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加剧 山西焦炭行业突围亟待找到突破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 09:32 中国产经新闻 | |||||||||
CIEN记者 郑言成 报道 五一前夕,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加快焦化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再次痛批当前焦化行业存在的生产过剩、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等弊病。明确强调在未来几年,我国钢铁企业的焦炭产能由当前的33%提高到50%。这意味着以独立炼焦企业居多的山西焦炭行业发展将进一步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是受制于省内企业各自为政、互相残杀,行业发展无序与失范,话语权严重缺失等“内忧”因素困扰,另一方面又受制于来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日益严厉、市场环境的每况愈下等“外患”打压,时不我待,被动中的山西焦炭行业突围亟待找到突破口。 内忧重重 “人生三大喜,他乡遇故知是一喜吧,可是山西焦炭就怕他乡遇故知!”5月11日,山西焦炭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太来在接受CIEN记者采访时如此感慨。就像刘副秘书长所担忧的一样,山西焦炭企业多是民营企业,散、乱、小的特点使众多的山西焦炭企业犹如一盘散沙,大家有着共同的利益,但缺乏反映共同利益的凝聚机制,致使山西焦炭逢阵必乱,尤其是在供大于求时,大家竞相压价,互相残杀,内讧更为明显。这已成为多年来困扰山西焦炭行业健康发展的一块顽疾。 山西作为产焦大省,焦炭产能占到全国的50%,出口量占到全国的80%,出口的焦炭占到欧盟进口量的70%,山西焦炭依赖的是典型的外向型市场。2001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需求的旺盛,焦炭市场急剧升温。至2004年,山西焦炭出口一度达到450美元一吨,焦炭行业出现了空前的辉煌。而这种辉煌只是昙花一现,此后焦炭行情一路走低,至2005年年底,跌至120美元一吨。外向型市场的脆弱性由此可见一斑。 持续走低的焦炭行情,使焦炭行业陷入整体亏损困局,山西焦炭企业叫苦不迭。一些小的焦炭企业举步维艰,只好关门。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不惜贴本维系客户。国家发改委在今年上半年全国焦炭形势研讨会上公布的数据表明,由于产能过剩,全国80%的焦化企业亏损。 急剧升温的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暂时带给焦化企业高额利润的同时,也给焦炭行业急剧膨胀埋下了隐患。受市场升温影响,2002年前后,土炼焦死灰复燃。为盲目追求GDP高速增长,地方政府与省政府展开博弈,尽管上面对焦炭项目盲目上马叫停,地方依然先斩后奏,大批上马焦化项目。即使目前,仍有一些项目在陆续建设当中,产能的集中释放必然给恶化的市场雪上加霜。 焦化行业高污染性使山西焦炭生产附带了巨大的环境成本。省内焦化企业无法抱团,而省外钢铁企业却不断联合向山西压价,加之目前焦炭价格的形成机制上的问题,最终使得山西企图弥补环境成本以提高焦炭价格的努力一次次落空。坐拥焦炭行业大省,却无法左右市场,话语权的缺失让山西焦炭行业遭遇尴尬。 外患种种 焦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气、余热、焦油等能够为钢铁企业利用。我国只有33%的生产能力布局在钢铁企业内,67%的生产能力为独立焦化企业,由于远离钢铁企业,难以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对此,发改委决定在未来几年内,通过宏观调控,使钢铁企业的焦炭产能提升到50%。 “这意味着山西独立炼焦企业将面临挑战,下一步很难生存下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王宏英所长在接受CIEN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山西独立炼焦企业较多,实现国家提出的焦钢联合,迫于地域条件的限制,有的地方没有钢铁企业无法实现联合,可以推行焦焦联合、焦化联合、焦煤联合,只有通过联合重组做大做强是出路。否则,独立炼焦的生存空间极其有限。” 从长远来看,实现焦化行业联合重组对整个焦炭行业发展是不无益处,但这也意味着吃惯了“独食”的山西焦化企业必然要做出牺牲。 除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打压,山西焦炭的国内外市场空间也面临着进一步被剥夺。 一方面,国内钢铁企业加快建设自备焦炉的步伐。有资料显示,2006年在建拟投产焦炉37座,其中,钢铁企业配套新建或淘汰小焦炉新建大焦炉15座,产能约870万吨,占总计产能的42.23%。2007年—2008年拟建、待进一步落实的焦炉约60座,总计产能约3970万吨。其中钢铁企业约46座,总计产能约3230万吨,占拟建总计产能的81.36%。 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不容乐观。受前期焦炭价格暴涨的影响,俄罗斯、乌克兰、波兰等焦炭出口国纷纷扩产,日本、美国、印度主要焦炭进口国新建焦炉陆续开工生产,减少对他国焦炭进口的依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