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50年后的世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 20:37 《环球企业家》杂志

  还记得十年前微软灵魂人物比尔•盖茨撰写《未来之路》这本书吗?在这个预测今后技术走势的著作中,当时很多看起来不可思议的预想现在都成了现实:比如他认为音乐将不再存储于CD或者磁带等笨重的媒介中,而会最终走向数字化;比如他描述未来人们通过网络购物的情景,如今的电子商务恰好实现了这个功能。

  时光荏然,当我们现在再次描绘未来时,这个充满奇妙色彩的世界会有哪些看起来不
可思议,但又合情合理的变化呢?未来商业社会又会有哪些创新力量呢?这一次,我们将预测的时间拉长到50年,也将天马行空式的想象交付给了科幻作家,本文作者即是国内著名的新生代科幻小说家,于1999年至2003年连续五年获得科幻小说银河奖,其作品特点是将现实与假想很好的结合,而这正有可能为未来世界的商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不妨先睹其为50年后世界的遐想:

    1)能源将以核裂变为主,电力供应会变成无线形式  

    2)交通道路变得更为立体,飞行器有可能会由基因改良过的动物担任  

    3)粮食可能通过人工合成生产  

    4)国家之间的战争将会靠模拟来决定胜负  

    5)在网络中品尝美食和做爱将成为可能……

  一位时间旅行者不慎将随身携带的手电筒遗失在宋朝,被这个时代的一个老百姓拾到,后来被当做神圣的宝物献进皇宫。最后手电筒中的电池耗尽,再也发不出光来,只在那个时代留下了无尽的好奇和困惑。

  以上是一篇科幻小说讲述的故事。阿瑟•克拉克说过一句广为人知的话,在一个落后时代的人看来,现代科学与魔法无异。其实这话还是有些偏差,因为现代科学的产物已超越了魔法。首先,现代科学所涉及到的能量级别已远超过魔法世界,在古代神话中,没有出现过2000万吨级聚变核弹这样能级的东西,孙悟空的金箍棒和宙斯的闪电,在能量级别上都比前者低一个层次。另外,神话世界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也远小于现代科学,神话世界的半径,很少有超出月球轨道的,而人类的探测器就要飞出太阳系了。

  科幻小说家的想象与科学家和未来学家是不同的,两者都是将许多不同的未来排列出来,但科学家和未来学家最后选取的是他们认为最有可能成为现实的想象,而科幻作家选择的则是他们认为最具有文学美感的想象。科幻小说的预测能力其实被夸大了,早在凡尔纳之前就有人造出了潜艇,而克拉克关于通信卫星的设想是顺理成章的事,没有他也很快会有人想出来。但同时,人们发现了另一个很有戏剧性的事实:科学家和未来学家们对未来的预测同样不  准确:十九世纪有科学家通过流体力学原理得出结论:火车的速度不可能超过每小时150公里,否则车内的空气会被抽净;本世纪初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都认为人类对物质规律的认识已经完成,现在发现我们不过是海边拾贝的小孩,真理的大海还没有沾湿鞋子;六十年代有一个科学家大腕曾断言:全世界有一台巨型计算机就够用了;看看八十年代初被奉为未来学经典的《第三次浪潮》和《大趋势》,其中的预言,不管是宏观还是细节,没有几样成为现实。正是这种预测的不准确,使得未来学在近年来调整了研究方向,将重点转向对近期发展决策的分析,远于二十年的预测是不敢再多做了。

  这是一个有趣的事实:科学家和未来学家们以科学为基础的严谨预测,与科幻作家们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其准确程度(或说误差程度)竟然差不多!事实证明两者都不准确。  

    那我们就干脆胡思乱想好了。

  科幻小说中的想像,时间超度有到达几亿亿年后宇宙末日的,但在这里,我们只向前走半个世纪左右,这是读这篇文章的大多数人都能活到的时代。请记住这是胡思乱想,但同时也请记住,科学的和严肃的预测比这也准不了多少。    

    能源让我们先从在我们想像的时段里肯定要发生的一件事开始:石油将枯竭,煤炭的贮藏量要多些,但迟早也会枯竭。化石能源的替代品主要有: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核能(包括裂变能和聚变能)。这其中,前4项虽然都是可再生能源,但产能量较低,无法适应能耗巨大的未来世界,所以未来最有可能的替代能源是核能。核裂变能的应用已成为现实,但产能量更高的是核聚变,且没有核裂变的核污染问题。可控核聚变技术虽没有进入实用阶段,但并不遥远,已经面临突破的边缘。在我们的想像时段过去一半时,化石能源枯竭的危机感肯定会推动世界在此项研究上进行巨大的投入,将可控核聚变变为现实。

