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风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 13:19 中国科技财富 | |||||||||
资本市场永远是嗅觉最灵敏的市场。2005年,太阳能概念刮遍全球证券市场,大量太阳能光伏企业的股价成倍上扬。与此同时,中国的太阳能企业也依仗其可观的盈利预期开始了迅猛的涨升过程。太阳能光伏产业,被称为“一个不愁销售的行业”。 太阳能风暴
今年以来,随着油、煤等传统不可再生能源价格的飞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又掀起一个新的高潮。对此国内资本市场迅速作出反应,囊括太阳能、风能、氢能、核能、煤变油、乙醇汽油、建筑节能等概念的新能源板块被不断推出,并立刻得到市场认同。而主导新能源板块的龙头当属太阳能板块。据统计,2005年截至10月底,上证指数下跌了14.5%,而新能源板块平均涨幅为14.03%,太阳能板块的平均涨幅更是达到了37.68%,如果以年内低点计算,太阳能板块个股基本都有100%以上的升幅。其中,G天威以逆市173.76%的升幅成为中国股民口中的神话。 与此同时,太阳能的神话几乎在全球同步上演着。全球光伏产业一体化龙头之一的德国Solar World AG,2005年初股价还在10欧元左右,最近已经涨到了110欧元以上。 2005年7月28日,台湾茂迪公司股价创下566元新台币的历史新高,并于其后冲至700元以上,取代了台积电在台湾股市的老大地位,而一年之前,茂迪的股价仅在40元左右徘徊。 不愁销售的行业 重要的是,这次太阳能企业股价的爆发,是以强劲盈利为基础的。据报道,2005年7月,天威英利就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出口创汇437万美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这就是说,1个月所创利税相当于去年1年的业绩。7月份所取得的业绩,是由于公司二期扩建工程部分新设备提前投产而带来的效益。待二期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后,公司将达到硅片70兆瓦、电池片60兆瓦、电池组件100兆瓦的年生产能力,产值可达到30亿元。 据某券商研究报告,天威英利今年的订单已饱满,能够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达8.07亿元,同比增长550%;实现利润总额2亿元,同比增长2000%左右;这一业绩应能为天威保变提供每股收益0.30元左右。这就是天威保变在股权分置改革说明书中敢于预测2005年业绩增长75%的主要原因。公司曾向媒体表示“这是一个没有竞争的行业,世界太阳能发电市场是明显的卖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台湾茂迪也发出过类似言论:“去年全球对太阳能电池的需求急速增加69%,许多厂商根本来不及生产。”确实,天威一直很自豪的一点就是:订单已经排到了2007年。 太阳能光伏产业,一个不愁销售的行业? 巨大的市场从何而来 太阳能作为一种分布广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无污染清洁能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选能源。世界光伏工业上世纪末最后10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0%,从1991年的55兆瓦增长到2000年的287兆瓦。而进入新千年后,全球光伏组件的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30%以上,2003年全球的产量达到了742兆瓦,2004年全球光伏电池的生产首次突破1000兆瓦,光伏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行业之一。 与之相应的是庞大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包括国家光伏发展计划、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光伏先锋计划等在内的众多光伏发展计划。其中比较著名的是1997年提出的“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它规划到2010年美国将为100万个家庭安装太阳能屋顶,每个光伏屋顶将有3kW-5kW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有太阳时使用太阳能屋顶的供电方式;无太阳时电网向家庭供电。仅此计划,美国到2010年将用太阳能供电至少可达到3000兆瓦以上。美国能源部曾宣布:计划到2010年累计安装的太阳能发电装置所能达到的容量会超过4600兆瓦。 日本也推出了著名的“能源和环境领域综合技术开发推进计划”(简称“新阳光计划”)。其中,太阳能属于七大部分之一的可再生能源部分,支持力度很大。日本政府提出在2010年实现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总容量5000兆瓦的新能源工程,截至2004年累计安装量已达到 1900兆瓦,而且近两年来发展速度惊人,增长率达到70%以上。 