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心圆到卫星城却不能降低房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 22:26 中国产经新闻 | |||||||||
撰稿/本报评论员 朱冰尧 同心圆扩张还是卫星城发展﹖这是许多城市在进行规划时都要考虑的一个两难问题。所谓“同心圆扩张”是指城市发展围绕中心区向外逐步扩张,越向同心圆外圈,配套越弱;所谓“卫星城发展”是指城市发展在原中心区基础上,在中心区周边设立配套较为齐全的新中心区。
目前,多数城市在过去相对规划滞后和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同心圆扩张”的方式逐步推进城市发展。但这样的城市发展模式从实际情况来看,并不完全有利于城市建设与市民对居住环境的整体要求,也在无形中造成了房价的偏高。 比如,由于“同心圆扩张”使居住在城市中心区的居民与同心圆边缘的居民在交通、教育、医疗、购物等方面形成了巨大的成本反差。城市地价与房价也是随着同心圆而波浪式上涨,从而造成要想房价低,就必须承担各种配套不到位所带来的风险。 同时,一些本来想以“卫星城”方式进行规划的开发项目,也因为许多配套并未做到而陷于流产或成为“睡城”。本来有着三大卫星城、CBD后花园等一系列的政策利好以及城铁轻轨、快速路建设等实质性的基础设施改善持续带动通州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但随着40万“新移民”来到通州,相对庞大的住宅社区,商业设施已经成为制约通州发展的一大瓶颈。 因此,“规划先行”是解决“同心圆扩张”和“卫星城”变“睡城”的根本措施。城市规划滞后于项目开发,给了开发商各自为政的机会,造成公共设施重复或漏项建设。如何通过城市规划管理引导房地产开发,让房地产业的建设更好地服务城市规划,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这里,我们可以借鉴香港建卫星城疏散人口。对于“要多搞中心区建设”、“提高市中心区土地供应量”、“限制住宅郊区化”等实际上是规划滞后产生的消极思路。城市发展的问题不在于市区再建多少房子,而在于如何把市区人口疏散出去。一些城市政府限制开发商搞旧城改造的决策应该是正确的,而将地铁、高速公路等往偏远区域方向发展也是良性的思路。香港政府解决城市人口压力的模式是:不断建造卫星城和次城市中心,往外疏散人口。 而且,卫星城建设才是眼下缓解楼价急升、解决居住问题和城区人口膨胀问题的根本途径。事实上,多年来大量无序透支市中心珍稀土地资源,使像广州等一些城市在10年后就遭到市场报复。由于大部分市民选择居住在市中心区,以降低生活成本,这就让市中心区的需求持续旺盛。同时,中心地区的可开发土地资源日渐枯竭,市中心区楼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节节升高的。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已经提出,要着力推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城乡、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这些举措必将对平衡区域发展、引导房地产开发的合理布局起到积极作用。 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齐头并进增加了城市竞争,这就需要对每个区位进行定位,要定位好中心城区的功能,然后发挥好它的辐射功能,每个城市最多一个CBD中央商务区,周围可以再搞多个卫星城。只有这样,百姓才能真正享受到价低且配套齐全的满意住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