  核聚变的产能率比核裂变又高了一个数量级,其原料取自海水,十分丰富。核聚变一旦商业化,电能可能成为一种十分丰富和廉价的东西。这会使人类社会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变化可以与电和石油取代蒸汽相比。

  首先出现的是移动供电,或称无线供电,它是使用微波代替供电线路,用户通过接收微波取得电能。这项技术在目前已经可以实现,最早是用在一个很尴尬的领域:窃听器。冷战时期,美国就多次向前苏联大使馆发射微波束,以给安装于其中的窃听器充电。这项技术没有广泛应用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效率太低,发射的能量中相当一部分逸失了,当核聚变提供了极其廉价的巨量能源时,这个问题就不用考虑;其二是微波的电磁污染,这个问题目前无法解决,但不等于以后也解决不了,记往,我们毕竟是在胡思乱想。  

    移动供电的结果,就是我们可以像用手机接收信号那样随时随地接收电能,这将完全改变我们的生活,其中最显著的改变是:交通

  随着化石燃料的枯竭,汽车也将变为化石。汽车的消失和核聚变能源的出现,使我们有可能改正上个世纪初犯下的一个错误。

  飞机出现并进入实用化之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应该把空中交通做为主流交通方式,三维的空中交通,速度和通行量是二维地面交通所不能相比的,甚至像城市交通这样的短程交通,也可以由低速灵活的飞行汽车(旋翼带护圈的小型直升机)来完成。制约空中交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油耗,飞行器的油耗一般都十几倍于地面汽车。但很早就出现的两种技术,有可能使空中汽车的油耗降到与地面汽车相当,这就是飞艇和飞行伞,前者比空气轻,不需要提供上升动力,后者的飞行原理虽与传统飞机相似,但在自重很轻的情况下能够提供很大的翼展面积,因而能在较小的动力下产生很大的升力。当然,这两种飞行器都有很大的缺点,比如飞艇的体积,飞行伞的起飞场地等,但如果把后来用于地面汽车研发的力量用在空中汽车上,相信这些问题是完全能够解决的,还有可能发现更高效的个人飞行方式。同时,空中交通不需要道路,那么公路建设的资金也可以省下来很巨大的一笔。现在看看,正是地面汽车的飞速发展,将空中交通可能的市场窒息在摇蓝中,使得个人飞机没有能够取代汽车。

  核聚变能源的出现,使空中飞行的高能耗在经济上是可行的;而移动供电的出现,使飞行器在空中随时可以接收外部能量,不必携带沉重的电池,飞行器可以造得很轻巧,同时具有无限的续航能力。

  有可能出现一种空中列车,这是由一架大功率飞机拖带着一串无动力滑翔机车箱构成的大型远程飞行器,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夺取处于敌后的莱因河大桥,盟军就用传统的飞机和滑翔机组成过这种飞行器,将大量的兵力和装备投放到敌后。由于这种组合飞行器起飞和着陆比较麻烦,未来的空中列车借助于移动供电技术将长期在天空中飞行,由一种轻巧的空陆渡船将乘客送上或接下列车。

  与这类大型飞行器相对应,轻巧的个人飞行装具将完全代替汽车,由于移动供电技术的支持,这种装具做到最小巧时可能像雨伞一样,那时,上班族们每人可能都拎着一把雨伞大小的螺旋桨。

  以上美妙的飞行世界只建立在充足的核聚变能源和移动供电技术上,如果可控核聚变技术在化石能源告罄后仍不能取得突破,核裂变发电又由于原料供应和污染等原因无法进一步发展,人类就可能进入一个能源短缺时代,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为了环境等原因,人类世界可能在掌握了聚变能源技术后主动限制能源的使用,那么就会出现一个能源短缺的时代。这个时代空中交通自然不可能成为主流,那么燃油汽车消失后的地面交通会是什么样子呢?

