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竞标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9日 06:56 中国青年报 | |||||||||
邓璟 针对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评价说,“政府指导价有可能使绝大部分项目的中标电价低于实际成本,因为现在很多企业都是在非理性竞标”,“风电产业是刚学迈步的婴儿,目前的状态是谁给的奶少才能让谁领养,这个婴儿吃不饱,还要跟大人(煤电)赛跑,产业面临夭折的危
据悉,按照目前的行业平均水平,风电的成本为0.5元~0.6元/千瓦时,而通过招标确定的电价都很低,为0.42~0.52元/千瓦时,这明显就是赔本赚吆喝的非理性竞标行为。那么,非理性竞标是怎样出炉的?非理性竞标背后又到底隐藏着什么呢? 2005年11月6日,国内第一份有关中国风电发展现状及未来前瞻的报告《风力12在中国》正式发布。该报告指出:如果充分开发,中国有能力在2020年实现400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容量,风电将超过核电成为中国第三大主力发电电源。 那也就是说:风能发电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市场经济体制下,越多市场机会存在的地方,投资与交易往往就越是活跃。根据发改委的风电特许权招标相关规定,是相当简单的最低价者中标形式。此后的事实也正如此,为了抢占风电市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都以尽可能低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竞标,非理性竞标也就在这样的前提下粉墨登场。 但是,由于风电特许权招标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中均存在硬伤,让本有大好前途的风电产业面临着“夭折的危险”。按照发改委相关人士的说法,在风电定价问题上,最后决定通过招标确定价格,目的之一是为了降低风电成本;还有就是考虑到政策延续性,并且让企业在招标时理性一些、不要胡乱报价。 事实并非如此。非理性竞标下,根本就不可能真正降低风电的成本。民营企业华睿集团中标的江苏如东风电项目,因贷款和风机等问题,项目工期明显滞后,便是最好的证明。如果风力发电场的基建项目都搞不起来,风力发电又从何谈起?风电的成本下降就更是海市蜃楼了! 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谁给的奶少才能让谁领养”的招标制度设计下,不少企业都开始退缩和观望了,惟有国有发电企业“坚守”到底。日前的青岛即墨风电项目招标中,只有一家国有发电企业坚持到最后一轮,就是一个例子。而在此前的大中型风电特许权招标中,你同样会发现,坚守到最后的,照样有国有发电企业的身影。综观我国的风能发电市场,大中型风电场几乎都被国有发电企业或有政府背景的企业牢牢控制着。 为什么有关部门对非理性竞标视而不见甚至是持暧昧态度默许?为什么有关部门不尽快出台完善的政策制止非理性竞标行为?前后联系起来,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非常明了了:国有企业凭借自己财大气粗的优势,凭借自己与政府私下、密切的关系,可以获得风电投资的大量贷款和其他资源便利。同时,他们还极有可能从地方政府处获得风电的价格补贴(一些地方为了上马风电项目,不惜动用财政资金为非理性竞标下的风电价格进行补贴),所以就算竞标价格压得再低他们也无所畏惧。总之,有关部门和有些人,担心风能开发像开发水电那样造成混乱无序的局面,因此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价格管制办法。其实,笔者认为,“办法”背后的目的只有一个:逼迫实力尚不够雄厚的民营企业望而生畏、尽早离场。 浙江大学EMBA中心主任、长期关注我国民营企业成长的财经学者吴晓波先生,经过长期跟踪调查后撰文预言:一方面由于改革理念的阻碍,“国有资本优先”、“国企改革优先”的管理理念使各种性质的资本无法平等地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和享受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当某一类资本,一方面拥有制度的设计权,另一方面它又是利益的搏取者,制度的正当性和公信力面临质疑,制度的可执行性也大打折扣。因改革动机的多重性以及因之而带来的制度设计,在未来的改革和资源重组中民营企业将被边缘化。 难道,真的一语成谶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