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离进口贸易中心还有多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 09:34 解放日报 | |||||||||
国际贸易中心不应只是国际出口贸易中心,还应该是国际进口贸易中心。上海有条件,也有能力发展成为国际进口贸易中心,这不仅是上海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几乎都鼓励出口并或多或少抑制进口。然而出口太猛也会带来贸易摩擦增多等麻烦。
现实 6月初的双休日,南京路步行街、淮海中路和徐家汇游人如织,商场内顾客摩肩接踵。特地从无锡驾车赶来的赵小姐,正与几个朋友在淮海路上采购夏季时装和化妆品。 巴黎春天、百盛、美美百货等商店营业员介绍说,每到双休日和节假日,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嘉兴、杭州、宁波甚至温州、扬州等周边地区的不少年轻人,都会三五做伴到上海购物。这些年轻人多为收入不菲的白领,他们喜欢购买上海商品,尤其爱买进口消费品,上海中高档商店多、进口商品挑选余地大,而他们所在城市难以满足需求,去香港或国外城市又苦于没时间,因此常来上海采购就成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正是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推动着上海进口贸易持续发展。市场也不仅仅是快速消费品市场,近几年来,随着百姓收入的提高,人们在选择购买中高档进口日用消费品、奢侈品的同时,还把目光投向了心脏起搏器、助听器等国外先进的医疗器械和药品。 与百姓需求相比,国内生产资料市场对进口技术和产品的需求更大。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上海和各地经济、社会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蒸蒸日上,国内技术和产品的供应已不能满足需求,大量的域外技术和产品,尤其是能源、资源性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开始源源不断涌入内地市场。上海作为辐射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枢纽,日渐成为海内外企业界人士重视的进口物品集散中心。 去年,上海外贸进口956.24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5.77倍,年均增幅23.69%,比同期全国进口平均增幅高出4.77个百分点。上海已成为全国外贸进口最多的城市。 差距 高贵明是市外贸公司副总经理,从事外贸进口业务已有20多年。这是一家沪上专门从事进口贸易的国有企业,也是目前上海进口规模最大的国有贸易型外贸企业。去年,这家企业外贸进口14.8亿美元。 尽管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进口经验、人才、国内外客户渠道和网络,高贵明还是感到拓展进口业务不容易。一个重要原因是拿不到某些产品的进口许可证或环保证。以废钢和废塑料为例,作为贸易商,他们虽然具备经营资质,信誉又好,但就是拿不到进口许可证和环保证。有些生产商手中握有这些证件,却无力经营。如此情况,在上海不是市外贸公司一家。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同样也是上海建设国际进口贸易中心的主体。像市外贸公司这样的进口主力军企业尚且如此,其他中小企业进口积极性的发挥也多多少少受到影响。 上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人文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进口贸易虽然发展很快,但离国际进口贸易中心尚有不小的距离。即便进行纵向比较,近年来上海进口贸易也不太令人满意。2003年,申城外贸进口比上年增长57.4%,增速创近10年之最,并高于同期全国和上海口岸进口增幅。但前年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后,上海连续2年出现进口增幅低于全国和上海口岸的情况,上海外贸进口占全国的比重,从2003年的15.48%跌至去年的14.49%,受此影响,上海口岸进口占全国的比重从2003年的21.53%降至去年的20.94%。 1843年开埠后,上海一度是远东国际贸易中心,上海外贸进口占全国的比重始终超过一半。1996年到2005年,尽管上海外贸进口占全国进口的比重从10.16%升至14.49%,上海口岸外贸进口占全国的比重也从18.48%升至20.94%,但本市外贸进口占上海口岸进口的比重,却从54.99%升至69.17%。后一个比重的升高,从一个侧面表明从上海口岸进口流向全国各地货物的比重有所降低,上海要更好地服务全国,这一比重应逐步降低。 期待 上海要成为国际进口贸易中心,有条件也有能力。 判断一座城市有无条件成为国际进口贸易中心,中央政府的支持相当重要,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也不完全取决于地理位置和交通的便利程度,关键在于这座城市的产业基础、市场基础、辐射力和影响力。 上海地处我国三大经济区域之一的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经济占全国经济的比重最大。今年一季度,长三角GDP占全国的19.7%,工业产值占25.3%,进口占34%,实到外资占43%。长三角地区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上海建成进口贸易中心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基础。分析近年来包括申城进出口贸易的结构,就会发现加工贸易进口占全市进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强、加工贸易出口占上海出口总额的57%。这些进口和出口都是工厂贴牌加工生产(OEM)所必需的。由此可见,包括上海在内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主要是制造业基础日益增强,这必然会刺激上海进口贸易中心的建设,反过来,进口贸易中心建设也将使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更加坚固。 把上海建设成为进口贸易中心,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现实需要看,都是市场基础和市场需求所决定的。市场基础来自于三个方面,即投资、消费和出口。随着上海、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升级、企业技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出口贸易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单靠国内商品是难以满足的。面对这种情况,各地纷纷把目光移向进口技术和商品。应当看到,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是推动上海成为进口贸易中心的原动力,而申城与世界各国不断加深的联系、日趋完善的软硬件环境,为上海成为进口贸易中心提供了必要条件。 建设上海国际进口贸易中心,市场主体是企业。离开企业,政府的推动也难以落到实处,进口贸易中心也无法梦圆。在计划经济年代,上海之所以从昔日远东国际贸易中心宝座跌落,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外贸经营主体的垄断性和数量太少。当时的上海,允许从事进口贸易的企业只有一二家。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上海从事进口贸易的主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今,上海进口贸易的天下已由外资、国有和民营企业共同撑起,其中外资企业进口约占全市进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国有企业进口从“十五”之初的34%降至24%,民营企业则从0.6%攀升至8%左右。不难想象,随着经营主体的日趋丰富,上海建成国际进口贸易中心的日子,不会太远。 本报记者 蒋心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