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并购能否助壳牌脱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 13:30 《中国投资》

  ○ 徐海燕

  3月7日,壳牌中国控股私有有限公司(壳牌中国)对外宣布:已经正式签订协议,收购科氏材料中国(香港)有限公司(科氏中国)。消息传出,业界哗然,因为在成功收购美国著名化工企业科氏的中国子公司后,壳牌将成为中国改性沥青行业的老大,这亦是壳牌中国计划在下游领域加大盈利的一个重要步骤。

  重拳争夺下游产业

  目前,壳牌在中国的沥青产品主要由五家沥青加工厂生产,它们分别位于天津、南京、福建马尾和广西钦州等,总日生产能力约为2400吨。

  而科氏中国则为隶属于美国科氏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生产和营销用于道路建设及维护的高技术沥青产品并提供相关服务,是这一领域里的领先企业之一。它在国内多家公司中持有股份,这些公司分别拥有位于天津、西安、佛山、镇江、鄂州和泸州的6家沥青加工厂、两家移 动沥青加工厂和一个设在北京的技术支持实验室,六家沥青加工厂的日生产能力总量约为4200吨。

  此次收购对于壳牌来说无疑酝酿已久,壳牌中国集团主席林浩光说:“对于壳牌中国集团来说,此次收购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机会,也体现出我们拓展下游业务的决心。壳牌集团把中国看作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市场之一,我们寻求一切可能的机会,实现盈利的不断增长,这既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机会,也体现出壳牌对发展下游业务组合的承诺。中国是壳牌在全球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一旦确认可能带来盈利增长的潜在机会,我们将努力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业务”。

  壳牌全球沥青业务副总裁爱格博特-沃德曼也表示:“在过去10年里,中国的沥青行业实现了强劲的增长。收购科氏中国标志着壳牌沥青业务在规模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将进一步提高壳牌在中国的市场覆盖率,从而使我们能够为全国的客户提供更多的优质沥青产品”。

  预计在2006年第二季度壳牌将接管科氏中国的业务,此次收购将使壳牌在中国的沥青业务增加一倍以上。同时,由于过去壳牌在中国的沥青生产企业主要位于沿海地区,此次收购使沥青的生产网点更加优化了,业内人士如是评论。

  全球困局

  对于壳牌如此重拳出击下游产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与它在全球市场困局下的中国战略有很密切的关系。

  近几年来,壳牌在诸多领域都遇BP等强劲对手咄咄逼人的进攻。前几年,壳牌宣布调低储备量,据估算,经调整后,壳牌的探明油气储量使用期将缩短3年,仅10年左右,而BP和埃克森美孚公司的探明储量使用年限均在13.5年以上。由于储量是投资者用来评价石油公司价值的主要尺度,探明储量的减少直接削弱了壳牌的竞争力。这一消息的宣布无疑是对投资者信心的重大打击。当日壳牌的股价急跌7%,对世界石油第三大公司的信任危机随即弥漫于整个股市。储量下调后,壳牌的油气开采成本高达7.90美元/桶,而埃克森美孚与BP分别为3.93美元和3.73美元。BP的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尼那时也无奈地说,没有一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在每年新发现的储备量低于产量的情况下,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另外一个衡量企业前景的重要指标油气储量替代率(一项用来衡量石油公司在生产石油后发掘新的储备以补充已开采量的主要指标)上,1997年至2000年期间,壳牌的油气储量替代率为57%,埃克森美孚和BP则分别为116%和152%。据壳牌公布的数据,2003年其储量替代率是98%,不包括39亿桶重新调整的储量,这比原先根据以往五年该指标的平均数高出许多。但是与它的竞争对手埃克森美孚、BP和雪佛龙德士古相比,壳牌仍然大大落后。对手们的储备取代率都大于100%,这使得他们在竞争中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

  此外,现在壳牌还在继续为过去忽视并购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这20多年来,全球范围内石油企业的并购活动有不断加剧之势,各类石油企业广泛参与形式灵活多样。大公司从自身的总体发展战略出发,选择截然不同的并购策略,或者实施纵向一体化经营,或者收缩经营重点;中型一体化公司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并购以剥离上下游资产、加强核心业务、提高专业化水平为主。所以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和扩大服务范围,油田服务公司也广泛地参与并购,尤其是国际石油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公司并购成为石油公司实现公司业务一体化及进入新地区和新业务领域的快捷和低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一方面,国际油价波动频繁,通过公司并购可以使主营业务多元化稳定公司现金流;另一方面通过并购能有效降低经营管理成本,从而以更低的成本进行油气勘探开发。如埃克森美孚合并后年节省开支46亿美元,雪佛龙与德士古合并年削减成本20亿美元。

  但是壳牌在这方面却甚为保守。上世纪90年代的黄金收购期,它就错过了许多好机会。最近壳牌又失去了购买很多热点地区油田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2003年壳牌的产量下降了390万桶。2004年的产量则与2003年持平,而2005年的产量有所下跌。与壳牌的表现形成对比的是,BP 2003年的产量有小幅增加,2004年继续以10%的速度增长。

  这些事件使得业内普遍认为,壳牌未来的扩张将会非常艰难,它将是一个矮个子的石油巨头。同样它们也改变了投资者对壳牌的看法。在此之前,许多投资者认为,尽管在几大石油公司中壳牌的业绩并不突出,但却相对稳定,人们能够了解其实际经营状况,也能推断出这家经营谨慎的公司的未来走向。现在,不仅是投资者,就连壳牌的高级经理都对此产生了怀疑。在油气探明数量远少于开采数量的情况下,未来的壳牌将会如何?无人能够知晓。

