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发展中国家成了中国遭遇反倾销新对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 22:59 《观察与思考》杂志

  顾列铭

  从涉案9.6亿美元的美国木制卧室家具反倾销案,到涉案金额1.8亿美元的印度对中国丝绸反倾销调查;从欧委会化纤布(35类纺织品)反倾销案到土耳其外贸署对原产于中国的拉链做出反倾销终裁……2005年中国有更多的行业遭遇了反倾销“大棒”。

  不仅如此,向中国提起反倾销的国家也逐渐增多,并且从过去大多数是发达国家发起扩散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去年印度、土耳其、南非、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32起,超过案件总数的61%。

  反倾销长期存在

  在去年底的WTO第六次部长级会议上,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大会发言中强调:中国支持进一步澄清和改进反倾销等规则方面的现有纪律;有效防止滥用反倾销措施、加强透明度;反对某些发达国家新保护主义的倾向。

  但是,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及外贸增长方式短时期内无法改变,这也注定了贸易磨擦将长期存在。中国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以价格竞争为主。相当一部分产品出口秩序混乱。

  专家判断,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国际对华反倾销的高峰期,而且这个高峰期可能会持续20年左右。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20年高峰期可能估计得太长了,但中国遭遇贸易磨擦面会继续扩大。

  从1995年至2005年,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全世界反倾销头号目标国,共遭受反倾销390起。据商务部统计,当前世界每7起倾销案就有1起是针对中国的。

  当然还须看到,加入WTO后贸易磨擦增加是中国贸易量大、国际交流多、竞争力加强的必然结果,不能因此草率下结论说中国贸易环境恶化、中国产品出不去了。事实上,每年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对外磨擦也只占整个对外贸易的一小部分,如2003年是0.5%,2004年只有0.3%。

  发展中国家日增

  西方媒体以一种耸人听闻的方式,描绘了一幅中国的“非洲镜像”:中国的廉价货品涌入非洲,当地的工厂被迫倒闭,非洲各国业界生计受到威胁,一贯视中国为“最亲密朋友”的非洲各国也开始按捺不住。从南非到北非,对“中国廉价货

海啸”的怒火越来越大。

  这似乎过于夸张了,但是在过去的2005年,随着中非经贸往来的高速增长,磨擦确实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

  去年中国贸易磨擦的五大热点之一就是发展中国家不断对中国提出反倾销,而且涉及到的国家遍及亚非拉三大洲。有数据为证,从1979年到2003年底,指控中国反倾销的国家,依次是美国(105起)、欧盟(98起)、印度(71起)、阿根廷(40起)、澳大利亚(39起)。在这一时期,美国是对中国实施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但从1995年到2003年底,这个排序则为印度(60多起)、美国(40多起)、欧盟(41起)、阿根廷(39起)、南非(10起)。

  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倾销指控不仅仅数量多,而且力度与发达国家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2005年5月18日印度对从进口中国的绸缎发出反倾销立案公告,涉及金额1.8亿美元,为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发起的涉案金额最大的反倾销案。而由土耳其等国首倡的旨在要求世贸组织继续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实行配额管理的《伊斯坦布尔宣言》迄今已经鼓动了45个国家的90多个专业组织在上面签名,其中发展中国家就占了一半以上。墨西哥更是曾经创造了国际贸易史上绝无仅有的奇闻—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105%反倾销税率。

  发展中国家缘何“敌意”上升,频频向中国发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方的因素,也有中国自己的原因。

  从广义上来说,国际贸易愈加繁荣,国家之间产生的贸易磨擦就愈加频繁。据有关专家介绍,当亚非市场和欧美市场具有很强的关联,很多产品在欧美市场遭遇反倾销后,转移到亚非市场,在亚非市场再次遭受反倾销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提高。事实正是如此,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追随发达国家,更为频繁地运用反倾销手段来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而中国就成为了各发展中国家发起反倾销的主要对象。

  而且由于中国的出口贸易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产业两大类型,在产品结构上又与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一致性。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商业时代,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几乎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固有本能,后者对中国的产品一直“关照有加”,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从企业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不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企业应诉不积极有很大关系。不积极的原因是同美国、欧盟相比,我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反倾销涉案企业较为分散,组织应诉比较困难。再加上这些国家的法律实践不规范,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与WTO协议不符的地方,政府机构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亚非拉国家的反倾销案件就更加具有特殊性了。

  走出去和“润滑剂”

  现在中国已经是国际贸易第三大国,国际市场的第三大买家、第三大卖家了,这时候不出现贸易磨擦是不可能的。对中国而言,走出去是减少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磨擦的有效手段之一。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维农的研究,一个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与本国对外直接投资应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1:1.1,其中发达国家为 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而目前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之比为1:0.05。从上述比例来看,中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

  这种引进与输出直接投资量的极不对称会带来宏观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也极为不利。2004年东盟国家在华协议投资金额为698.97亿美元,实际利用金额348.38亿美元,而中方在东盟投资金额仅为10.11亿美元,仅为对方的3%,极为失衡。

  而在选择走出去的产业时,一要选择净出口额大、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且已受到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产业。二要选择那些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家用电器、化工、塑料模具等产业。由于技术差距的存在,一些在国内行将淘汰的产业,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同时,中国应在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关税上作出一定让步,使之成为减少贸易磨擦的“润滑剂”。

  或者说,中国要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大国,就必须显示出吸纳其他发展中国家商品的能力,让其他发展中国家切身感受到与中国强化经贸合作的利益。

  如《亚太贸易协定》的前身—《曼谷协定》签订于1975年,是在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理事会主持下,在发展中国家之间达成的一项优惠贸易安排。《曼谷协定》6个成员国(中国、韩国、孟加拉、印度、老挝和斯里兰卡)地处东亚和南亚这两大重要区域,拥有近26亿人口的大市场,2004年GDP达到3万亿美元,贸易规模近2万亿美元。2005年中国与其它成员国的贸易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

  而中国加入《曼谷协定》时,就向其他五国提供了917个8位税目商品的优惠关税待遇。而根据第三轮关税减让谈判结果,中国将进一步向其他五国提供1697个8位税目产品的优惠关税待遇,平均减让幅度为27%。关税减让和贸易便利化的实施将有助于中国与有关国家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

  同时,这些成员国受惠产品品种不少是资源性原材料,恰好是中国比较缺乏的产品。

  又如,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05年前10个月,中国和非洲的贸易额增长39%,达321.7亿美元,为历史最高。

  而外界—尤其西方媒体—对“中非贸易磨擦”的呱噪已经开始出现,对传统友好的中非关系而言,此时恰好是需要注入“润滑剂”的时候。2006年1月11日,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启程,开始对佛得角、塞内加尔、马里、利比里亚、尼日利亚以及利比亚等非洲六国进行正式访问。

  1月12日,当李肇星辗转于他紧凑的非洲之行时,在北京,他的前任、现在的国务委员唐家璇,出席了“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年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简称《文件》)发表纪念招待会”,中国政府全面阐述对非政策的《文件》,也随之发表。在此时发表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应能起到“润滑剂”作用。

  《文件》全面阐述了中方在中非关系各个领域的原则,同时,着重在贸易、投资、金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合作以及减免债务、经济援助等多个方面,指出了中非双方的共同利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