欧盟的可再生能源白皮书及相伴随的“起飞运动”是驱动欧洲的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的总目标是:2010年,欧盟内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要达到3700兆瓦,并同时出口3000兆瓦。欧洲的德国、丹麦、意大利、英国、西班牙也开始制定本国的可再生能源法案,通过给予大量补贴和政策优惠,加速驱动光伏工业的发展。 不得不说的是,欧盟主要国家都是《京都议定书》的强力支持国,在《京都议定书》生效后,也成为新能源产业的主要爆发区域。2004年,德国就是首先爆发的国家,使用了400多兆瓦的光伏产品,消费了当年近一半的光伏产品市场份额,太阳能发电已占全国装机总容量的1%,被业内戏称为“光伏黑洞”。 预计到2010年时,全球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累计量将增加到18000MW以上。这势必会给太阳能电池产业带来高速的发展。据MERCK FINCKCO报告,04年全球光伏行业的销售收入高达70亿美元,至2010年销售收入将增长至300亿美元。 这一巨大的市场目前为世界不足20家企业所掌控,2004年,全球84%的光伏组件和光伏电池的生产集中于12家企业,其中日本占全球的48%,欧洲占20%,美国占10%,中国占6%。2005年这些企业纷纷扩产,计划都在一倍左右,达到约2000兆瓦。但由于2005年中国一些企业大幅增产,如南京中电电气、天威英利,产能都将达到100兆瓦以上,都有可能冲进10大之列。 太阳能在中国 在我国,一直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1995年,当时的国家计委、科委和经贸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在1996年~2010年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相应的对策和措施。1996年9月,“世界太阳能高峰会议”提出了在全球无电地区推行“光电工程”的倡议时,我国政府立即做出积极响应,制定并实施了“中国光明工程”的计划。 2005年3月,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并将于2006年开始实施。该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使太阳能光伏发电量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但事实上,中国一直不作为光伏产品的消费国存在。一方面,中国光伏企业年生产能力相当可观。在2004年约为85兆瓦(当时无锡尚德的生产能力为50兆瓦),但2005年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2005年9月,无锡尚德生产能力达到120兆瓦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施正荣博士曾表示年底可达到150兆瓦;南京中电电气第一条生产线也于8月投入运行,年生产能力达32兆瓦,第二、三条生产线年底将全部投产。 三条生产线上马后,将形成100兆瓦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规模;天威英利二期产能也直指100兆瓦。仅这三家企业,年生产能力就可达300兆瓦以上。加其他企业扩产数字,2005年,国内光伏企业年生产能力有望达到400兆瓦。 另一方面,国内光伏发电累计装机总容量仅45兆瓦(2003年)。要知道的是,我国1973年就开始太阳能电池的地面应用。1979年就开始生产单晶硅太阳电池。 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400兆瓦,2020年达到2200兆瓦,这意味着每年光伏发电装机量都将超过过去多年的总和,国内需求也将变得十分旺盛。但从目前的产业现状看,需求离转化为市场还存在一定距离。 阻碍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原因 中国光伏产业有一个著名的“两头在外”现象:九成以上的原材料依赖进口,九成以上的产品出口。无锡尚德和台湾茂迪两家企业都是第一大硅片生产企业德国SolarWorld的代工企业,即从SolarWorld处购入硅片,生产电池片、电池组件然后反销给SolarWorld。天威英利同样90%产品出口欧洲,其他公司都大多类此。 表面上原因是太阳能电池成本过高,暂不适于国内广泛应用。而造成这一现象直接原因在于原材料受控。 目前市场上主流光伏产品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产品,其原材料是高纯度硅。每生产1兆瓦晶体硅电池需要17吨高纯度硅。 硅是地球上储量第二的化学元素,作为半导体材料,人们对它研究得最多、技术最成熟,而且晶硅性能稳定、无毒,因此成为太阳电池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中的主体材料。但高纯度多晶硅在我国却十分短缺,绝大部分需要依赖进口。 高纯度硅在石英中提取,以单晶硅为例,提炼要经过以下过程:石英砂一冶金级硅一提纯和精炼一沉积多晶硅锭一单晶硅一硅片切割。 冶金级硅的提炼并不难。它的制备主要是在电弧炉中用碳还原石英砂而成。这样被还原出来的硅的纯度约98-99%,但半导体工业用硅还必须进行高度提纯。