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能打官司:铁矿石为啥要不到说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3日 01:32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评论员 柯志雄 《达芬奇密码》眼下正在火热上映,但在铁矿石涨价几难扭转之际,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更应该组织中国的众多钢厂看的是,张艺谋几年前拍的《秋菊打官司》。 在《秋菊打官司》里,很多年前的西北某一个小山村的村民——秋菊的丈夫王庆来,
而在铁矿石的谈判中,宝钢代表的中国钢厂也被踢中“要害”——作为国际铁矿石大买家的中国,似乎没有任何定价权。 更惨的是,王庆来被踢了一脚——法律上讲,基本属于无意伤害,而中国钢厂的“要害”却是反复被踢——前一脚是涨价71.5%,第二脚是眼前的19%涨幅,保不齐以后还要被踢几脚。 用时下流行的语言讲,当时怀着身孕的秋菊,没钱也没帮手,肯定比中国钢厂“弱势”。再说,于情而言,年初钢材价格低谷中,中国有34%的钢铁企业陷入亏损;于理,2005年全球6.6亿吨海运铁矿石贸易量的68.2%流向亚洲,其中中国钢铁企业进口铁矿石2.75亿吨,既吃进了世界铁矿石市场增量的大部分,也占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43%左右。为什么秋菊能打赢官司,而于情于理都占上风的中国钢厂在铁矿石上却要不到“说法”? 几个数字中隐含着真正的行业“秘密”——行业中其实几乎人人皆知的事实。 其一,国内港口进口矿库存高达4200万吨。 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许多钢厂的铁矿石采购主要通过各自的铁矿石贸易商。这种采购格局有合理之处,它减轻了钢厂的资金压力,不但铁矿石到国内港之前,款项由贸易商垫付,甚至到港之后钢厂还可以拖一段时间的款。也有另外的原因,例如一些贸易商跟钢厂内部个别高管有潜在的利益输送。某种程度说,涨价给一些人反而能带来更大的利益。 基于这个格局,真正坐到谈判桌上的应该是贸易商,但一般单家贸易商的规模都太小,一个做法可以是,给部分健康运营的贸易商大规模的授信,促进贸易商之间的整合,让其中个别有力量坐到谈判桌上,并选择适当的时机拍桌子。 其二,在今年的国际市场钢价回升中,中国钢材市场的价格仍居全球最低价位。与此同时,英国钢材业务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信息显示,4月中国进口2720万吨铁矿石。 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钢厂“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彼此之间的竞争或死亡关系,使得近年来价格波动的时机也是打压对方的好时机。从这点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很难把他们箍成铁板一块,而只有那些能掐住钢厂某一方面命脉的力量,才有可能使他们不致“攘内”先于“安外”。 其三,在澳大利亚24个主要铁矿中,8家有日本公司作为重要股东,其余16家铁矿也都有日资参股。在铁矿石的其他主要产地——巴西、加拿大、智利乃至印度,日本企业同样直接或间接拥有大量当地铁矿石企业的权益。日本企业几乎不受铁矿石涨价的影响。甚至成为铁矿石涨价的受益者。 而中国在国外的勘探开采或控股铁矿石企业做得仍太不够。 回到《秋菊打官司》来。 秋菊最有震慑力的是,无论如何她要个“说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肯认错。秋菊又到乡政府告状,村长答应赔钱但把钱扔在地上。秋菊没有捡钱,又去了县公安局和市里,最后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 按照小学写作文的格式,我们可以这样结尾:秋菊的故事告诉我们,战略上一定要“一条道走到黑”——中国必须要至少部分地掌握铁矿石的定价权;战术上,一个做法不行,就换个做法。这样,最终总是能得到“说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