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价格持续猛涨,让习惯了以规模和价格取胜的中国空调企业不堪重负。整个产业或许又将迎来新一轮的优胜劣汰
文/本刊记者 何 斌
“又涨了!”放下电话,刘展成有些无奈,摇着头说。作为科龙电器空调公司供应部
部长,关注最新的铜价走势已经成为刘展成每天必须的一项工作。事实上,今年以来的铜价一路走高,从年初的4.3万元每吨不断上涨,目前已突破每吨8万元的历史新高。
虽说对于铜价的节节攀升,刘展成早已经心中有数,但仅仅在“五一”假期,现货铜每吨就比节前狂涨了4800元,是近10年来铜市从未有过的巨大涨幅,这让刘展成再坐不住了。
天气正一天天转热,空调消费的高峰期眼看就要来到,在这个时候遭遇原材料如此高幅度提价,无疑灼伤了空调企业们最敏感的神经。据了解,铜的成本占空调待业总成本的15%左右,而中央空调还要更高一些,甚至达到30%。
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称,原材料涨价的压力是一座大山。平均每台空调机需用铜6-7公斤,以格力1000万的空调产能,按照现在的铜价来算,格力用铜的总成本约为40亿元,比去年增加了50%以上,平摊到每台空调,成本增加了200元以上。
“我们今年计划生产空调机1000万台,需用铜近7万吨,若每吨铜涨1万元,就要增加7亿元成本。”美的集团总裁方洪波在心里早就算好了账。
在往常,当企业遇到某一原材料价格上涨时,往往采取降低其它原材料成本的方式,以此来分摊和平衡整体成本。但要命的是,涨价的还不光是铜。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国际市场以铜为龙头的有色金属的持续上涨,带动了国内市场4月份有色金属铜、铝、铅、锌的出口价格大帐上扬,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在10.6%-41.2%之间。铝价同比一季度涨幅已达50%,压缩机平均提价15%以上,塑料等有机材料的涨幅也达40%以上。很显然,作为所有原材料中最昂贵的铜,难以通过其它原材料的降低来得以弥补差价。
原材料价格如此大幅上涨,使空调企业遭遇空前的成本压力。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副总裁彭泽文表示,加上铝等各种成本,空调原材料成本今年同比增长近1/3。
谁来为高铜价买单
水涨船高。一时之间,空调涨价声四起。把成本直接向下游转嫁,显然是空调企业缓解成本压力最为直接的方式之一。
日前,美的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享健、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志高空调董事长李兴浩、科龙空调总经理苏玉涛等粤系主流空调企业的当家人,在顺德低调召开闭门会议,共谋涨价。
“五一”过后,国内一些主流的空调厂商开始酝酿涨价,纷纷将全线产品的调价通知单发给各大卖场。其中,美的将价格上调5%,格力涨幅为3%-10%,海尔的更是高达15%,小天鹅空调决定从5月28日起全线产品涨价10%-15%,长虹空调决定从5月底涨价10%,其他诸如格兰仕、海信、三菱重工、松下、志高、LG、科龙、奥克斯等品牌也有3%至15%的上涨幅度。
苏宁电器空调事业部总经理夏建双表示:“往年,一般空调涨价都会放在新品推出之时。像今年6、7月份销售旺季前,如此兴师动众地集体涨价,反映出成本价格的上涨已经让这些空调制造商们开始吃不消了!”