电子级硅的杂质含量约10-10%以下。而在提纯过程中,有一项“三氯氢硅还原法(西门子法)”的关键技术我国还没有掌握,由于没有这项技术,我国在提炼过程中70%以上的多晶硅都通过氯气排放了,不仅提炼成本高,而且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在2004年10月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办公室所作《中国光伏产业研究报告》中,对国内太阳级多晶硅的描述是“我国光伏专用太阳级硅材料的研制和生产是空白”。 据中国工程院的专家调查,2005年我国对多晶硅的需求量为3800吨,其中光伏产业需求2691吨,而2004年我国多晶硅的产量只有60吨,即使全部供应光伏产业,也仅是市场需求的2.6%,其余只能依赖进口。 而国际市场多晶硅同样供不应求。目前世界上能生产多晶硅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日本和德国,2004年总产量为24000吨,而全球市场需求量为26201吨,出现了2000吨的市场缺口。导致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一公斤太阳级多晶硅材料由两、三年前的13美元,一路猛涨到46美元。而2005年已经涨到80美元以上。 事实上,我国每年都从石英石中提取大量的工业硅,以1美元/公斤的价格出口到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而这些国家把工业硅加工成高纯度的晶体硅材料,以46-80美元/公斤的价格卖给我国的太阳能企业。 对中国的太阳能企业而言,解决高纯度硅的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市场看好天威,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天威投资了1.1亿参股四川新光硅业。新光硅业2001年在四川乐山投建,是我国第一条千吨多晶硅生产线,规划年产1260吨的多晶硅,总投资约12.9亿元人民币。 预计2006年项目投产后年产值约为6亿元,可年产电子级多晶硅900吨、区熔多晶硅200吨、太阳能电池用多晶硅150吨。这是中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线了,他的意义倒未必在于给天威提供国产原材料——因为天威的产能如果真发展到100兆瓦,150吨多晶硅只够10%的需要,除非将900吨电子级多晶硅也拨给天威(电子级多晶硅纯度要求11个9,太阳级只要求6个9)——而是说明中国真正拥有千吨级多晶硅的生产线技术。能否实现这一关键的突破,明年当可见出分晓。 导致成本的过高的不仅是原材料,也包括其它生产成本的压缩。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光伏电池制造成本的下降和电池性能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实验室研发的突破,比如单位晶片的转换效率,比如晶片的厚度(使用材料的多少)。 但是目前看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水平暂时未必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有很多关于实验室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报道,包括大于30%转换效率的太阳能电池研究报道。但是所有这些创新都未能如愿地实行大规模产业化。而降低硅片的厚度所带来的成本下降贡献微薄,目前太阳电池的厚度为240-280微米,相当于1瓦的电池大概要消耗13克多晶硅,而太阳电池的厚度降低至150-200微米(150基本是极限),生产1瓦电池仍要消耗8-10克左右的多晶硅,成本的下降也就5-8%,而要达到150微米的厚度在实验室里面可能还需要2-3年的时间。 从制造的角度来说,制造成本在今后几年会继续按每年5%的速度下降,这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效应。根据国外的研究,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规模每扩大一倍,成本下降20%。 因此,国外众多专家认为一味追求硅片厚度、转化效率不如将生产环节大量向中国、印度等低成本国家转移。产业化程度到今天,多晶硅电池市场售价约为3.50美元/wp,成本为2.90美元/wp。 总体的结果是,目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成本虽然不断下降,但对中国而言还是相当高昂。据测算,目前我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在4-5元/度。国外也基本在这个水平,能够广泛推广还需要政府补贴。德国主要采用了两种鼓励方法:一是用高价收购居民的太阳能电力汇入总电网,每度收购价约0.53欧元,而居民使用太阳能电力的价格则与普通电价相同,每度购买价约0.21欧元,因此激发了居民在自家屋顶、庭院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自觉性;二是贷款优先,并对贷款贴息3%,鼓励居民购买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 日本为居民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所花费的投资由政府补贴50%,太阳能所发的电并入电网,同样由政府高价收购;居民用电价格则低于收购价格。 