  自然而然的想法是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支持的电动汽车,但这种想法已不是胡思乱想,为了使我们的瞎想更离谱,就让我们回归畜力交通时代吧。

  被汽车取代的马车时代充满了浪漫色彩,也有着许多汽车无法比拟的优势,这种优势在后现代的未来显得更重要:与汽车的尾汽相比,马粪的污染要小得多也更易治理;马对于能源的利用效率是汽车所无法比拟的。马匹喂养和管理的麻烦可随着畜力交通的产业化而降低,同时开辟巨大的市场和商机。

  当然,未来的马车时代绝不是简单的倒退,后现代的马车将被新技术所武装。马车相对于汽车最明显的一个劣势:速度,也是可以克服的。在这里我们想到了自行车:在付出同样体力的情况下,自行车使人的速度提高了3至4倍。完全可以为马设计一种自行车,使其改变四蹄着地的行走方式,通过适当的传动机械和轮子,使其速度也提高3至4倍,那马车的速度就与汽车相当了。这种自行车是地地道道的低技术,应该有两个链轮和四个脚蹬,轮子做为车可以是四个,若人骑马则可以是两个,两者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都将是令人满意的。新材料可以使这种自行车做得很轻巧灵活。

  马本身也将经过技术改造,经过基因改良后的马,在体力与传统马相当的情况下,体形可能只相当于一条大狗。

  让我们的思想走得更远些:飞行马车是可能的吗?在所有飞行器中,飞艇所需的动力最小,因为它的浮力解决了升力问题。马的体力完全可以通过驱动螺旋桨推进飞艇飞行。随着新材料的出现,制造出体积更小更轻捷的马力飞行器不是不可能的,毕竟由人力驱动的飞机已经出现了。让我们的想像继续向前走:能否基因改造某种体型较大的鸟类,比如信天翁之类的,由人类乘骑呢?最后,基因工程能够让马长出翅膀来吗?不要认为这一切都不可能,古人能想像出骑着大鸟和飞马在天空中飞翔,但他们却一直没有想像出汽车这种东西。我们能造出古人不可想象的东西,难道还实现不了他们能想像的?

  到此,我们的胡思乱想进入了未来另一个充满奇迹的领域:生命科学

  以分子生物学为前沿的生命科学正处于突破的前夜,这个突破将使科学家能够像计算机编程那样操纵基因,这项技术将产生创世纪般的奇迹。

  首先,我们接着上面的想像。科学家有可能制造出一台生物发动机,它其实就是几块带有神经的强劲肌肉,它所需的营养和能量都由一套无生命的机械系统供应,这种活发动机所需的燃料就是有机食物,比如某种可以大量生长的植物之类,它的能量转换效率将大大高于传统的机械发动机。如果不适应马车,就用这种活汽车吧。

  然后,在工厂中合成粮食成为可能。这项技术将彻底改变世界的面貌,大片的农田将重新被森林和草原覆盖,人类的生存空间骤然增大。粮食的集中合成生产将是人类真正意义上回归自然的开始。

  但耕种者并没有消失,仍会有人在广阔的原野上稀疏地播下种子,他们种的东西会令我们很吃惊:他们在播种城市。

  基因工程技术有可能使植物长成我们需要的复杂形状和大小,这项技术在目前已初露倪端。最初,可能是使树木长成各种形状的用品和家俱,然后,则有可能使它们长成高大的包含各种结构和房间的建筑物,那时,建筑师同时也是园艺师,甚至在这些房子树还活着的时候,人就可以住进去。一个由这样的树木组成的森林,就是一座城市了。这是一座真正与大自然溶为一体的生态城市。

  生命科学中还有许多即将突破的技术,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其中之一就是存贮生命的冬眠技术。如果我们不喜欢自己的时代,就可以在冬眠中前往未来。这项技术开始肯定会十分昂贵,但也肯定会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价格也就随之下降至普通人都可以承受。但在那未来的未来,苏醒的冬眠人将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这对那些时代来说无疑是一件麻烦事。冬眠技术可能对人类社会的形态产生巨大改变,比如,短期的冬眠有可能使爷爷比孙子还年轻,如果有大量的人进入冬眠,是否需要考虑未来时代的承受力?这些社会问题既麻烦又迷人。

  生命科学还有可能使人类自身的生物形态发生变化,这是一种自主的进化(或退化)。比如将人与鱼的基因结合,就有可能使人类在海中生活。初一看这件事似乎很遥远,但就在三年前,科学家已经成功地使试验鼠的身上长出了人耳。这样,继粮食合成后,人类的生存范围再次扩大。

