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上游的好日子即将过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 17:46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陈昌华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在 “十一五”规划中只提到两个量化目标:实现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和单位GDP能耗在5年内降低20%。第一个目标比较容易实现。在2000-2005年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8.8%,以此测算,未来五年间中国经济增长保持7%以上,并到2010年把人均GDP翻一番绝不成问题。

  相对来说,节能这个指标则难以达到。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明确要求在2010年时中国每万元GDP的能耗需下降到2.25吨标准煤的水平。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指标,和不考虑统计数字修订对中国GDP总量测算的影响,那么纵使中国经济在未来5年中能保持8.5%的增长率(与2000-2005年相近),中国的能源需求增长也会低于2%。但依现状来看恐怕难以如此乐观,“十五”期间经济增长为8.8%,但能源需求增长则近12%。

  当然,根据以往的经验,中国很多5年计划的目标与后来的结果有很大差别,例如过去5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远比“十五”计划提出的目标高,因此到2010年能耗目标不能完全实现也并不奇怪。但中国政府希望扭转过去5年能耗增长远高于GDP状况的决心是不容怀疑的,关键是如何达到这个目标。

  从已发表的关于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官方论述来看,中国政府的目标仍然是希望改变现在以投资和出口为主要推动力量的增长模式。不能否认,在过去几年中伴随着单位能耗增加的是出口和投资占GDP的比率明显上升,而这些需求对能耗较高的重工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果经济增长模式能从现在出口、投资和重工业拉动转为消费和服务业拉动,单位能耗应该可以减少。

  可惜的是,中国现在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有其深厚的社会和经济渊源,在各级政府都不能容忍经济增长大幅减慢的前提下,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谈何容易。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中国经济中消费的增长速度并不慢(超过10%),但在任何国家和时代中,要把消费增长速度提到一个能超越现在中国投资增长(若30%)的速度,都不是件易事。这就等于说,如果中国的投资增长速度不大幅下调,无论消费怎样提速,也不太可能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如果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并不能在短期内成为节能的可行途径,那么这重任很大程度上便须依赖于生产工艺改善和发展再生能源上。

  在发改委所公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订定了在不同工业生产领域具体的节能要求。可以想见,在近期中央政府对节能如此重视,而各级地方政府亦不希望以牺牲经济增长来达到节能目标的情况下,它们将会较积极敦促本地企业加大相关的技术改造投资。对一些耗能大户,如钢铁和化工等企业,这将是另一笔资本支出,而对整个经济运行来说,这将是一笔投资需求。但与前几年企业大幅投资以扩充产能的情况有所不同,当时那些投资支出主要落入土建工程营运商和原材料生产商的口袋中,而此次技改投资的得益者则更可能是一些节能设备生产商。

  与节能和开发新能源相呼应的则是资源产品的价格改革。从去年底开始,中国政府便提出关于煤、电、水、天然气、石油和土地的价格改革思路,重点是把资源产品价格提升到一个能达到节约目的的水平,而在2005年底最后一个星期,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已经公布,其中最主要的是明确规定天然气价格须与原油、液化石油气和煤炭价格挂钩。预计其它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也将会陆续推行。

  如果资源产品价格的定价机制和定价水平出现极大的变化,这将对很多上市企业的盈利产生重大影响。其中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石油。根据现在中国的石油定价机制,原油价格基本已经与国际接轨,但成品油价格还被严格限制并被人为压低,因此利润便大量倾斜到上游。假如成品油价格做出比较大的改革,下游炼油行业的日子便会较为好过。但在下游价格放开后,消费者的负担便将上升,若政府希望给予其中一些用户财政补贴,又需要增加财政支出,到时候这一块支出的资金又从哪里来,会不会向现在获利甚丰的石油开采行业征收额外税金?从这例子中,可以看出资源产品价格改动是可以影响在整个产业中不同部分的盈利,且直接反映在上市公司的损益表上。除石油外,资源产品价格还影响到电力、煤炭和

房地产等行业的盈利能力,而这些都是对股市举足轻重的产业。

  总之,在具体政策出台前,还难以确定对哪些产业或企业有利(或不利),但“

十一五”规划中的节能取向绝对可能改变过去几年的高原材料价格现状,反映在股市中则是上游企业主宰行业利润的现象可能改变。

  (作者系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中国研究主管)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