而中国的普通电价和太阳能电价相差太远,不知能够承担多大范围的补贴。因此再没有新的技术突破之前,以G天威、无锡尚德为代表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商的销售主要方向还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市场还需要更便宜的光伏产品。 谁最适用于中国 资本市场永远是嗅觉最灵敏的地方。2005年10月8日,深交所上市公司安泰科技(000969)公告已于2004年8月与德国ODERSUN公司签署合作研发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协议,该技术的产业化阶段即将完成。他引进的是德国太阳能技术研究所(简称IST)历经十年开发出来的新型低成本铜铂为基材的铜铟硫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简称CISCuT。 铜铟硒(CuInSe2)和铜铟硫(CuInS2),简称CIS。是极具潜力的太阳能电池新材料,CIS薄膜电池具有相对较低成本和高效、抗紫外辐射、轻便、灵活、柔性等特点被认为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太阳电池。其使用寿命和抗辐射性能力均超过当今多晶及非晶薄膜太阳能带吃研究的最高记录。目前已有很多科研机构和公司开展了CIS薄膜太阳电池的研发工作。 其中Global Solar Energy (简称GSE)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生产商用柔性CIS薄膜太阳电池组件的生产厂家。但其制备CuLnSe2薄膜电池的方法是真空镀方法,这要求使用价格昂贵的真空设备,在实际生产中需要的设备投入较大。 而CISCuT技术采用连续电沉积工艺和非真空硫化技术,在铜箔上形成CuInS2薄膜太阳电池,然后通过特殊的封装工艺组装成各种尺寸和形状的柔软薄膜太阳电池组件。该技术生产的光伏产品有几个明显的优点: 1、回避了用硅做太阳能电池的基材。 安泰科技以金属材料研制为专长,现在双方主要在研制的是安泰科技以纳米晶带材为基材的产品。不久前,媒体广为宣传的“纳米铁纸”就是纳米晶材料制品。 纳米晶材料具有强度很高、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很好的特性,由于它们优异的电磁性能且厚度极薄,只有几十微米,所以非常适合用作电磁元器件的基本材料,不仅高效节能,还能大大缩减电磁元器件的体积。材料技术完全国产化。在制作工艺中,需要采用的连续电沉积工艺和非真空硫化工艺,目前国内也基本没有企业能同时做到。 2、投资成本低。 以铜为基材加上真空设备,使得CIS技术在成本上处于劣势。而非晶硅的薄膜电池又有一个致命缺陷--转换率逐渐衰减。相比之下,CISCUT的投资是目前最低的,10兆瓦年厂量的设备投资不足1亿人民币。按此规模计算,CISCuT薄膜太阳电池组件的成本为1.27美元/WP。 3、生产成本低。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CISCuT电池的成本还可能进一步降低。CISCuT技术生产的薄膜太阳电池预期最终成本将低于0.7美元/wp。是目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售价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 关于成本,有一个转换效率的问题。总的来说,薄膜太阳能电池不如晶片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不如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南京中电的赵建华博士分别将单晶硅和多晶硅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24.7%和19.8%的水平,但量产后应该没这么高。无锡尚德的施正荣博士的生产线的转换效率在14.5%。 而薄膜太阳能电池转换率到10以上就非常可观了。IST的技术的转换率实验室效率为9.2%,小规模生产的组件效率超过6.5%。但其材料成本的低廉,不衰减的特性完全弥补了这一不足。 4、适用性强。薄膜电池轻便、柔软、易携、不易碎裂,你可以设计成任意大小和尺寸。你可以卷起来就走,这对于比如中国西部地区的牧民就很重要。2001年的西藏阿里光电计划仅在阿里地区就建了38座乡级光伏电站,原因很简单,通过国家补贴可以建起电站,但大量的游牧半游牧牧民使得拉线输电成为非常困难的事情。仅青藏两区,就有800万户家庭还没有用上电。 可以想象,卷起来放在马背上就走的薄膜电池会有多么巨大的市场。另外你可以把它镶嵌到玻璃中使用;你也可以在野外放心拼装,这都大大拓展了太阳能电池的实用性。按目前的设计不同产品系列的太阳能电池都可以采用相同的生产设备完成。可以做边远山区的独立电站、小型户用屋顶、大型商用屋顶、建筑材料一体化等等。 如果CISCUT能把成本最终降低到目前的四分之一,就可能把光伏发电的上网费用控制在1-2元人民币,因此只需国家予以少量补贴即可。如果是直接安装在屋顶,仅作用于屋内,低廉的材料成本和广泛的适用性也比目前的晶体硅电池占有不小的优势。 