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房地产业拐点指日可待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 09:58 中国产经新闻

  撰稿/CIEN评论员 曾春光

  依据2005年年底的国家统计数据,商品房空置面积达1.14亿平方米,空置率高达26%,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10%警戒线,以北京为例,2005年商品房空置面积达1374.2万平方米,而房价却依旧上涨24%。虽然此数据屡遭业内人士的强烈质疑,但房地产业的“产能过剩”实在压得广大老百姓喘不上气来。据钟伟主持的《中国房地产金融安全评估报告》显示:中
国农村居民没有新房购买能力,城市居民中至少70%的人没有新房购买能力。

  

房价的变化关涉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层面,中央政府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建设部住宅产业司司长沈建忠在2006年4月8日举行的中国房地产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表示,当前宏观调控对房地产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并不明显,对于部分热点城市,还将动用行政手段予以调节。并首次提出利用行政手段调节过度增高的房地产价格,加大闲置用地的收回再利用,引入“勾地”制度等。新时代的政府作用逐步转型,但在房地产业的新型“计划经济”已一览无余。

  2005年,在打压房地产炒作泡沫的大战中,除了市场的“无形之手”引导,政府的确需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不遗余力地用“有形之手”调控宏观房地产走势。2005年如履薄冰的上海房地产业,泡沫越吹越大,政府紧急地接连打出了限制房产投机行为的“组合拳”后,事态渐趋平稳。政府护市的作用不可低估,而且“居者有其屋”的大众梦想一直支撑着政府“杯水车薪”的改革。笔者认为,应该在肯定改革的成绩和方向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总结近几年来的经验与教训,比大泼“行政调控”的冷水更为实用。

  但行政调控本质上主要依赖于行政措施,而很少诉诸于法律,这样的权力膨胀将可能一发不可收拾,地方政府和中央的房地产利益抗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且笔者考虑: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行政调控手段的作用变得越来越不迅速。毕竟我们不可能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再进入价格管制的圈圈还需慎重。因此尽快建立法律的模式,通过适当的程序启动行政调控是上上策。

  笔者认为,和其他商品一样,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不合理,产销不对路阻碍了基本供需关系的正常发展。但是由于房地产的规模巨大,有统计数据表明:在开发贷款方面,2004年年底为7800多亿元,2005年为9000多亿元,占整个房地产行业融资总额的近30%。因此,银行贷款的杠杆作用十分重要,经过各方利益平衡后,银行的贷款如果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倾向选择

经济适用房等开发活动,将在一定程度上修改房地产业的晴雨表,调节房地产业的走势。

  笔者始终相信,随着政府持续、审慎地行政调控,房地产业的“拐点”还是指日可待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