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电零售业内资垄断格局打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 16:36 亚太经济时报 | |||||||||
美国当地时间12日,百思买(NYSE:BBY)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透露,已经与中国第四大家电零售商五星电器达成协议,百思买斥资1.8亿美元控股五星电器。据悉合资后百思买将控股,也即持股比例高于50%。从此,中国家电零售业将打破内资独霸的局面。 经过了近半年的猜测,中国家电零售市场的第一例外资并购案终于浮出水面,美国当地时间12日,百思买(NYSE:BBY)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透露,已经与中国第四大家
百思买将控股 在此番宣布收购中国五星电器前,包括国美、苏宁、永乐、大中等中国家电零售连锁巨头均曾被媒体猜测为是百思买的收购对象。 根据百思买公告,此次五星电器获得百思买1.8亿美元投资。目前此项交易已得到中国有关政府部门的批准,并于5月11日获得营业执照。 据悉,五星电器的现任管理层,包括公司的创始人汪建国,仍将继续担任五星集团董事会主席和总裁职务。这1.8亿美元投资额中,其中1.22亿美元作为增资扩股资本注入到五星电器中,使五星电器由民营企业变身为中外合资企业。 而余下的0.58亿美元,则有可能由目前的五星电器股权持有人分配。 尽管百思买和五星方面均未透露双方的持股比例,但据悉合资后百思买将控股,也即持股比例高于50%。2001年12月,百思买首度走出美国,收购了加拿大家电零售业领袖Future Shop,此番出击中国市场,是其首度走出北美市场。 百思买国际首席执行官RobertWillett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通过与五星电器结成合资伙伴进入中国市场。五星电器深谙中国消费者,具有强大的本地网络,这个合作关系将加速百思买了解中国的零售环境。除此之外,RobertWillett还透露,百思买正在加快今年在中国开设第一家门店的计划。” 国美苏宁不看好合资案 对于此桩合作,中国家电零售市场双雄——国美与苏宁双双不看好。 国美电器品牌管理中心总监何阳青接受采访时称,“假如是苏宁和百思买合资,那肯定会对我们产生影响。而五星本身和我们就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竞争,因此即使加上一个百思买,无论是对我们还是对行业都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也表示,“五星同外资合作,是国内家电连锁行业破天荒的事。我认为双方合作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同命相怜,他们在国内的发展都不太顺利。但并不是一合资、一穿上‘马甲’,就能立刻有多大的变化。在中国家电连锁企业竞争的长跑比赛中,混进一个中外合资的‘混血儿’应该不会对比赛结果产生什么影响,因为国内家电连锁行业的规则和标准比国外更复杂。” 据悉,合资后,五星的门店将继续以五星品牌经营。 美国资本市场对此桩案例也不看好,百思买宣布此桩收购案的当天,其股价就下挫了1.22美元,当天收于52.60美元,下挫2.27%,其市值也下跌到42.841亿美元。 中国零售业进入外资并购时代 外资竞购中资零售企业的传闻,从2006年春节前就风生水起,竞购方主角是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集团。 最近,零售业界又传出消息称,美国最大的电子产品连锁店百思买以1.8亿美元价格收购了中国第四大家电连锁五星电器。 这些消息都透露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外资投资策略紧跟中国开放步伐和国内大势而变化。 “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正向消费拉动型转型,外资进入A股市场通道的政策解禁,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减,预示着零售业内大规模的外资并购不可避免,也表明一个崭新的外资并购时代正在到来。”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有关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去年,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题为《零售商及消费品牌在中国的成功之路》分析报告,预测指出在未来5年之内,中国零售业将掀起并购狂潮。 外资纷纷“谋定”将动 “现在零售业对外资的政策壁垒解除。在国家允许外资在国内收购的基础上,家乐福也可以尝试这种模式。”家乐福(中国)总裁施荣乐表示。据了解,家乐福对2006年扩张定出的基调是,致力于开拓新的地域市场,而收购是其中的一步。对此,市场人士分析认为,这预示着家乐福进入中国10多年来的扩张策略转变,开始逐步改变开新店策略,转而采用收购、兼并等新策略,进行市场拓展。 2005年11月,百盛集团在香港公开招股时对外界表示,百盛计划将集资所得的约4.81亿港元用于2至3年收购国内10至14家百货公司,其开新店的资金规模有一半:2.4亿港元。这意味着并购也已成为百盛下一步扩张的优先战略选择。 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沃尔玛目前虽仍以自开新店为主,但迹象表明,沃尔玛正在谨慎规划并购思路。沃尔玛中国区负责人在一次零售展览会上表示,只要有合适的对象,沃尔玛就会考虑通过收购加快开拓市场。 后进的外资零售企业则毫不迟疑地选择以并购方式入场。