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国强:服装产业应走向中国服务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 10:01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杨未宏报道 作为服装生产大国,我国在上世纪中期就确立了制造环节的全球价格优势,即能够生产任何类型、任何质量和层次上具有足够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但我们一直处于全球产业链的加工环节,在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弱势。其原因何在?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7月25日深圳举办的“中国时尚BtoB解决方案论坛”上,采访了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国强。 陈国强认为,我国的服装产业已经发展了二十余年,但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并未提升。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企业形态、产品、市场同质化;产品进入国际生产都要通过国外的中介环节;企业都集中在低端等诸多因素。 全球化、信息化、服务化正逐步改变着经济运营模式。事实证明,在全球服装链当中,高附加值和最大的利润份额都流向了发达国家的设计和销售环节。随着世界全球化、经济化加速,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的产业分工和转移重新配置资源。但一个重要的现象是跨国公司在进行全球配置的过程当中把服务环节紧紧地抓在自己手里。 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的经营模式来发展产业已成为趋势,特别是对服装这种以购买型趋动或叫作消费型拉动的行业来说更是如此。 陈国强指出,服装业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服装工业”,其包括与服装有关的工业与服务部门、设计、生产、销售、传播、咨询等众多环节。换句话说,服装业指的是一切与服装商品和服装相关的产业。 产业升级早已是摆在服装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有关部委对此高度重视。提及产业升级,可能多数企业都认为是实施产品升级和技术升级,其实产业的功能升级应该是更高层次的升级。事实上,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成为创新的主体。我国的制造业大都是由民企转型过来,特别是一些长期习惯于“传统”生产模式的企业,从“洗脚上岸”到“洗手上楼”的二次革命,无疑是十分艰巨的。同时,我们传统的百货业并没有与制造环节携起手来创新销售环节、创新终端,而是挤压民族制造业。 陈国强表示,大家都在谈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我理解“制造”是产业链的环节概念或产业层次概念,而“创造”是一个产业发展动力概念,与产业提升相关的应该是“服务”概念。服装产业竞争很激烈,但服装产业发展空间又很大,产业服务化是方向,是“蓝海”。此次国美进军时尚消费领域,我认为,我国的服装产业进入了“嵌入式提升”阶段,或者显示出嵌入式提升的现象。 只有产业组织方式的进步,才是产业更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所在。由于依靠传统产业自己创新难度很大,我们在积极推进“存量创新(既包括传统的制造企业,也包括传统的商业企业)”的同时,更期望通过“增量创新”即非传统制造业和非传统商业的企业刺激,来增添服装业创新的动力。 陈国强认为,我国服装产业发展适应产业环境变化的策略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服务”。拓展和提升服装价值链(高度化),同时引导企业转型,从制造业态向服务业态转变(服务化)。从“渠道”建设到“终端”确立,进一步达到掌控服装价值链核心环节的地位。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