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关注我国铁矿石谈判 > 正文
 

铁矿石谈判谈崩才是下下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3日 05:25 证券日报

  继上月29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召集铁矿石谈判执委会成员———16家重点钢铁企业在北京召开进口铁矿石工作会议之后。6月2日,中钢协再次组织除16家钢厂外的以中小钢铁企业为主要对象的铁矿石工作协调会议。据悉,部分拥有进口资质,且在2005年进口数量较多的中小钢铁企业将参加此次会议。

  就铁矿石谈判问题,中钢协从去年11月份开始,已经召开了4次进口铁矿石工作委员会
执委会议,参加会议的只有宝钢等16家重点钢铁企业。其中只有在莱钢召集会议时同时召开了执委扩大会议,邀请了70家资质钢铁企业参加。

  对此,很多中小钢厂纷纷表示,铁矿石涨价,中小钢铁企业也颇受牵连,16家执委企业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所有钢铁企业的利益,虽然谈判必须有统一的声音,但国内也需要多沟通交换意见。因此中钢协此次旨在协调、沟通,通报目前铁矿石谈判的进程和相关事宜。

  业内人士表示,本次会议正是中钢协坚定谈判立场,协调各方行动和利益的举措。

  谈判艰难进行中

  5月29日,日本新日铁正式宣布,接受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巴西淡水河谷CVRD、澳大利亚必和必拓BHP和力拓RioTinto铁矿石涨价19%的要求。至此,全球主要钢铁企业仅剩宝钢的谈判结果尚不明确。而此前一直坚称降价的中国钢企也被逼到了墙角。

  有消息称巴西矿业巨头淡水河谷向我国钢企发出铁矿石涨价19%的确认函,并规定出最后的时限为5月31日,否则将把原定给我国的铁矿石转销他国。因此,在30日传出中国已接受铁矿石涨价19%的消息。

  但是,代表中国参加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宝钢首席谈判官刘永顺对外表示,中国方面的谈判仍在艰苦地进行中,尚未谈出结果,谈判还将继续下去。中国与巴西、澳洲铁矿石出口商已经商定,在六月初进行再一轮的接洽。而在5月31日于雅典召开的国际铁矿石会议上,宝钢股份公司原料采购中心总经理贾砚林再一次阐明中国方面对铁矿石谈判的主张,重申谈判有必要继续下去。

  中国冶金矿山协会会长邹健则表示,铁矿石如果涨价19%,与中国钢铁市场目前的形势是不相符合的。宝钢与三大铁矿石出口商进一步的谈判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三大出口商,如果最终他们同意像以往争取中国铁矿石买家时所采取的规则那样,给予中国钢铁企业一些回扣或者补偿,以缓解中国如果接受铁矿石涨价所带来的压力,谈判将会很快达成。

  据外电报道,邯钢相关负责人透露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将于6月5日就目前中国钢铁厂商与国际主要铁矿石供应商正在举行的铁矿石价格谈判发表声明。

  有关专家指出,宝钢今年作为中国代表第一次参加铁矿石价格谈判,显然缺乏经验,而一个策略性的失误是没有联合其他国家的钢铁企业在谈判中形成攻守同盟,导致目前局面相当被动。

  中国筹码越来越少

  买家与卖家的博弈今年似乎又是卖家略胜一筹。

  必和必拓、力拓以及排名位于两者之间的淡水河谷,掌控着国际铁矿石市场80%的份额。但是中国也是铁矿石进口的第一大国,2005年我国进口铁矿石2.75亿吨,占铁矿石国际海运贸易量43%。为何这样的一个大买家却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没有话语决定权?

  “中国钢铁业结构调整的不到位和矿石贸易秩序的混乱,是中国钢厂在矿价谈判中的‘两大软肋’”。据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的分析师表示,由于中国存在一个庞大的铁矿石现货市场,三大铁矿石商“手里的矿石”不愁不能在这个现货市场“脱手”,所以宝钢在谈判博弈中,力量对比就有失平衡。

  据一位熟悉谈判流程的钢铁专家介绍,在谈判过程中,国际铁矿石巨头们经常强调的是近年中国钢铁工业产量和截至今年一季度铁矿石进口量的飞速增长:粗钢和钢材产量增幅连续数年保持在20%以上,2005年,中国粗钢、钢材产量分别高达35239万吨和39692万吨,创历史最高,增幅分别为24.6%和24.1%;2004年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增长40.5%,2005年增长32.3%,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7.7%。

  “这些数据固然没错,但它们背后是中国钢铁工业和铁矿石进口企业的‘散、乱’问题。”专家表示,2005年铁矿石价格涨幅71.5%已经使无数的中国钢铁厂因此受挫。今年如果价格继续上涨,再加上中国钢铁工业的宏观调整,钢铁行业的发展将面临很大的压力。

