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房地产调控的运行轨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 04:17 第一财经日报

  杨红旭

  “国六条”细则的出台,引发对宏观调控的新一轮争议,“桌面上”是学者们的喧嚣,暗地里是开发商们的聚议。经历了去年以来的“国八条”,投资规模和房价增速虽有所回落,但深圳、北京、大连等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在高位运行,“房奴”、“不买房行动”等新名词的出现即为明证。中央政府痛下决心,祭出“三限制”(限比例、限面积、限房价)的
重典,把舆论焦点引向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则在GDP与住房保障的左拉右扯中面露难色。

  不妨梳理一下近几年宏观调控脉络。自1998年住房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对房地产业的态度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鼓励发展(2004年以前)。实行货币化分房后,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直是鼓励居民买房,这个阶段调控的主旨在“调暖”,为此出台了诸如

公积金、按揭贷款、免税、入户口等多项政策。同期宏观经济走势基本同步,1999年到达一个低谷,2002开始快速增长,2003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过热苗头。

  第二阶段:防止过热(2004年~2005年3月)。其实,进入2003年,随着宏观经济的走高,房地产业也出现局部发展过快的现象,“121号文件”和“国18号令”反映出中央的犹豫心态,总体而言没有打压。进入2004年后,随着宏观经济的高烧不退,房地产加速升温,终于导致调控措施出台,包括银行加息、期房限转、“8·13”大限等。但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调控力度不够,反倒引起2004年底到2005年初的“报复性强烈反弹”,短短三四个月,上海

房价上涨30%。

  第三个阶段,抑制过热(2005年3月~2006年4月)。3月份的“两会”期间,高房价成为委员们讨论的一个热点。国务院高度重视,3月中旬房贷利息再度提高,3月“国八条”出台,4月底新“国八条”出台,5月中旬七部委进一步深化了新“国八条”。这一阶段大力度调控的原因,国务院有关文件曾经指出:房价上涨过快、投资增长过快、供应结构不合理、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其实,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涵义。

  它体现了中央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指导思想的转变。一方面,在宏观经济发展思路上,更加强调均衡性。

  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更追求和谐性。中国目前的基尼指数高达0.47,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反映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因此现在更加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体现在房地产业上,就需控制房价,加大普通商品房和

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完善廉租房机制,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基于以上两个深层次的原因,未来房地产业将长期处于宏观调控的视野之中。

  第四阶段:调整完善(2006年5月以来)。整体而言,去年的调控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全国房价涨幅由2004年的14%回落至2005年度的7%,跌落近50%。今年一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5%,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0.2%,增速同比回落6.5个百分点。但部分地区房价仍然高涨,尤其今年一季度,北京、深圳、大连等地仍在高位运行,投资规模重新抬头,信贷增速过快,市场秩序混乱现象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的调控效果,让巩固调控成果、强化政策落实、调整完善措施成为中央的必然选择。

  先是4月28日银行把贷款利率调高27个基点作为热身运动,5月17日非正式地出台“国六条”,一周之后“国六条”细则即亮相。比较“国六条”与“国八条”,就会发现大体上是重复强调,但有新的动向,比如由过去强调控制房价转向注重调整供应结构,土出地出让和建筑面积的“双70%”是重要举措,而且提出“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另外“有区别地适度调整信贷政策”也反映出政策设计注意到“一刀切“的弊端。其实房地产的调控思路与宏观经济一致。目前,国家宏观经济出现冷热并存的情况,一季度GDP增幅达10.2%,偏热;但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为0.8%,偏冷。4月25日,发改委出台了针对水泥和电解铝行业的调控措施。此举被认为是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开始,房地产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而已,近日央行决定自7月5日起调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加速了对投资和信贷过热的调控。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指导思想,已由第二、三阶段的调控过热转向调控结构。

  最后,针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总结以下几点:其一,房地产业的调控是长期而持续的,有时鼓励、有时控制、有时调整,根据发展态势而时紧时松;其二,房地产业的调控是与宏观经济调控基本同步的,各行业的关联度日益提高;其三,房地产业的调控手段逐渐由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为主,同时将更重视法律手段,呈现路径的多元化;其四,房地产业的调控由控制“量”向提高“质”转变,在确立房地产支柱产业地位的前提下,重在结构调整,避免行业发展的大起大落。对开发商而言,如确属胸怀壮志持永续经营之念,则宏观调控是一瓶“清新剂”;若还是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存一夜暴富之心,则宏观调控是一包“老鼠药”。

  (本文作者为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高级评论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