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资并购较为集中的水泥、金融、钢铁等行业,也许大戏才刚刚上演
本刊记者 史宁
在资本市场,无论是投资者耳熟能详的佳通收购桦林、DSM战略投资华北制药、凯雷欲入主徐工机械,还是更早的纽卡斯尔入股重庆啤酒、乐凯牵手柯达……,无不透露出,对于
一些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外资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关注的目光。
猛然间发现:胶卷业全军覆没,零售业80%被沃尔玛、家乐福们控制,啤酒只剩燕京……有人说,大多数行业的前5名不是已经合资就是正在谈。
水泥:发展所需
当新一轮外资并购风潮涌入之际,谁也没有想到,水泥行业会率先成为外资青睐的香饽饽。而国内方面,目前水泥行业的集中度很低,行业生存压力大,将水泥企业卖给外资是众多水泥公司的首选。
以华新水泥为例,这家中南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已先于所有竞争对手在湖北各地进行了战略布局,湖北市场在其业务收入中占据了半壁江山,2005年湖北省内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2.97亿元,同比增加了57%,区域竞争优势明显。
然而2006年3月8日,华新水泥公告称,公司拟向目前的第二大股东——瑞士豪西盟(Holchin B.V.)定向增资发行A股,每股面值为1.00元,发行数量为16000万股,豪西盟将按照其所接受的最终发行价格全额认购发行的股份。如果该项增发方案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豪西盟将成为华新水泥的控股股东,并间接控制了湖北等地区域市场。
之后的4月29日,豪西盟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购买了华新水泥B股8761300股,占华新水泥总股份的2.67%,虽然仍为第二大股东,但从中已经看出其势在必夺的架势。
除华新水泥之外,德国海德堡受让冀东水泥子公司股份,拉法基收购四川双马,海螺水泥也引进了摩根士丹利和国际金融公司两家战略投资者。这些国外巨头进军中国水泥市场步伐加快。
外资并购风潮显然不会停留在水泥这一个行业,国内产能过剩的行业如钢铁、汽车等,都已成为外资并购的热点。
钢铁:物超所值
由于宏观调控以及产能过剩的影响,钢铁正在步入低谷,许多钢铁上市企业的股票跌破了净资产,若以目前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理论上外资只需用1100亿元人民币就能全面收购中国最大的三个钢铁上市企业:G宝钢、G武钢和G鞍钢。而这样的总估值远远未达重建一个宝钢的资金需求。对于外资收购方来说,这意味着物超所值,不能不动心。
2005年10月18日,中国第八大钢铁集团——湖南华菱钢铁集团和米塔尔钢铁公司在北京联合宣布,米塔尔钢铁以3.38亿美元完成对湖南华菱管线股份有限公司36.67%的股权的正式收购。收购完成后,华菱管线成为钢铁行业中外合资第一股,米塔尔以牺牲自己“控股至上”的原则,叩开了中国钢铁业的大门。
虽然中国政府出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规定,“外商投资中国钢铁行业,原则上不允许控股”,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米塔尔是抱着控股中国钢铁公司的想法进入湖南的,目前屈居第二大股东只是暂时性的策略,一旦政策限制放开,难免不追加投资。
据悉,在华菱之前,米塔尔还与包钢、八一钢铁、昆明钢铁等多家公司有过“亲密接触”。之所以选择华菱,主要是因为对华菱的产品比较熟悉。因为华菱管线是我国比较大的线材出口商,产品在亚洲一带比较有知名度。对于米塔尔公司来说,如果要快速在中国的钢铁市场上圈地盘,自然要选择一个脸熟的公司。
同样,莱钢的出口收入也不少。而2006年初,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阿塞洛钢铁集团就有了收购莱钢股份的打算,并最终以阿塞洛动用2.236亿美元收购莱钢38.4%的股份而落幕。
可以看出,短期内国外资本所关注的国内钢铁公司,都是二三线企业,而随着国外资本对国内钢铁业认识的深入和中国政府产业政策的放开,这种情形迟早会改变。
金融:改革所迫
限制不止在经常项目下会逐渐放开,在资本市场,外资参股中国金融业的热潮正拉开序幕。
根据国外银行业的发展史,银行间的并购是扩充规模、开拓新市场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除积极在华设立营业机构外,明显加快了并购中资银行的步伐。
2006年初,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高盛投资团就战略投资与合作等有关内容签署协议,高盛投资团将出资37.8亿美元入股工商银行,共获得工行大约10%的股份。除国有银行外,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等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悉数纳入外资的视线。国外投资银行在几年来的虎视耽耽之后,纷纷加入到“抢食”的队伍中来。
此外,在证券市场,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同时在寻找收购“猎物”,似乎新一轮国内券商并购热潮正在兴起。前者计划通过收购辽宁证券进入中国市场。而据记者了解,摩根大通与信达资产管理就收购一事已处于谈判后期,但还未就合资一事上报证监会批准。无疑,摩根大通选择辽宁证券这样一个“烂摊子”,与当初高盛选择海南证券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这些资产质量较差的券商会让外资付出不少代价,但是他们更容易拿到控制权。
实际上,外资化已经是中国证券业在国有化和民营化道路走不通之后,惟一可以选择的模式了。通过向外资转让,可以使国家从证券公司这个沉重的包袱下解脱出来。
趋势:不会改变
统计显示,去年以来,外资并购较为集中在水泥、金融、钢铁、工程机械、食品饮料等五大行业。外资最为看重的一个指标就是被收购企业的产品规模,其并购速度已引起国人的担忧。
对此,安邦集团高级分析师贺军认为,“中国市场就像一个篱笆立得不牢的菜园子,要么不开放,一旦外资进来,却没有规则限制,没有《反垄断法》;已有的规则既不全面,也缺少专门负责审查的常设机构,因此面对一些问题有些措手不及。”
“政府加以干涉,说明在目前国内的气氛之下,一些政策制定与执行部门,在放外资进来的过程中,出现了犹豫和迟缓。这些事件,对于国际资本进入内地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但总体趋势是不会改变的。”贺军仍对外资并购的前景较为看好。
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设计的并购潜力系数显示,2006年外资并购的重点行业可能集中在资源、人民币资产和限制少、壁垒低的行业。
也许,大戏才刚刚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