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中部崛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 19:38 中国发展观察 | |||||||||
作者:刘云中 东中西优势互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崛起,中国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就不能实现。而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是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各种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一、中部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般认为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这是对物流或者物流业一个比较窄的理解,如果从“大市场、大流通”的角度来看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的内容将更加丰富,不仅仅包括上述的内容,还应该包括一个完整的流通市场体系,如商业批发、零售和国际贸易等。 (一)中部物流产业发展是国家物流产业“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国家物流产业体系 无论是狭义的物流业,还是包括商贸流通的大物流业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行业的网络特性,只有在形成完整的网络之后,物流产业才能发挥行业优势。而中部地区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经济和政治的战略腹地和交通中心,初步建成了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是我国重要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中心。同时伴随着中部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以及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建设,中部地区将形成我国继东部沿海地带之后的又一个市场中心。 在全国物流网络中,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是全国网络中的重要环节。根据2004年的数据(2005年数据尚未公布),中部六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933亿元,占全国的20.4%,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5万人,占全国的14.2%,销售额516亿元,占全国的9.2%,从投资角度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59亿元,占全国的20.4%,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占全国的22.2%,这些数据都说明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地位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长足发展,全国的物流产业就难以形成完整的网络,将阻碍国家物流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是促进中部地区形成大市场和大流通的主要内容 温家宝总理指出,中部地区崛起要“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而“大市场、大流通”就是要建设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品种、全方位、开放统一的市场和流通体系。多层次指不同空间尺度上,如全国、省、市、县及广大农村地区相互衔接的市场体系;多形态的市场指有形的交易市场、无形的电子交易和信息交易平台、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等各种业态齐全的市场体系;多品种的市场指商品交易、金融交易、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市场统一;全方位的市场是指运输、仓储、配送、销售等功能齐备,为生产和生活领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市场;开放统一的市场是指向国际、国内、省内全面开放的、打破了地区封锁和商品及要素流动障碍的市场。 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包括完善的交通运输和通信信息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园区和物流枢纽的规划与建设以及便捷高效的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建设中部地区“大市场、大流通”的主要内容。 (三)发展中部地区物流产业能够有力促进中部地区商品粮基地、重要原材料基地、能源基地的建设 按照中央的部署,中部地区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因此,未来中部地区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农业生产加工基地、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以及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未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将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运用全新的管理理念,通过对物流全过程多要素的计划、实施和控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从而完成物流业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快速及时目标和低成本目标。从宏观上看,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可以提高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效率,从微观上看,物流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等资源,只有大力发展物流业,提高物流效率,才能降低物流成本,最终降低各生产企业的成本。 中部地区具有优势地位的粮食、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有色金属等重要原材料都是运量大、运距长、金额相对也比较大的货物,物流成本比较高,物流业在这些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中部地区各产业基地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降低商品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经济高效运行、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发展中部地区物流产业能够促进中部地区承接国际和国内的产业转移 产业在国际和国家内部的转移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尤其是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向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转移,给中部地区的崛起带来了机遇。然而一个产业能否成功转移、能否扎根并成长起来,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非常重要,如果投资环境不好,产业不会向这个地区转移,即使是转移过来了,也难以生根发芽。而交通是否便捷、信息是否畅通,也就是物流产业是否完善和配套是构成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土地、电力、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考虑,部分产业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的省份例如安徽、江西、湖南等省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域接近,已经承接了东部转移的一些产业,例如安徽就已经充分准备承接上海比较成熟的行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的大幅对外转移。对于中部而言,一方面是产业转移,一方面是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拓,转移进来的产业和产品要有市场,这其中的一进一出都与物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就不会有产业转移和市场开拓。 二、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物资流通体系初具规模,但与其内地物流中心的地位还有很大的距离 经过体制和机构调整,目前我国物资流通体系主要指批发业,既包括传统的生产资料批发业,也包括生活资料的批发业。2004年中部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法人企业数为2413个,仅占全国的16.2%;批发销售总额为4382.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更低,只有11.5%;从业人数41.8万人,占全国的23.4%(见表1)。这些指标均低于中部地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28.1%的水平,说明目前中部地区物资流通体系并不发达,与沿海地区比较起来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与其内地物流中心的地位还有很大的距离。 (二)外贸流通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进出口贸易量在全国的地位还有待大幅度提高 中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不很优越(主要是远离国际市场),外向型经济起步比较晚,速度也不快。2004年中部地区外贸流通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统计,进出口总额只有418.8亿美元,占全国的3.6%,其中出口额达241.5亿美元,占全国的4.1%,进口额177.2亿美元,占全国的3.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进出口总额为349.5亿美元,占全国的3.0%,其中出口额达206.2亿美元,占全国的3.5%,进口额143.3亿美元,占全国的2.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划分的进出口总额要少于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统计的进出口总额,说明中部地区的商贸尤其是进出口经营能力要比企业的生产能力偏弱,在全国的地位还有待提高。 (三)大型有形商品市场设施的建设取得较大成果,但在全国处于也只是处于中等水平上,未来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商品市场建设是构建大流通体系的基本环节,大型有形商品市场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地区大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志。