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国务院六项措施调控房地产业 > 正文
 

还原房市本来面目成当务之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 09:35 中国产经新闻

  还原房市本来面目成当务之急

  房市调控主旨从稳定转型为规范

  本报记者 仲莱报道

  继“国六条”之后,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也如期与公众见面。

  该意见是否能够达到相关方面的预期,依然是一个未知数。但观察家分析,去年宏观调控透露了中央政府旨在“稳定房价”,但因忽略实际可操作性、地方政府消极性和市场的投机性结果以失败告终;而从当前的宏观调控措施来看,中央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到房市调控关键在于正本清源,稳定也在于正本清源。所以房市调控只有从围绕房屋建设的所有环节开始进行规范,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的商品价值不至于脱离合理的轨道,进而还原一个真实的、健康的房市。

  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来回答,但规范已当然成为这一轮房市调控的主旨。

  房市健康是目的

  从5月17日公布的“国六条”来看,“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才是当前房市调控的主要意图。

  虽然官方依然坚持,“必须清醒地看到,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成果还是初步的,房地产领域的一些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但是通过一年多的宏观调控效果来看,社会相当一部分人依然认为上一轮调控是失败的。这一相当普遍的共识也从市场中得到证实。从供求双方来看,开发商表现出热火朝天的势头,但消费者观望者居多,购买意愿下降;从房市销售来看,一方面房屋空置率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房价却逆市上扬。

  一系列非正常的局面已让中央政府意识到,房市已经偏离了健康的轨道,这就促使中央在对宏观层面充分认识的前提下,新一轮调控也开始细化到微观层面。

  从代表官方声音的建设部发言人的谈话中,公众已经能够感受到这一细微却又深刻的变化,“少数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这些问题虽是结构性、局部性的,但影响较大。部分地区中心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人民群众意见较多。如不加以治理防范,也可能传递到其他地区,演化成全局性问题,影响宏观经济稳定。高价位、大套型住房所占比例偏高,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突出,既推动住房平均价格上涨,加大了广大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住房的困难,也严重背离我国人口多、土地少的基本国情,背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意见》以解决普通居民的居住需要为出发点,目的就是切实解决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市场引导和调控,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规范是手段

  观察家认为,抛开房市要健康发展必须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包括政府引导居民消费、配套设施跟进等问题,这一轮宏观调控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就是通过规范这一手段达到缓解房市目前紧张的局面。

  而这一点,公众从《意见》中可以明显体会到。正如建设部发言人分析,当前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深层次原因是两个“国八条”的措施在一些地区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一是多数城市没有提出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的具体措施,没有公布建设规模、项目布局及进度安排。部分地区廉租住房制度没有建立。一些城市适应普通居民需要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供应不足。二是部分城市住房需求偏大。一些城市房屋拆迁规模较大,被动性住房需求增加。部分城市外来人员购房比例过大。三是一些地方正面引导不够,市场透明度不高,加上一些开发企业和媒体的炒作,严重影响居民市场预期,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四是规范市场秩序工作不到位,对开发商的违法违规行为查处不力。

  为了保证中低收入阶层有能力购房,《意见》规定:一是各级城市人民政府要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二是明确了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这样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大套型住房供应比重过高的局面,切实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

  为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过快增长的要求,同时针对部分开发企业囤积土地行为,《意见》明确并适当加大了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力度。

  为了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避免被动性住房需求增加过快,《意见》要求各地严格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加强拆迁计划管理,量力而行,严禁大拆大建,合理控制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并明确2006年各地拆迁规模原则上控制在2005年的水平以内。

  而关于信息不对称问题,《意见》要求城市人民政府要抓紧开展住房状况调查,全面掌握当地住房总量、结构、居住条件、消费特征等信息,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重视市场监测分析和信息发布工作,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