业即将步入“无抗时代”。

  日前,《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新浪网一项“有抗奶”消费调查了解到:有96.46%的人认为长期饮用“有抗奶”会危害身体健康,表示“无所谓”和“不会,没关系”的人仅各占1.77%。

  中国乳制品协会的一位业内专家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由于我国目前仍尚未正式出台关于“抗生素残留”的国家强制性标准,乳品企业缺乏“无抗”生产的外部压力,在连绵的价格战和原材料、物流等成本上涨的双重夹击下,实施“无抗”生产还要增加更多的检测成本、收购成本和管理成本,企业更缺乏主动生产“无抗奶”的动力。同时,基于中国奶牛养殖模式中,散户约占70%左右,奶牛养殖环节的抗生素滥用情况却并未得到改善,相反的是,基于奶牛耐药性的增强,后继治疗不得不加大用药剂量,由此恶性循环,生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浓度越来越高,导致市场上的“有抗奶”现象依旧突出。

  2002年4月,光明乳业率先在业内首家亮出“无抗”大旗,倡导与国际标准接轨。“无抗”风波也迅速波及全国,不少知名乳品企业纷纷跟进。但同年7月底,基于奶源建设、检测成本、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抗奶”风波被有关方面叫停,不少跟进企业似乎就此“偃旗息鼓”,惟有光明等企业继续坚持将“无抗”进行到底。

  一位乳品行业专家指出,“无抗”是我国乳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无抗”新国标的出台,中国乳业将加速由“局部无抗”向“全部产品无抗”转型,并在安全指标方面尽快与国际接轨。

  有“舍”才有“得”

  “实施‘全部产品无抗’的代价是企业要付出更多的检测成本、收购成本和管理培训监督成本。”光明乳业质量副总裁张华富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介绍说,“光明检测秘籍的‘心法’在于‘舍得’二字,首先要有‘舍’,然后才有‘得’,舍得投入才能换来乳品安全。”

  张华富说,光明目前用于“无抗奶”控制的年总成本近亿元人民币,这里还不包括废弃的“药奶”成本。

  据他透露,光明在检测方面的“无抗”要诀是“把手三关、决不疏漏”,这“三关”就是国家标准TTC关、美国FDA标准Snap关、欧盟标准E50关,要做到层层设卡、多重检测。这也就是说,每一份牛奶都要经过三重控制,实现原料奶抗生素残留完全合格,才能保证市场销售上的是光明‘全部产品无抗’。

  中国乳制品协会宋昆刚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中国乳业要和国际接轨,奶源质量是重中之重。随着牛奶加工设备从利乐、国际纸业等国际性大公司引进,在设备和加工工艺方面,中国已经和世界先进水平相差无几。而真正制约乳品业进一步发展的就是生鲜牛乳的质量,牛奶产品的差异化归根结底是奶源质量的差异化,而奶源质量又与奶源建设的结构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现奶牛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是必然趋势。

  “自2002年年底开始,光明已经把抗生素控制作为原料奶验收的一项必需指标,作为常规工作实施,每年光明‘无抗奶’的生产总量已经接近百万吨。我们的期望是,让老百姓不出国门也能喝上国际品质的牛奶。”王佳芬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