  掌握主动权 需改变采购模式

  对于上涨19%的不合理幅度,有不少专家也提出了放弃签订长期合同的建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徐向春分析,以淡水河谷卡拉加斯粉矿为例,如果涨价19%,品位65%粉矿FOB价格达到44.75美元/吨,加上海运费,到中国港口价格约为66美元/吨,加上港杂费,进口成本为人民币550元/吨不含税。而5月份唐山地区品位66%的国产铁精矿现货市场价格为530元/吨不含税,这就是说长期合同的进口巴西铁矿价格已经超过了中国国内现货市场价格,长期合同优势不复存在,还不如转买现货。

  但是,也有专家认为,这显然是一个下下策,尽管目前现货价格与合同价格相差不大,但如果转向现货市场,必将推高现货价格,中国将不得不承担更高的价格风险现货市场的涨幅大约在30%80%,同时现货市场供应的稳定性也无法保障。

  据记者了解,在大部分钢企签订了涨价19%的协议以后,中国市场的铁矿石现货价格也出现上扬趋势。从中国主要港口的信息看,目前巴西矿和澳大利亚矿的报价已经有明显的上扬,65%品位巴西粗粉的市场报价已经达到660元人民币/吨,67%品位的最高报价为688元人民币/吨。

  而在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张开赋看来,中国如果要在铁矿石定价上掌握主动权,就必须改变国际采购模式,中国钢铁企业特别是那些大企业还应该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努力在海外取得采矿权,建立铁矿石开采基地,形成稳定可靠的原料供应体系。(婕宁整理)

  资料链接 

  铁矿石巨头表态

  澳大利亚力拓铁矿公司:公司正在迅速提高产量,主要是为应对中国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去年,中国市场进口增长已相当于全球市场增长量的80%,中国粗钢产量已从占世界的10%上升到了25%。

  巴西CVRD:中国是铁矿石需求增长的动力,接下来仍将引领全球钢铁业的增长。预计到2015年中国每年钢铁消费量将达到5亿吨,对铁矿石的进口将以13%的速率增长,从而支撑全球海运贸易铁矿石需求。

  必和必拓BHP:中国目前现货市场75美元每吨的铁矿石价格,依然大大高于澳大利亚以及巴西和中国钢厂签订的年度长期合同价格,且由于距离原因,澳大利亚铁矿的到岸价还是远远低于巴西铁矿石价格。

  中方表态

  中国钢铁协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中方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上应该拥有话语权。中国在2003年就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2004年,进口铁矿石2.08亿吨,占全球海运铁矿石贸易量的三分之一。今年上半年,铁矿石进口同比增长34.5%,相当于上半年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增量。

  目前,全球钢铁增量部分主要在中国,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增量也基本流向中国,我国钢铁生产对铁矿石的需求变化是决定国际海运贸易铁矿供需状况的关键因素。

  中国缺的是强有力的声音

  随着国际上主要钢铁企业陆续接受铁矿石上涨19%的价格,持续了大半年的谈判也进入了尾声。尽管我国仍坚持继续进行谈判,但孤军奋战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业内人士认为,不管最终结果能否出现“中国价格”,有一点却是清楚的,即我国争取铁矿石价格话语权之路是艰难的。

  在这种艰难的背后,深藏着我们自己的诸多制约和无奈。

  从我国看,大自然似乎特别吝啬,没有赐予丰富的铁矿。不仅资源相对不足,而且大多品位较低。比较起来,国外的富矿拥有者身子板自然就硬起来,特别是在需求上升的情况下。当然这是客观的,我们无改变。但总体上,我国钢铁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转嫁成本的能力有限,对铁矿石涨价的承受力较小,在价格谈判中的回旋余地也就很小。

  而最重要的还是,我国钢铁行业内部似乎并不能完全用一个声音说话。尽管宝钢代表的国内16家企业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但并非能说一不二。就在宝钢与外方谈判胶着之时,国内就有些中小企业和铁矿石贸易商与国外铁矿石供应商“眉来眼去”,这显然增加了宝钢谈判的难度。

  虽然政府致力于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显然这不会一帆风顺。当市场环境向好时,一些小型钢铁企业就会“遍地开花”,这时要形成一个声音说话尤为困难。

  因此,国外铁矿石企业不仅看到了我国的巨大需求以及钢铁企业的大量产能等待释放,更看到了那些众多的、“各自为政”的中小钢铁企业及相关进口企业在搅动着、哄抬着铁矿石现货价格。所以,即使我们断定我国钢铁产量增速趋于下降,铁矿石供需基本平衡,但对外方而言,它看到的只是一个有着巨大需求的市场。

  从本质上看,我们争取价格话语权的基础并非仅一个铁矿石进口量,而是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整个产业链。其实力有多大,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内部关系能否理顺。不仅要控制过剩的产量,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还要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说话声音。

  6月2日 中国

证券网 王维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