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满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缓解能源供给约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 19:18 中国发展观察 | |||||||||
刘满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产业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我国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重工业化趋势日趋明显,带动了国内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世界第二消费大国。而自2003年末以来全国性的煤、电、油等能源的全面紧张带给我们最大的担忧: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我国
一、产业结构调整中重工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从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处于持续下降趋势,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则是持续上升,特别是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上升更为明显,逐步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1990年三次产业比例分别为27 ∶ 42 ∶ 31,2000年为16 ∶ 50 ∶ 34,2004年为15 ∶ 53 ∶ 32,2005年变为13 ∶ 47 ∶ 40。从发展速度看,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最快,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发展速度最慢。2005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2%、11.4%和9.6%,第一产业的增长率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分别低6.2和4.4个百分点。 (二)在第二产业中,一些资金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的重化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其中,制造业结构具有明显的高加工度化趋势。从1999年开始的5年多时间内,我国工业发展出现转折性变化,无论是在产值、投资、利润增长方面,还是在比重上重工业都超过了轻工业。1999年重工业增长速度超过了轻工业1个百分点,2003年甚至快4个百分点;重工业的比重2003年达到了64.3%,几乎接近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时期的最高记录(66.6%,1960年)。特别是重工业化的主要指标之一的制造业结构变化更为明显,本文参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分类,把食品等12个行业列为轻型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13个行业列为重型制造业;电子及通信等6个行业列为加工组装型制造业,三种类型制造业的结构变化如表2所示。1990—2003年,轻型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总产值比重从41.17%下降为30.08%,重型制造业从58.83%上升为69.92%,上升了11.09个百分点;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在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从26.44%上升为39.27%,上升了12.83个百分点。可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内部结构呈现出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趋势,由以轻型制造业为主向以重型制造业为主转变,重型制造业从以原材料制造业为主向以加工组装型制造业为主转变。 横向比较,2003年我国重型制造业比重与俄罗斯、德国和日本等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比重大致差不多,远高于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比重,可见,目前我国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产业结构调整面临能源供给约束:“流量约束”和“存量约束”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对能源需求的大量增加。从能源消费总量看,2000年我国能源消费开始摆脱负增长,之后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1999年到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一直都超过了能源生产总量,能源供应都出现缺口,2004年能源消费总量超过生产总量1.2亿吨标准煤,2005年缺口仍在1.2亿吨标准煤左右。从增长率来看,2002年能源消费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快了1.6个百分点,之后的几年,差距日益加大;2004年能源消费增长率开始超过能源生产率,快了2.24个百分点。2005年的能源消费增长率仍然超过能源生产率。 从能源消费内部结构看,工业部门是能源消费大户,其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特别是最近几年,工业消费能源的比重逐步提高,2003年工业能源消费量达到80398.58万吨标准煤,占当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0%。其中,1990—2003年,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的能源消费量占整个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上升6.4%、9.5%和0.5%,化工、造纸的能耗比重则分别下降2.4%和0.8%,以上几个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66.9%上升到2003年的79.7%,重化工业特征在能源消费方面表现非常明显。 (二)在我国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能源消耗偏高,产出效率偏低,能源效率损失比较大,更加大了对能源的需求。从纵向比较看,虽然产业结构调整是朝着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强度更轻的方向发展,但是从目前整体来看,我国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此决定了能源消耗强度还比较高。2002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耗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出现反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2002年、2003年、2004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1.21、1.42和1.39,远高于2000年、2001年的0.02和0.48。与世界其他各国横向比较,我国的能源产出效率也偏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1年我国单位产出耗能比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高出2倍以上;比新兴发达国家如韩国、巴西等高出近60%;比人均GDP与我国相当的国家如菲律宾、埃及等单位产出能耗也要高。 (三)在能源需求急剧增加和能源效率损失较大的双重作用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不仅面临着能源供给的“流量约束”,还面临着“存量约束”的威胁,而且目前从“流量约束”向“存量约束”的趋势在加快。在经济学的视野里,能源约束所导致的稀缺能源最优配置问题无处不在,但在绝大多数场合中,能源约束是以“流量约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主要特征是能源受到技术经济条件的制约,无法全面地由潜在能源向现实能源转化,主要表现在一定时期内能源的供给满足不了能源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担心的是能源获取的速度,而不是能源存不存在。