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叶檀:产权改革或卖给外资国企必选其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 07:09 每日经济新闻

  叶檀 每经评论员

  由凯雷入股徐工引发的民族经济主导权之争已白热化。争论虽然在事实层面上有廓清之效,但正在令人担忧地被引导至丧失民族经济主导权、国家经济安全这一撩拨人心的敏感话题。波及之广,甚至美国商务部副部长近日对凯雷的支持,也以重装备业并购不涉及国家经济安全为辞。

  如果这一次讨论以捍卫国家经济安全、抵制外资作结,不仅不会提高我们的市场博弈技巧,反而更会让我们偏离世界经济一体化这一现实背景,令人悲哀。

  争论本应指向另一个方向:首先是事实层面。按照商业规则,出价高低、溢价多少、风险几何不难考量,但现在成了一笔糊涂账;其次是制度层面。这些表面风光的国企与保险等机构打包出售自己,恐怕不仅仅因为改制刚性指标的压力,还因为制度惰性、国资流失论等使它们看不到企业更生的力量。至于它们为什么愿意以相对低的价格打发自己,除了资金到位时间以及政策贴水、内涵价值不高等表面理由外,投资者对于主导改制者个人利益的保全不可忽略。

  引入外资的主导权在中国政府与企业的手上,用怎样的规则引入、提供怎样的竞争平台、怎么样的标书更符合自身利益,一切尽在掌握———何来

中国经济丧失主动权之说!引入外资进行企业改制与技术创新,是中国经济主导者所作出的符合长远发展目标的理性判断,并不是外国枪炮与美元逼迫之下的产物。把一个主要是内部的经济问题视作民族大义的表演场,未免失态。

  当然,经济主导权现在没有丧失,不等于将来不会丧失,如果不未雨绸缪,外国投资者会成为我们的资本市场与重化企业的所有者,购买中国不是一句空话。

  日本的例子也许可以给我们些许启示。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发展经济的一项基本战略是“进口替代”,从

纺织品开始,到高端制造业以及重化工业,以“日本产”全面替代“欧美造”,这一过程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告一段落。这一进口替代过程实际上是日本奠定自身产业基础的过程。历届日本政府采取了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等各种政策扶持本国企业,原因是,“以日本现在的国力,如果不扶持会被欧美企业打败”。但仅有扶持政策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看到隐藏在优惠政策背后更重要的另一项基础政策———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无论是对付经济通胀,还是应付国外企业的竞争,日本企业的制度设置与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均围绕这一中心运作,这才成就了日本工业的辉煌。

  我国的情况刚好相反,尽管享尽低息贷款、保留利润、资本市场融资等一切好处,国企低效问题却迟迟无法得到解决。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兵临城下之际的最后一招,无非是借助钟馗打击小鬼的意思,并且依靠多样化的股权结构对成本、收益等指标形成硬约束。

  但由内部人主导的改制,小鬼可能与收受好处的钟馗联手挤压本土民企的生存空间;在全球货币泛滥、资本大行其道的时代,我们引进的是类似凯雷这样的风险投资基金,包装、转手、套现乃是它们的本行,虽然在包装过程中内在质地有可能有所改善,但这并不是它们的专长。偶一为之尚可,时间长了难免露出马脚。

  有人说引进风投正是为了掌握产业主导权,避免出现大权旁落的悲剧,但这种说法忘记了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的初衷,那是为了企业改制、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啊,而不是为了中国并不怎么缺的钱。

  要打破这一两难困境,国企只有两条路:一是顶住压力,实行彻底的产权改革,让那些无关国计民生的、效率不佳的国企尽快找到自己的所有者;如果不肯走这条路,那只有眼睛向外,找到国外真正的战略投资者帮助企业走上更新之路。国企改革,两者必选其一。

  值得注意的是,以民族主义为名反对与外资合作的人,往往也以国资流失为名,反对国企产权改革。他们拿不出现实的方案,却沉浸在反对的愉悦之中。笔者此处并不是指三一重工等,这些民企有权不受歧视地参与硝烟四起的国企并购大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