  另一项更有意义的改变,是找到控制人类身高的基因,降低人身体的高度和体积,减小自身尺度就等于扩张了生存空间。如果人的身高能降到目前的三分之一,那对资源的消耗将大大降低,地球世界对人类就广阔了许多。现在的地球上,体积最小的、与人类较为相似的哺乳动物是鼠类,借助于基因工程,人类最终有可能把自己的个体缩减为白鼠大小,其脑容量仍有可能维持现有的智力。如果人类的个体达到这个尺度,世界在他们眼中将发生根本的变化,想想现在我们的一套普通的两室一厅住房,在那时人们的眼中将是一座多么宏伟的宫殿啊!地球对于人类,已是一个现在无法想像的广阔世界。也许你觉得这想法有些滑稽,但当大家都是那么小时,女孩儿们就不会在身高上取笑你了。

  人类对自身的生物学改变是不可避免的,这也让生命科学变成了最令人恐惧的科学,它使人类对自身的定义开始动摇,人与其它动物甚至植物之间的界线开始模糊,这可能对人类的精神和文化产生难以预知的影响。什么样的人才是人,这将是越来越困扰人类的一个问题。但在这个问题变得致命之前,另一个关乎人类生存方式的问题将盖过它,这我们在后面谈。  基因工程还有可能产生另外一些很恐怖的东西,比如基因导弹。如果要定点清除某人或某些人,只要知道他们的基因构成,就可以在那个国家撒布一种高传染率的病菌,普通人感染后只有轻微的症状且很快痊愈,但要攻击的目标被传染后却是致命的。

  到这里,我们的想像走进了一个不愿正视又不得不看的领域:战争

  在未来半个世纪,另一件我们几乎肯定的事就是战争不会消失。但当我们的胡思乱想进入未来战场后,很奇怪,竟能在这个曾经血流成河的领域中感到一丝欣慰。战争永远是不人道的,但战道却可以更人性化一些。使用非致命武器是一个老生常谈了,未来可能会出现更人性化的战争方式,使流血伤亡完全避免。

  首先需要某种战争的替代物,或说模拟体,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较为忠实地反映各交战国的综合国力;二、能够在一个被各交战国和国际社会认可的规则下进行战争模拟,使交战双方的意志和决心对结果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我们想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单项体育,如足球,其水平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关系不大。但奥运会的众多体育项目做为一个整体,其总的水平却能相当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同时,体育做为人类最古老的一项活动,已经建立了被全人类认可的完善的竞赛规则,而奥林匹克运动会到目前为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影响最大的人类聚会。这就使得奥运会成为模拟战争最理想的工具。当然,在奥运会战争中,弱国必败,但也请注意另一个事实:如果传统战争爆发,弱国同样注定要战败,而那时,交战双方,特别是弱国,将付出惨重的血的代价。同时,奥运会战争并非只是为弱国的投降寻找一个借口,战败方在每个单项上获得的每一块金牌,都能为他们争得一定的权利。举一个例子:如果弱国代表团仅以一块金牌之差负于强国的话,虽然弱国仍被认为是战败,但结果可能有很大不同:比如这个国家不会被占领,现政府也可以继续存在,同时保留常备军队等等,弱国所要做的,只是销毁自己的生化武器和支付仅为最后通谍中数量三分之一的战争赔款。奥运会战争将使人类最终抛弃野蛮进入真正的文明,从此,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将是其国力的重要标志,而竞技体育的最高水平是以全民的体育普及为基础的,所以,各国将把用于军备的巨大开支转移到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上,将出现一种新的更为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和国际政治形式。同时,当流血和死亡从战争中完全消失后,战争有可能发生最不可思议的变化,增加了娱乐的属性,战争奥运会的剌激和影响显然是传统奥运会无法比拟的,这里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奥运会战争体系的建立将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项政治工程,其中对竞赛规则和结果的认可,战争进程的监督等,都要经过漫长艰难的努力,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如果人们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    如果说奥运会战争体系是痴人说梦(有点儿),那么另一种低伤亡的战争形式——数字占领则有更大的可能出现。所谓数字占领,就是在敌国国土之外全面控制敌国的信息系统。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在未来将是国家生存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国土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土地国土,另一种是叠加于其上的数字国土。在未来,对于一个国家后者的重要性可能大于前者,如果控制了它,就等于控制了敌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命脉。这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在战争中通过信息战的方式实现数字占领;其二是在传统战争中击败敌国后,做为占领敌国领土的一种手段。如果被占领的国家试图通过全面破坏自己的信息系统来摆脱数字占领,在那个全信息化时代,将导致国民经济的整体崩溃,同时使政府失去对国家的控制,这个国家将变成世界上的一个原始空洞,这无异于一个国家的自残或自杀。所以,在可以想见的未来,有可能出现这样一个怪异的恶梦:一觉醒来,外面一切平静如常,没有硝烟没有警报,更不见敌人的一兵一卒,街道上车流如织,父母带着孩子在草坪上散步……但你被告知:自己已经是亡国奴了。

