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政府须转变政绩观 闲置体育场应向市场要答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7日 10:35 深圳商报

  随着第13届世界拳击锦标赛5天赛事的结束,一座耗资1.5亿元、占地面积405亩的体育场馆“人去楼空”。四川绵阳九洲体育馆的这种闲置命运,在全国数万座体育场馆身上都或多或少能看到影子。

  近年来,在一些大中城市里,豪华体育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当地政府纷纷借重大赛事的机会,集中兴建大型体育场馆。结果“赛会经济”没有发展起来,高级场馆也
因远离老百姓生活而闲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60多万座体育场馆,其中很大一部分在赛后得不到充分利用。要改变这种闲置困局,有关部门在体育场馆建设和管理中,从指导思想、审批程序到日常运营,都需要观念的改变和制度的完善。

  首先,政府部门必须改变修建政绩工程的“指导思想”。

  主管部门应该意识到,体育场馆不是纪念碑,其功能不是用来展示和纪念,而是用来承载体育比赛及日后“民用”。从前者来看,在重大赛事举办期间,市场对体育场馆有巨大需求;赛事结束后,场馆利用率下降,供大于求。要平衡这种反差,国际上通行的办法是使用临时建筑。如雅典奥运会、爱知世博会都使用了大量临时场馆,悉尼举行运动会的大部分场馆用完就拆掉。从满足“民用”功能来看,场馆设计要更适应平时运用于群众体育中。

  思想转变后,就应该在具体操作中贯彻执行。在这方面,

北京奥运会场馆频频“瘦身”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在最新一轮奥运场馆设施规划优化调整中,“降低成本”、“节俭”是关键词。国家体育场“鸟巢”去掉“活动屋顶”、五棵松篮球馆造价减幅过半、游泳馆“水立方”压缩投资0.9亿元等等,一系列的举措充分体现出节俭办奥运的理念。

  随着

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取得举办大型国际赛事的机会,必然还会有修建大型体育场馆的需要。如果我们今后在体育场馆建设中,都能先确定节俭、实用的原则,然后不断优化建设方案,最后完善审批程序,那么最大限度降低场馆成本、提高使用率也不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

  体育场馆建成后,最考验管理部门的是日常运营,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就是走向市场。

  多年来,类似大型体育场馆这样的“楼堂管所”,都属于国家的行政事业单位管辖范畴。但是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陆续展开,对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也需要新思路。从根本上说,要把投资主体与管理者区分开来。国家是修建体育场馆的投资主体,带着较浓的行政色彩;而管理者负责日常运营和维护,更多应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在比赛之余如何使用体育场馆,如何在多功能、多用途、多变化上下功夫,这些就是管理者要向市场要答案的地方。

  作者 袁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