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增长也要看到环境付出高成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 19:14 中国发展观察 | |||||||||
作者:陈敏 也许是在苏仙这座号称人间福地的山水城区工作太久,对青山绿水情有独钟,也许是因工作关系,经常到沿海发达地区考察和招商,对经济发展“高成长期”中环境成本的现象较有兴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处于持续增长的“高成长期”,同时我们不能否认,一些地区也为此付出了环境资源的沉重代价。一般地说,相对发达地区的人们更应该重视“绿色”,“环保”的地位也应该与一个区域的“两个文明”水平直接相关。但是,目前发达地区工业三废到处随意排放,特别是水污染的程度已经触目惊心。在未来的15年,中国人口将会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如果不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使我国十分宝贵的资源、能源消耗难以为继,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也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更是我国环保事业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变,能源、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就难以打破,经济运行就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良好势头也难以长期保持。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从事基层工作的同志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地方政府工作和区域经济的战略重点,使经济增长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中央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保技术放在自主创新的优先位置,将环保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然而,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任务的艰巨性。对政绩的过度渴望以及急功近利成为个别同志的主要心理特征之后,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往往因政绩考核而出现价值取向偏移,在现实发生的一些环境污染事件中,它会形成一种无法遏制的冲动力量。 基于充分发挥结构调整对增长方式转变和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的思考,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以科技为先导,进一步加大引智引技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产业和“粤港澳”产业不断向我国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坚持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地”的环保工程,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等制度,出重拳、下猛药。不能以环境资源的高成本代价来招商引资。在投资、土地、财税、环境、技术等方面采取有利措施,支持和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抑制和依法关闭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按照“培育产业集群,构建产业链条、壮大核心企业、建立重大项目”的思路,致力于大上优势产业项目,推动市场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行业集中。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区域经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自身实际,把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名片”,坚持软环境与硬件环境并重,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并举,以大生态环境概念努力打造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增强对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按照“蓝天、碧水、宜居、和谐”的要求,在环境保护上加大政府管理的力度。 从宏观上看,在科学决策、多方利益的协调与相互制约上,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在权威性、操作细节、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等方面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因此,国家需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抓紧拟订有关污染、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制度,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完善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建立配套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使转变增长方式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