相应地,当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存量接近枯竭的时候,能源约束就转化成另一种约束形式——“存量约束”,于是,就不得不开始考虑能源供给的可持续性问题。相比而言,能源的流量约束要温和得多,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制度改进等手段使能源约束逐渐弱化,而能源的存量约束要严厉得多,经济发展通常要受到比较大的制约。 近几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能源流量与经济总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以说,我国的能源约束已经从流量约束状态向存量约束状态逼近。 目前,我国的能源约束问题既有流量约束,也有存量约束,但总体说来,在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内,我国的能源约束问题将越来越绝对化,存量约束将成为问题的主要方面(见上表),这是对我国现阶段能源约束问题的基本判断,也是进行产业调整的现实出发点。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的协整性分析 对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外已有运用协整分析和Grailger因果关系法,得出巴基斯坦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导致能源消费总量及石油消费量增加的范例。而在国内,近几年也出现了采用协整分析法研究我国GDP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总量及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量之间关系,探讨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及Granger因果关系。华中科技大学的周少甫、闵娜等学者利用这个方法,选取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比重和能源消费总量,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总量为研究对象。样本数据为1970年—2003年的年统计值,通过Eviews统计软件;分别对这六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取对数和对数差分处理后,可得其变化趋势图。得出了如下结论: (一)经济增长、第二产业比重与能源消费总量,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即具有长期共同趋势。说明我国工业化阶段对能源消费增长有更高的依赖性。而目前以重化工业为主拉动工业增长,是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需求弹性明显增高的重要因素。 (二)高速的经济增长,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促使能源消费量增加,能源价格的全面上扬,这意味着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成本优势正在一点点丧失。 (三)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率的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节省能源。 (四)煤炭消费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在经济和能源安全供应方面远没有大量利用石油而抛弃煤炭的客观条件,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格局近期难以改变。 四、舒缓能源约束的对策建议 (一)从长远和宏观上考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最大的能源节约,除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外,建立节约型产业结构,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然选择。 1. 从经济发展阶段和趋势看,我国不能跨越能源消耗量大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结合能源等条件的约束,我国应摈弃先行国家在此阶段的消耗大、污染大的发展老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此,必须树立新的产业结构调整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此过程中,应该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拓展企业的产业链、技术链、市场链,提高能源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率。 2. 必须将技术进步贯穿于产业结构调整当中去,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影响能源消耗。一是通过开发节能产品和推广应用节能技术降低能耗;二是开发替代性资源、能源降低现有能源的压力。因此,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加快技术更新改造,尽量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尽可能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科技贡献率,降低能源消耗密度。 3.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基础,避免低水平简单重复建设,特别是要运用价格杠杆的作用,促进能源的节约高效利用,改变人为压低能源价格、造成严重浪费和低效的现象。另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是片面追求产值、数量、规模、速度,而不讲成本、消耗、污染的缺陷,必须更加注重质量、品种、效益,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二)采取多种配套措施,舒缓目前的能源供给的“流量约束”,提高因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能源需求的保障程度,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1.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寻找替代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实现能源供给多元化、多样化和清洁化。由于近年来,石油消费量增加的幅度较大,石油价格持续上涨,而石油消费量的增加并非可以直接导致经济的迅速增长。因此,应该加大替代石油工作的力度,防止石油消费量过快增长。 2. 开拓利用国际能源市场,建立规模化、多元化的海外油气供应体系,构建能源全球化战略框架。利用国外能源,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发展国际贸易;二是到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油气生产供应基地。要充分发挥国家公司的比较优势,以中东、中亚—俄罗斯和非洲的油气项目为基础,抓住机会,优选有利地区,发展新项目,加快建成几个具有较大规模的海外油气生产供应基地。同时,积极建设多元化贸易业务,实现油气来源,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的多元化,确保石油供应安全。 3. 采用经济手段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不合理的能源消费。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出卖能源换取外汇的阶段,应尽量减少对污染严重、能源耗费严重、附加值低的产品的出口,取消包括出口退税在内的鼓励出口的措施,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考虑增收出口税,以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以舒缓能源的“流量约束”。 4. 推进能源产业和能源管理的市场化改革,深化能源的价税改革,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市场化机制来解决能源的效率损失和体现能源的市场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