安泰科技高层透露,该项目中试已经基本完成,明年上半年德方会先尝试投产,半年后看效果在国内试投产。中德双方已经谈到筹建合资企业,命名为ChinaSunLtd,初步设计生产能力是3兆瓦组件/年,“十一五”末期到10兆瓦。由此逐步进入产业化进程。这是一个预想,产能大小可以视情况调整,但这也许意味着适用于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正在真正走来。 A股市场太阳能概念个股一览 G天威:当之无愧的太阳能概念龙头,子公司天威英利具备核心技术,能够生产关键的部件——多晶硅片。待二期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后,公司将达到硅片70兆瓦、电池片60兆瓦、电池组件100兆瓦的年生产能力,产值可达到30亿元。参股新光硅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材料问题。目前定单已经排到2007年,赢利快速增长。 安泰科技:与德国ODERSUN公司签署合作研发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德方提供能量转换技术,安泰提供新型适用材料。新技术投资少、成本低,适用性强,比目前主流光伏产品有不小优势。但产业化还没有完全完成,真正爆发预计在2007年以后。 特变电工:出资1050万元让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500万股股份,该公司主要从事太阳能仪器设备、电磁线、新能源、新材料系列产品和环保设备的研制、开发、生产及销售。已具有年产太阳能应用产品40兆瓦以上的生产能力。近日,特变电工又公告将由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与BP太阳能控股公司合作设立合资公司。太阳能已成为公司重要发展方向。 交大南洋:其控股子公司上海交大泰阳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也是国内研制太阳能光伏产业多年的企业。今年上半年,大功率太阳电池组件封装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交大泰阳为主的太阳能业务快速增长,2005年一季度季报显示太阳能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大增400%。上海交大泰阳绿色能源公司在04年采用大功率太阳电池组件封装技术,封装太阳电池组件约6兆瓦,实现产值近2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创造利税约4000万人民币。 公司各方面条件和尚德、天威、南京中电相比还有差距,属第二梯队。 航天机电:拥有控股子公司上海太阳能科技公司70%的股权。太阳能公司成立于2000年,成立时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主营太阳能电池单片、组件、电池衍生产品及其他新能源的技术开发、制造销售及安装等。至2004年底,太阳能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5687.5万元,当年产生净利润1113万元,有一定技术,规模不足。 力诺太阳:公司主营太阳能光热转化材料——高硼硅管材及其系列产品的开发、制造和销售。目前公司高硼硅管材的市场份额居国内同行业首位,并且这一垄断地位仍在不断扩大。但他的产品用于光热产品,比如热水器,与太阳能光伏产品属不同分支。当然,大分类上还是属于太阳能应用。但要注意行业前景有所不同。 南玻A:公司公告决定全面进军太阳能光伏产业,并使该产业发展为公司的支柱产业之一。公司拟首期投资固定资产2.02亿元人民币,在东莞绿色能源产业园建设年产能为3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设备与技术主要从欧洲引进,预计2006年内投产。另外,公司拟投资1.5 亿元新建一条太阳能光伏超白电子玻璃压延生产线,项目达产后可年产太阳能光伏超白电子玻璃7.9 万余吨。 春兰股份:母公司春兰集团近日透露,该集团计划斥资30亿元打造研究中心,其中大部分资金将用在新能源的开发上。春兰集团发展新能源产业将分三步走:第一步,搞镍氢电池;第二步,搞燃料电池;第三步,计划做太阳能电池和发电设备。离形成真实产能还有很长距离。 生益科技:生产硅微粉,被部分文章认定是光伏产品原料。实际是做涂料骨干或填充物用。最好的电工级硅微粉纯度仅99.3%,离太阳级高纯度硅(6个9)还有很大距离。应用上也无法成型。不应算入太阳能概念。 德国SolarWorld AG公司 SolarWorld AG是一个高速成长的德国光电产品公司,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专注于光伏产业一体化的公司。从硅原料到建造太阳能发电站的每一方面,其产品遍布光伏能的全部产业链,包括太阳硅材料供应、组件产品、太阳面板贸易和太阳能电站施工。 目前公司90%以上是光伏产品,2004年生产能力为120兆瓦硅片,30兆瓦电池和30兆瓦组件生产。集团在德国萨克森地区的Freiberg和瑞典都有生产基地,Freiberg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综合性太阳能生产基地之一,在那里SolarWorld集团从硅原料转化成高科技硅片、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目前正在进行的Freiberg二期工程结束后,硅片生成能力将提高到220兆瓦。 