但毕竟时下正要迎来旺季,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谁也不会冒着失去市场的危险,轻易动用价格的杠杆。因此,美的等都表示不会率先涨价,而是采取跟进的策略。即便是价格上涨,也主要是通过新产品的上市实现的,这样比较容易取得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
在这样的状况下,就形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一边各大空调厂商高调声称涨价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卖场里降价和促销火热依旧。这也就难怪有人声称,所谓的涨价或者只是一场营销炒作,更多的目的只是想利用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来扩大市场份额,刺激购买行为提前实现。
这样的质疑并非没有理由。根据全球权威的电子消费品监测公司GFK对全国65个城市空调市场的监测,虽然今年一季度空调市场价格同比上涨5%,但不少厂家却还存在着巨大库存。有关资料显示,去年共有800余万台空调库存。
更何况,其实我国的空调市场早已经接近饱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副主任陆刃波说,国内空调市场需求总量增长幅度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预计明年空调需求量将首次出现负增长。陆刃波预计,今年市场需求总量增长将由去年的8%下降至6%。
在整个供大于求的现实环境下,厂家想要以涨价化解成本压力,恐怕自身说了还不能算。在惨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谁也不敢迈出“第一步”。
但是与生产商对于涨价的群情高昂相比,流通商的表态虽然截然相反,却也空前一致。
“涨不涨价,厂家并没有绝对的话语权。”苏宁电器华北地区管理总部执行总裁范志军直言不讳地说,厂家的涨价行为很难持久。早在年初,苏宁就签订了三批600万台年度采购大单,目前尚囤有200万台总价40多亿元的平价空调,这批平价空调的供货价格会按照当初合同注明的,不可能有任何变动。
国美品牌管理中心总监何阳青称,早在今年3月份国美采购了50亿元的空调,这数百万台空调国美已经付款,所以定价权完全在于国美。
大中空调部负责人林建之则表示,今年2月末,大中就以淡季的特殊低价和国内外主要空调厂家签订了全年的包销机、专供机、特供机采购合同,总量将近800万套。从通过大单、买断、定制、包销等手段,往往能获得比较低的进货价。
按照惯例,空调企业一般是按照冷冻年度和经销商签订合同,也就是2006冷冻年(到8月31日为止)的空调价格,是格力已经跟经销商谈好的,不会涨。也就是说,之前和空调厂家签订的巨额现金采购订单中的供货价格,目前是不可能有任何变动的。而厂家下发的调价通知单对于家电连锁企业来说可能只是一纸空文。
朱江洪也坦承,对于前期囤积或已经向工厂预订的空调,零售商具有零售价格主导权。“但是厂家不涨不代表经销商不涨。经销商涨得越多,我们明年涨价的空间也越大。”朱江洪已然把涨价的希望留到了明年。
洗牌加速
一些大企业显然更有调配的余地。比如以格力为例,他们向上游厂商采购原材料一般都是批量采购,并且在年初就已经签订了采购合同,这样在生产中用到的铜管就不是按照目前最高价格买过来的。更何况,空调企业要的是铜管而不是原料铜,因此,处在中间环节生产铜管的企业就必须承担一定的上涨成本。按照格力的生产程序,两次采购之间的时间差一般在5个月以上。以此计算,去除库存等因素,铜价的上涨要至少5个月以后才会反映到生产成本中,而那时候空调销售的旺季早就过去了。
格力电器董秘刘兴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铜价高涨已经影响到了企业经营业绩,格力已在加强内部管理、寻找原材料的替代品和加强技术创新、减少原材料的使用量等方面尽量降低成本。还有分析师建议说,有实力的企业可以考虑进行套期保值。
因此人们看到,在5月11日北京举办的“2006年中国国际家电展”上,不少白电巨头召开采购峰会,而铜铝连接管成此次采购需求的重点。甚至有人提出了择铝弃铜的办法,比如采用经过处理的铝合金,或者其他成本更低的原材料来替代铜。
这很可能意味着白电业将迎来新一轮的优胜劣汰。过去5年,已经有超过300个品牌从市场上消失,目前生存下来的仅有20家左右。而这一次,那些产能低于千万级的企业显然遭遇的威胁更大。它们既无法通过大规模的采购以时间差来转嫁成本,通过调整内部成本消化能力也很有限。由于在与材料供应商的谈判时处于弱势地位,过去或许还可以延期付款,但现在则会被要求现款交易。据了解,目前已经有不少家电企业开始对空调业务实行减产。而一些中小企业则处在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
朱江洪就指出,空调价格战一直盛行,并不是大厂之间相互杀价,更多的是三四线在找噱头。材料上涨,将会给这些企业造成更大的压力。从这个角度而言,原材料涨价,对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不一定全是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