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馨元报道
1961年,在后来成为城市规划经典的《美国伟大城市的生和死》一书中,该书作者为后人称道的女城市批评家简·雅各布斯总结了美国上百年城市的发展经验,第一条就是城市和城市的区域功能要混合,而不是单一的功能。
40多年后,中国的城市终于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北京外宣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如军博士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功能单一、配套滞后开发所产生的后果,正在北京地产市场显现,尤其是近些年政府力推的边缘居住集团。北京正因此付出交通堵塞、时间浪费的代价。他认为这是“开发商挟持了政府”的结果。
中原顾问北京公司总经理李文杰甚至将北京飞涨的房价也归功于这种单一功能区设置。
想着建房而规避了配套
购房者目前累累抱怨的诸如交通拥挤、就医不便、孩子教育也大受影响,这些问题都推给了政府。那么当初在购买房屋的时候,是哪些因素使他们做出了忽略配套设施的决定?
北京发改委直属的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秀如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我们在2004年曾经做过关于二手房的问卷调查,当时有一个问题是购买二手房首先考虑的因素,这些问题都是单选的,不可多选,我们列举了价格、区位、交通、户型、配套及周边环境、教育等因素,调查中48%的人将价格作为首要因素,遥遥领先于其他所选因素,排名第二的是区位。”
也就是说,购买者当初没有把周围的配套放在第一位去考虑,但是生活的不便性在入住后就显现出来了。
配套匮乏,开发商似乎难辞其咎。“开发商选择开发时,总是先选基础条件好、升值潜力大的地区。一是希望借助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使自己开发的地块升值。二是有可能几个开发商联合重点开发某一地块,在造成既成事实的前提下,反过来促使政府不得不重视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开发商获得较大利益。”刘秀如补充说:“当然这只是猜测。另外,选择人气旺的地区也很关键。”
考虑了居住忽略了就业
王如军博士同时兼任北京市社科院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他在研究时发现,北京市初期规划的环绕中心城的10个边缘集团(北苑、酒仙桥、东坝、定福庄、垡头、南苑、丰台、石景山、西苑、清河),现在大部分都有沦为“卧城”的可能。大批在边缘集团置业的居民,每天早晚往返于居住地和市区之间,造成极大的交通压力,制定计划的初衷是为了缓解人口压力,结果这些边缘集团变成了“睡城”。原因在于,前期规划的重点放在了居住功能,而缺乏当地就业方面的考虑。
“睡城”带来的直接恶果是交通拥堵。“楼盘越建越多,居民数量也越来越多,还有就是私家车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上下班时候出入花家地,有时候一堵就是几十分钟。”望京一居民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反映,“如果赶上下雨下雪,就更甭提了。”
而这些“睡城”规划之初鼓吹的是“在郊区居住,到城里上班,正在成为趋势”。现在看来,这样的选择并非明智之举。
中原顾问北京公司总经理李文杰甚至将北京飞涨的房价也归功于这种单一功能区设置。李文杰曾经表示过,如果能将望京和亦庄两种模式集中起来,用产业带动住房需求,那么目前房价飞涨的局面就有望得到改观。“抑制房价,根本是要完善区域规划,否则像现在这样东拼西凑,只能陷入‘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恶性循环。”李文杰说。
城市规划滞后切缺乏透明
刘秀如开出的药方是“规划先行”。如何通过城市规划管理引导房地产开发,让房地产业的建设更好地服务城市规划,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由于房地产商经营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不能指望房地产开发商出面改变目前的状态。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陈秀山教授认为,只有政府出面才能改变这种状态。
北京市建委一位工作人员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指出,在一些大型住宅区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究其根源,一是城市规划滞后于项目开发,给了开发商各自为政的机会,造成公共设施重复或漏项建设;另一个是城市规划缺乏透明度,市民知情少;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远景规划,不确定因素多。这些问题,将会影响城市建设的质量,已经引起重视。
解决的办法中,当前比较被认可的是熟地出让。一业内专家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熟地出让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可以保证出让土地项目按照规划标准进行配套;开发商通过竞争拿到土地后必然精心设计。配套熟化土地使其达到建设所需的“三通一平”或“五通一平”状态。对原城市用地通过整理,进行拆迁、归并组合和平整,完善基础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