英国第一大零售商TESCO2004年才进入中国市场,其新闻发言人对外公开表明:“留给我们的选择道路只能是用并购迅速打通网络,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面对来自沃尔玛、家乐福的竞争。” 3月31日,由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共同发布的2005/2006年《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也明确提醒,随着中国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我国流通产业全面对外开放,外商投资出现新变化,商业领域内的并购和重组值得关注。该报告还透露,2005年商务部共批准外资并购项目24个。“目前我国商业用地和销售渠道正成为稀缺资源。想进行市场扩张的外资企业,如果采取一家一家开店的方法难度很大,时间上也不允许。一旦通过并购,就会迅速获得进入和扩张通道。”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郭志军介绍说,外资零售企业现在很多都在谈收购。 警惕跨国并购的“合成谬误” 许多被外资并购的中资企业,普遍的情况是,要么成为附属,要么彻底消失。技术也可能是进步了,但技术进步的主导权却丧失了。跨国公司的并购并不是都出于善意,花一点钱,让原有的企业消失,同时完全占有原有的销售渠道和市场,又何乐而不为呢?更为重要的是,垄断利润的大部分肯定为跨国公司所得,而这才是跨国并购的主要原因。而且,所谓跨国并购,大致上也没有中国民营企业的一杯羹。 对于跨国并购的现实,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为什么会有对同一事实的不同判断?这是因为任何“事实”都是“非中性”的。“非中性”的含义是说同一事实对不同个体或者群体意味着不同的影响和结果。 跨国并购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影响不同 跨国并购的利益主体无非是四个:个人、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国家)。从事实的角度来讲,跨国并购对个人、企业、地方政府可能都不是坏事。 当然,这里只是“可能”。作为个人的企业员工,除了那些被裁减的人员之外,在跨国并购之后可能会比原来获取更多的收益;企业在被并购之后也可谓“做大做强”了;地方政府也乐得其所,税收增加了,就业解决了,更重要的是地方的GDP增长上去了,政绩也就上去了。 但是,对于中央政府(国家)这个利益主体,跨国并购的影响可能与前面几个不太一样。跨国并购确实可以增加我们的GDP,然而,一个城市可以仅仅追求GDP,一个省区可以仅仅追求GDP,甚至一个中小国家都可以只追求GDP,但一个大国却不能仅仅追求GDP。如果外资控制了一个大国的国民经济,庞大的GDP又有何用?这样的国家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没有自己的制造能力,完全依附于跨国公司的母国,当然也就无法应对未来国家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也就彻底失去了国家竞争优势。 这样说来,跨国并购多少有些“合成谬误”的意味。所谓合成谬误(the fallacyofcomposition),简单地来说,就是把局部推广到整体上去所造成的错误结论。对个人、企业和地方政府可能都有利的事情,对中央政府和整个国家不一定有利,这很可能就是一个“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选择。要谈对待跨国并购的态度,关键看你是站在哪个角度或者哪个利益主体的立场上去说。明确了这一点,其余那些有争议的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讨论了。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被动资本化” 我们现在讨论的还只是跨国并购的问题。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再加上中国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后果可能不堪设想。这方面,拉美国家已经有前车之鉴。像中以及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其金部门要比发达国家脆弱得多,除了金融系统本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金融部门的脆弱性决定于整个国家经济面的脆弱性。通过已经开放的“金融阀门”,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可以毫不费力地“资本化”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能源、矿产、金融等产业部门,使得这些发展中国家彻底失去对经济命脉的控制能力。通过“资本化”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部门,发达国家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益而风险几乎为零。 一旦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局出现动荡,或者出现经济危机,这些金融资本会在瞬间撤出而不留任何痕迹。这种境况现在已经引起拉美国家的高度警觉。最近,围绕物价问题,阿根廷政府正与壳牌石油、埃索石油、法国自来水公司等外资企业处于公开对峙状态。与外国资本争夺经济控制权成为了拉美国家的重要任务。而这正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管清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