2003年中部地区限额以上的商品市场数目总计达10402个,占全国的19.6%,其中消费品市场7928个,占全国的19.2%,生产资料市场2474个,占全国的21.1%;商品市场成交额5767.2亿元,占全国的12.3%,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3274.6亿元,占全国的13.5%,生产资料市场2492.6亿元,占全国的11.1%。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商品市场数目和商品市场成交额在全国的地位处于中下水平;商品市场数目在全国的比重明显高于商品市场成交额在全国的比重,表明市场硬件建设快于市场发育的水平,商品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还有待提高。 (四)物流基础设施与技术水平还存在差距 1.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小,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运输设施布局不合理,各种运输方式的市场范围交叉严重。在主要运输通道上,客货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交通运输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2. 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不足,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和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明显落后。 3. 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物流标准化程度低,不同运输方式的装备和物流器具之间的标准不一致,影响各种物流功能和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协调发展,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 总之,中部物流产业总体上还处于从传统的、初级的物流向现代物流阶段过渡的时期,行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不高,企业规模不大,高端客户的数量也比较少。 三、中部物流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思路 (一)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宏观定位和目标 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是建设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基本要求,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要通过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将其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基础性产业,充分发挥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建立起现代物流体系,形成一批在全国和国际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商品集散地、出口商品基地、商品交易中心和物流枢纽基地以及完善的、网络化的区域内部物流分工协作体系。 (二)主要思路 1. 依托城市经济和骨干交通网,建立“两轴三带多层级”的物流网络 根据中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城市群经济的发展,中部地区未来的物流网络应呈现为“两轴三带多层次”的格局,两轴指东西走向的长江主干航道运输线和陇海铁路中部段,三带指南北走向的京广、京九和同蒲—焦枝—枝柳线(大同—焦作—枝城—柳州),多层级则指依托城市群发展起来的重要物流基地,第一层次的物流枢纽有武汉、郑州两市;第二层次有长株潭、昌九、合肥、太原四个城市群,这两个层次的物流基地主要是面向全国和国际化的物流配送以及中转的市场需求;第三层次指省内的重要物流中心,各省如湖南的怀化、常德、衡阳、岳阳;江西的赣州、鹰潭和景德镇;安徽的阜阳、蚌埠、芜湖、马鞍山;山西的大同、长治、侯马;湖北的宜昌、襄樊;河南的洛阳、南阳、新乡、商丘、漯河;这些地区级的物流枢纽,构成面向本地区的物流基地。 2. 配合中部地区粮食、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以及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建立多功能、多品种、多形态的交易市场 物流业的发展取决于制造业、其他服务业和贸易等方面的需要,对于中部地区而言,未来将建成我国重要的粮食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以及新型的制造业重点地区。首先,农业物流产生了巨大的市场,农业本身非常需要现代化物流,农业和物流业会呈现交互式发展的局面;其次,中部地区资源丰富的煤炭、电力、铅、锌、钨等有色金属以及钢铁等能源和原材料的交易和流通的量很大;第三,中部地区的以汽车、服装、电子产品为主的工业产品的生产量和运输量大。中部地区具备了大流通发展的区位条件及资源优势,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汽车、钢铁、轻纺等产品的商贸构成中部物流需求的主体,需要发展多品种的物流基地和商品交易市场。 从市场形态上讲,中部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既要通过实施“进村下乡”措施,建立贴近农村的农产品市场,搞活农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减少交易费用,帮助农民从流通环节中获益,也需要建立以大宗农产品为交易对象的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例如在中部地区设立稻谷、棉花期货交易市场等。既要建立有形的商品集中交易市场,也要建设无形的以电子交易方式为平台的市场。 3. 扩大开放,打破地方封锁,构造中部统一的大通道和大市场 扩大开放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中部地区有条件抓住机遇,拓展国际合作的领域和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并继续加强与长、珠、闽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多年形成的经济技术联系,结合自身实际,迎接产业转移,抓好结构调整,同时,瞄准和挖掘中西部巨大的潜在市场,实现向西的扩张。而这就需要加强中部的交通、通讯等物流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铁路、高等级公路、航空港为主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枢纽,形成大通道,加快培育中部商品与要素市场,更多地通过市场的力量优化配置资源,使人流、物流、信息流在中部有效地聚合,并通过中部向西部辐射。 打破地方封锁,清除现代物流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地方保护主义仍然是当前中部地区物流发展的严重障碍,有的地方以行政手段,强行让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园区;有的强迫物流企业的经营网点在当地注册、纳税;有的在线路招标、车辆通行、货源承揽等方面,明里暗里偏袒本地企业。这些做法,与物流一体化运作的要求背道而驰,也不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应该彻底清除。 加强中部六省的物流协作,在基础设施、信息、人才培训、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等方面加强合作,逐步建立中部地区物流业定期协调制度,完善协作网络和机制。 4. 统筹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当前,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中存在部门分割的问题,公路、铁路、仓储、商贸和交通等部门分别制定自己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侧重于本部门的资源配置,未能从完善物流系统的角度综合解决问题,对大规模的、综合性的物流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物流基地相对位置、布局、衔接和市场取向不衔接、不合理的状况。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是中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建立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是建立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前提,因此政府主管部门要针对各自为政所造成的物流基础设施功能单一,投资分散、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特别要加强对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口岸等大型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统筹与协调工作,建设综合配套的物流基础设施,包括具有一定规模和区位优势的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对已有的运输、仓储、信息平台以及专业市场等资源进行整合。 5. 强化物流产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控制要素投入成本,提高物流产业运营效率 信息化和标准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特征。目前中部地区的物流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重要的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还不够广泛,各种运输、仓储设施之间的接口还没有标准化,严重阻碍了一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施的应用,提高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是中部物流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换的重要技术措施,必须抓紧。这又需要从两个层次入手,首先是抓好物流行业的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促进中部地区运输、仓储、商品交易等信息的传输和共享,其次是引导物流企业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如鼓励企业积极运用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通信系统、用户反馈系统以及因特网等方面的技术,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严格控制物流产业的要素投入成本,尤其是要合理控制土地价格,降低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营成本。物流基地的建设会占用较多的土地资源,考虑到市政建设的投入,造成土地价格的提升,使得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上升过快,提高了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会削弱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因此需要控制物流基地或者物流园区内土地价格的过快上涨,提高物流设施的使用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