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后配额时代:服装产业需要品牌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30日 11:19 中国产经新闻

  CIEN记者严娟娟报道

  从游离在“纺织”大产业之外,到回归产业;从“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设计”转变,中国服装产业经历了不同寻常,但充满机遇的20年。

  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自去年起,中国纺织已进入了后配额时代。在3月26日开始的中国
国际时装周2006/2007秋冬系列发布会上,北京服装学院副院长刘元风向CIEN记者表示,中国作为服装生产大国,其服装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后配额时代,中国的服装业特别要注意品牌化。

  他说,2005年的春天,中国纺织品对外贸易却遭遇“寒流”,2005年4月4日,美国纺织品协定执行委员会宣布对三类中国纺织品启动设限程序;4月6日,欧盟委员会公布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实施“特保”措施的方针;法国行业组织也要求政府就中国纺织品进口增加采取“紧急保护措施”……

  规避国际贸易风险

  进入后配额时代的新一轮贸易摩擦已经拉开序幕。

  而隐藏在这些摩擦背后的原因是,近20年,中国服装行业的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55%,而且出口额占全球的20%,在后配额时代,中国的服装行业一定会比以前更加迅速地发展。

  另一方面,国外的商家也越来越多地看好中国本地市场,进驻和占据中国服装业。这对于中国的服装厂商来说,产品寿命会越来越短,压力会越来越大,价格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中国的服装企业,应立足高处,眼光放长远,采取国际化运作,一门心思地把品牌树立起来。”刘元风对CIEN记者表示。

  这种提醒并不是没有道理。中国服装业亟须转变增长模式,锤炼知名品牌,通过附加值高的产品寻求国内外同步发展之路,来规避国际贸易风险。

  有专家分析认为,对中国纺织品出口数量限制,受益最大的将是握有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国外公司。长期以来,中国纺织业在世界上没有叫得响的名牌,服装生产企业大都为别国做“嫁衣”,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牌加工占据出口服装总量的一半以上,严重影响我国出口服装效益。

  中国纺织企业要拓展发展空间,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生产效益,必须抓紧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培育我国纺织工业的品牌优势,尽快改变“为他人做嫁衣”的状况。

  中国缺的就是名牌

  据了解,我国服装生产企业约有4.4万多家,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投资分散,专业化程度差,产品趋同,档次不高。在近40万个左右的服饰品牌中,知名企业数千家,仅浙江省就拥有8个“中国驰名

商标”的服装品牌:雅戈尔、杉杉、步森、庄吉、报喜鸟、罗蒙、万事利、浪莎等。但这些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却微乎其微,远不及“茅台”、“海尔”在国际上的声誉。

  业内人士分析,国际服装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主要体现在,这些品牌引导了服饰未来的流行趋势。我国服装品牌在款式设计方面最为薄弱,在服装领域几乎找不到称得上国际大师级的设计者,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顶级设计人才比较缺乏。

  刘元风对CIEN记者表示,中国服装设计师起步晚,与国外确实有较大差距。品牌战略并不是设计师一个人的事情,有些服装企业只用人而不培养人,而设计师是要在不断的充电和培养中与品牌同步成长的。

  针对中国服装设计师目前最大的不足在于市场经验不够的问题。刘元风认为,服装设计师最重要的应该是在学习期间打好基础,走向社会后再张扬自己的个性,但要注意与国际接轨,时刻不忘市场影响设计的因素。

  也有分析人士称,中国的服装企业,对于具有潜力的服装设计师进行市场化包装重视不够,企业只是考虑自己如何盈利,不愿意对设计师本人进行宣传,也没有几家企业愿意为包装服装设计师而掏自己的腰包,这也许是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所决定的,但这毕竟是企业需要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