SolarWorld AG公司1999年在法国法兰克福交易市场上市,其独特的商业模式使它在股票市场独树一帜,仅几年时间就把公司从一个太阳能贸易公司便成了综合性的技术集团,员工人数发展到741人。到2005年9月30日,SolarWorld AG (国际证券代码: DE0005108401) 销售额达到2.47亿欧元,比上一年的 1.44亿欧元增加了1亿欧元,税前收入为5320万欧元,比上一年增加193%,利润增加了23%,税后收入为3360万欧元(上年同期为1030万欧元),比上年提高了三倍。预计2005年全年总销售将突破3亿欧元,净收入超过4000万欧元。 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无锡尚德 中澳合资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光伏企业。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系统工程、光伏应用产品的研究、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公司总经理施正荣博士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曾任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主持第二代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开发研究,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是国际太阳电池领域的一流科学家。 目前公司已成功地拓展了国际国内市场,产品行销欧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地区。中国市场已经广泛应用到通信、广电、交通、石油、照明等。尚德公司积极参与和承建了世行项目、西部光明工程项目和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工程,其卓越的生产力和产品品质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好评。 无锡尚德一直是我国太阳电池最大的生产商, 2003年11月达到25兆瓦的生产能力,2004年年中达到50兆瓦生产能力。2003年,公司销售收入仅1.35亿,而2004年一跃至8亿元。2005年,公司产能扩张速度超越预期,今年9月9日,公司一条总投资2亿多元、占地6.8万平方米的晶体硅太阳电池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产能直接跳跃至120兆瓦,有望在年底成为世界第六大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商。目前尚德公司正加快第二代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大规模的产业化研究的步伐。 有消息称,公司近期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上市申请,拟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筹集资金约2-3亿美元。据悉,无锡尚德将在11月完成招股上市。海外研究人员认为,保守估计,无锡尚德上市市盈率至少在25倍左右,不排除达到30倍或以上。 台湾茂迪(6244) 茂迪创立于1981年5月1日,以生产数字型电表起家。1988年起,茂迪开始转型与投入有关LCR表、 通讯传输线路测试仪、函数信号产生器、可程序数字电源供应器之研发与制造。2000年,该公司位于台南科学园区的“太阳光电事业部”正式生产太阳能电池。2002年,成立光电电力事业部,开始推动太阳光电系统设计及安装。 公司旗下主要由四个事业部组成:光电事业部,主产太阳能电池;仪器事业部,生产LCR 表、信号产生器、射频训练系统、通讯传输线路测试仪、电源供应器与电源处理、ADSL线路测试器;电力事业部,负责太阳能发电系统、移动式太阳能发电系统、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转换器的生产安装;大陆事业部,负责大陆地区生产与推广。 2004年,台湾茂迪的光伏产品产能与无锡尚德基本相等,都是50兆瓦。2005年可达80兆瓦,在2006年预计扩展到100兆瓦。公司从其营收比例看,太阳能电池占93.98%、太阳光电系统占2.70%、测试仪器设备占1.79%、非自产品占0.86%、通讯仪器设备占0.66%。 公司于2003年5月15日上市。公司最近4年每股收益几乎年年翻番。2004年每股收益达12.53元新台币。 上市前,茂迪2002年的营业收入仅为约5.28亿新台币。2003年,茂迪的营业收入便增长到11.43亿,2004年更暴涨约为26.2亿新台币。每年增长均在100%以上。目前公司毛利率为30.30%,税前净利率为28.96%,盈利能力极为惊人。 因此,茂迪上市倍受台湾股民追捧,两年股价最高上涨17倍,特别是2004年全球光伏产品热潮爆发后,一路飞速上扬,很快超越台积电成为台湾一代新任股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