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市场陷入困局 中国市场成为壳牌救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 11:53 《经济》杂志 | |||||||||
保守主义导致壳牌在全球市场陷入困局,中国市场成为壳牌浴火重生的希望 文/徐海燕 3月7日,壳牌中国控股私有有限公司(壳牌中国)对外宣布:已经正式签订协议,收购科氏材料中国(香港)有限公司(科氏中国)。消息传出,业界哗然,因为在成功收购美国著名
壳牌一直被看作是老牌英国绅士风格的企业,谨慎保守,不喜欢搞收购扩张,但眼下在中国市场却一改既往面目,重拳出击下游产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保守主义导致壳牌在全球市场陷入困局,中国市场成为壳牌浴火重生的希望。 战略失误 近几年来,壳牌在诸多领域都遇BP等强劲对手咄咄逼人的进攻。前几年,壳牌宣布调低储备量,据估算,经调整后,壳牌的探明油气储量使用期将缩短3年,仅10年左右,而BP和埃克森美孚公司的探明储量使用年限均在13.5年以上。由于储量是投资者用来评价石油公司价值的主要尺度,探明储量的减少直接削弱了壳牌的竞争力。这一消息的宣布无疑是对投资者信心的重大打击。当日壳牌的股价急跌7%。储量下调后,壳牌的油气开采成本高达7.90美元/桶,而埃克森美孚与BP分别为3.93美元和3.73美元。BP的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尼说,没有一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在每年新发现的储备量低于产量的情况下,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另外一个衡量企业前景的重要指标油气储量替代率(一项用来衡量石油公司在生产石油后发掘新的储备以补充已开采量的主要指标),1997年至2000年期间,壳牌的油气储量替代率为57%,埃克森美孚和BP则分别为116%和152%。据壳牌公布的数据,2003年其储量替代率是98%,不包括39亿桶重新调整的储量,这比原先根据以往5年该指标的平均数高出许多。但是与竞争对手埃克森美孚、BP和雪佛龙德士古相比,壳牌仍然大大落后。对手们的储备取代率都大于100%,这使得他们在竞争中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 此外,现在壳牌还在继续为过去忽视并购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这20多年来,全球范围内石油企业的并购活动有不断加剧之势。强强联合,并购的好处是,一方面国际油价波动频繁,通过公司并购可以使主营业务多元化稳定公司现金流;另一方面通过并购能有效降低经营管理成本,从而能以更低的成本进行油气勘探开发。如埃克森美孚合并后年节省开支46亿美元,雪佛龙与德士古合并年削减成本20亿美元。 但是壳牌在这方面却甚为保守。上世纪90年代的黄金收购期,它就错过了许多好机会。最近壳牌又失去了购买很多热点地区油田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2003年壳牌的产量下降了390万桶。2004年的产量则与2003年持平,而2005年的产量有所下跌。与壳牌的表现形成对比的是,2003年BP的产量有小幅增加,而且2004年继续以10%的速度增长。 这些事件使得业内普遍认为,壳牌未来的扩张将会非常艰难,它将是一个矮个子的石油巨头。同样它们也改变了投资者对壳牌的看法。在此之前,许多投资者认为,尽管在几大石油公司中壳牌的业绩并不突出,但却相对稳定,人们能够了解其实际经营状况,也能推断出这家经营谨慎的公司的未来走向。现在,不仅是投资者,就连壳牌的高级经理都对此产生了怀疑。在油气探明数量远少于开采数量的情况下,未来的壳牌将会如何? 寄希望于中国市场 业界认为,面对在全球市场上的困局,壳牌最近调整了战略,重点放在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上,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壳牌在不久前年报中多处提到,中国经济增长迅速,“正在成为一个全球增长引擎”。壳牌在新加坡的生产基地和与中国的合资项目将于明年年底建成投产,在中国大亚湾建立合资公司等。“一旦沥青并购,合资加油站等项目得到实施,壳牌就已经上中下游一体化、全方位地进入了中国石油石化市场。预示着壳牌将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后一个高增长的能源市场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壳牌的一位高层说。 壳牌中国主席林浩光称,到目前为止,壳牌在中国的投资总额已经达到了35亿美元,成为在华投资额最高的跨国企业之一。2006年,壳牌将在中国再增加5亿美元投资。 壳牌早在一百多年就来到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壳牌在中国已雇有员工超过1000人。在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后,壳牌于1985年及1987年在深圳设立了两个合资油库。 但是近年来,壳牌在中国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先后退出了“西气东输”、“东海天然气”两个特大项目,在华发展势头大大落后于它的竞争老对手BP。埃克森美孚、BP等跨国巨头正在加大在中国的投资,中国的本土石化企业也在变得更加强大,如中石油和中石化都是全球500强企业。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企业对壳牌的崇拜的看法也正悄悄改变。中国企业有自己的优势和经验,也就有更多的底气和主见,对跨国公司不再像以前那样言听计从。此前,壳牌退出西气东输和西湖凹陷项目,壳牌的解释是担心它们的投资回报不能令人满意,但很多分析认为,合作各方在战略上的分歧也是谈判破裂的重要原因,中石油等中方企业不够积极主动,不愿意对投资回报做出更多承诺。 政府和公众也像企业一样,对跨国公司逐渐从仰视变为平视。以前人们乐于发现跨国公司的优点和对中国发展所做的贡献,而现在人们发现跨国公司也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多人对它们享受“超国民待遇”不满。 在此背景下,尽管今后中国石化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对世界石化工业是一次机会,但是壳牌能否拿到很大的份额无人能够给出自信的答案。 重点拓展下游 鉴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以及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壳牌正想方设法争夺市场。公司新的执行官林浩光在华走马上任前,曾向集团首席执行官提出:壳牌在中国的业务、管理方式都需要改进。 产品多样化是壳牌一个重要的策略。原来壳牌公司的宗旨是:通过石油的勘探与开发,实现石油精炼和销售的综合平衡,以此来避免季节性波动,这一范围有很大的局限,虽然实行多元化经营,但很少涉足自己不熟悉的业务的状况。现在壳牌正在努力打破这种困局,其现在的经营范围除开发石油、天然气外,还有石油炼制、化工、煤矿、金属、船舶、生物化学、太阳能、核能等等。 这几年来,壳牌的中国战略是:坚定不移地巩固上游;积极寻求合作,介入中游:看准中国加入WTO机会而打入下游。尤其是拓展下游,更是重点。在中游和下游;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与中石化合作的江苏500座加油站计划最为引人注目。前者总投资达43亿美元,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而后者如能顺利实施,则标志着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寡头垄断局而的终结。而此次完成的沥青业务整合,这则是拓展下游的又一重大举动。业内人士指出,这次收购是壳牌贯彻‘在下游加大盈利’的具体步骤。 中国加入WTO后,3年放开成品油零售,5年放开批发,这对国外石油公司而言,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壳牌能否抓住这个机会重振雄风,人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