  中国市场能否弥补全球不足

  面对全球市场上的困局,业界认为,壳牌最近调整了战略,重点放在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上,以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鉴于此,壳牌此前就宣布将把资金投在未来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2010年公司对亚太和中东地区的投资将达总资金的35%,而2000年这一数字仅为25%,中国市场尤甚。壳牌对中国市场期望甚大,其不久前年报就多处提到,中国经济增长迅速,“正在成为一个全球增长引擎”。壳牌在新加坡的生产基地和与中国的合资项目将于明年年底建成投产,在中国大亚湾的合资公司等壳牌的重要棋子,使得公司确信在满足亚洲石化产品需求增长方面已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中海壳牌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石化产品基地。壳牌如此大手笔地进入石油石化产业链的中下游领域,可见其对中国市场的野心。一旦沥青并购,合资加油站等项目得到实施,壳牌就已经上中下游一体化、全方位地进入了中国石油石化市场。预示着壳牌将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后一个高增长的能源市场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壳牌某高层如是评论。

  反观以前壳牌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占尽先机。壳牌在中国发展业务,已超过一百多年。在19世纪90年代初,壳牌运输贸易有限公司便已开始把煤油输入中国,并在香港、上海、广州和厦门建立油库。二战前,壳牌在中国设立了超过50间附属公司,在约20个省份有1000个经销处。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壳牌已雇有员工超过1000人。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壳牌先后于1985年及1987年在深圳设立了两个合资油库。

  但是近年来,壳牌在中国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先后退出了“西气东输”、“东海天然气”两个特大项目,在华发展势头大大落后于它的竞争老对手BP。埃克森美孚、BP等跨国巨头也将加大在中国的投资,正如该公司某高层所言,“我们的竞争对手同样关注中国市场”。无疑日后它在中国遇到更强劲的竞争对手。而且,本地的石化企业也更加强大。就拿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合作伙伴中海石油来说,虽然与壳牌相比还有差距,但年实现销售收人500多亿元,总资产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也是一个有实力的企业;中石油和中石化更是全球500强企业。

  同时,中国企业对壳牌的崇拜也正悄悄改变。德国大众刚刚进人中国时的80年代中期,中国企业对于规模庞大、技术领先、管理有效的跨国公司近乎崇拜,大众过时的技术都能受到中国合作者的追捧,使他们用努力争取的心态去谈判,积极清除合作中的障碍。但是现在,中国企业有自己的优势和经验,也就有更多的底气和主见,不会对跨国公司言听计从,而是在争论中要求更多的权利。此前,壳牌退出西气东输和西湖凹陷项目,壳牌的解释是担心它们的投资回报不能令人满意,但很多分析认为,合作各方在战略上的分歧也是谈判破裂的重要原因,中石油等中方企业不够积极主动,不愿意对投资回报做出更多承诺。

  政府和公众也像企业一样,对跨国公司逐渐从仰视变为平视。以前人们乐于发现跨国公司的优点和对中国发展所做的贡献,而现在人们发现跨国公司也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多人对它们享受“超国民待遇”不满。

  在此背景下,即便今后中国将在国际市场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石化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对世界石化工业有重要意义,但是壳牌能否拿到很大的份额同样无人能够确定地给出答案。

  并购与多元化能否走出困境

  鉴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以及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壳牌正想方设法争夺市场。壳牌深入中国市场的决心不能因为困难而减退,因为这关系到它的业务和利润能否可持续发展。企业利润的持续增长,在于不断开拓新的业务和新的地区。

  但是如何突破?该公司新的执行官林浩光在华走马上任前,曾向集团首席执行官提出:壳牌在中国的业务、管理方式都还需要改进。这句话注定了林浩光要重振壳牌在中国的雄风,业界如是评论。

  产品多样化便是其一个重要的策略。原来壳牌公司的宗旨是:通过石油的勘探与开发,实现石油精炼和销售的综合平衡,以此来避免季节性波动,这一范围有很大的局限,虽然实行多元化经营,但很少涉足自己不熟悉的业务。现在壳牌正在努力打破这种困局,其经营范围除开发石油、天然气外,还有石油炼制、化工、煤矿、金属、船舶、生物化学、

太阳能、核能等等。

  除此以外,这几年来,坚定不移地巩固上游;积极寻求合作,介入中游;看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机会而打入下游,正变成壳牌始终遵循的投资法则。尤其是拓展下游,更是壳牌在华发展策略的重点。在中游和下游,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和与中石化合作的在江苏省合资经营、建设不超过500座加油站的计划最为引人注目。前者总投资达43亿美元,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而后者如能顺利实施,则标志着中国

成品油零售市场寡头垄断局面的终结。而此次发力完成沥青业务的整合,也无疑为这一发展策略作最好的脚注。

  如面对此次收购,业内人士就指出:“这次收购是壳牌整合沥青行业的重要步骤,也是壳牌贯彻‘在下游加大盈利’的具体步骤。”壳牌中国主席林浩光也称:“对于壳牌中国集团来说,此次收购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机会,也体现出我们拓展下游业务的决心。壳牌集团把中国看作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市场之一,我们寻求一切可能的机会,实现盈利的不断增长,从而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业务。”同时,他还称,到目前为止,壳牌在中国的投资总额已经达到了35亿美元,成为在华投资额最高的跨国企业之一。2006年,壳牌将在中国再增加5亿美元投资。这足见壳牌的大手笔。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三年放开成品油零售,五年放开批发,对国外石油公司而言,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壳牌能否通过上述种种举措,重振其在中国市场的雄风,人们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