  现在,我们终于谈到了计算机和网络,除了数字国土外,计算机和网络将使整个人类文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抉择,这就是:    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生存将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命运转折点,它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文明的终结或新生。在讨论它之前,我们首先想像一下计算机和网络的进一步普及。

  目前,将计算机主机做成手机甚至手表大小已经是完全可能的,但显示器是个问题,传统显示器的小型化是有限度的,这与技术无关,太小了就看不见了。为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全新的显示方式可能出来,那就是视网膜投影。首先要制造一台微型投影仪,其大小大约相当于头发的直径,随着纳米微机械技术的发展,这在技术上已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下一步,就是将这台投影仪安装到人眼的晶状体上,用它将图像直接投射到视网膜上。这样一来,我们的双眼本身就被改造成为一台计算机显示器,其视角幅面之大,图像之逼真,已与眼睛对现实世界的视觉别无二致,以致于如果没有额外提示,一个安装了视网膜投影仪的人不可能知道自己看到的是现实世界还是来自计算机图像(这时计算机的主机或者戴在手腕上,或者是一个项链,或者是耳朵上的一个耳坠。)这样一项技术,加上已经大大发展的移动通讯技术,将使计算机和网络与每个人融为一体,世界将进一步被信息化和数字化。

  同时,除了视网膜投影外,其它的人机接口技术也将发生突破,计算机将能够理解自然语言,除了视觉和听觉接口外,还将产生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的接口,甚至可能出现内分泌接口,这样,人与网络虚拟世界的接触同与现实世界的接触一样全面了,他们在网络中的感觉一步步接近在现实世界中的感觉,在网络中品尝美食和作爱将成为可能。

  量变终于导致质变,当大多数人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度过的时间远大于在现实世界中度过的时间时,人类社会的存在便由现实转移到网络中,数字化生存就开始了。想想那些渐渐寂静下来的城市,街道上一片空旷,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房间中闭着双眼(防止现实视觉干扰视网膜投影),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生活,在那里奋斗和享受,终其一生。

  我们现在还无法评价这样一种全新生存方式的优劣,首先是不要将它完全视为胡思乱想。在现在遍布于城市和乡村的无数拥挤的网吧中,这种生存方式已初现倪端,从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了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曙光或阴影。在那个时代,父母们仍会为自己的孩子沉迷于另一个世界而担忧,并限制他们与那个世界接触的时间,这也会做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引起广泛关注,与现在的区别是,那个被限制接触的世界不是网络,而是现实。

  数字化生存将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形态,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将变得面目全非,它们包括:政治、经济、教育、文化……

  当网络与人已经融为一体后,全国甚至世界范围的全民投票随时都可以进行,政府和国家的运行方式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如果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发展,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和智能水平产生突破,使得网络服务器能够快速处理和综合所收到的信息,那么数量巨大的一部分人,甚至全体国民,就有可能像一个人一样说话和发表意见。这种方式有可能使政府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几十亿人同时对话,就像与一个人或几个人对话一样。

  仅以数字形式存在的虚拟产品将占有重大的经济份额,目前,很多网络游戏已经开始虚拟装具的交易,这可以看做是虚拟经济的开端,在未来,现实世界中的一切商品在网络都可能有相应的数字映像,并具有自己的价值。

  同时,网络虚拟世界中还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奇怪商品。

  数字化生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机分离阶段,此阶段现在已经开始;第二阶段如上面所述,为人机融合阶段;第三阶段为纯数字生存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有可能将自己的全部意识和记忆上载到网络中。这一阶段所需的技术目前看来还是虚无缥缈的,一旦实现,每个人的记忆和感受均可能被多人占有,这样,一个人的人生本身就可能成为一种商品,这种人生越传奇越浪漫,价值就越高。如果有一个经历九死一生的艰险活下来的人,他的人生无疑可卖出天文数字,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而在个时代,肯定会有一个制造高价值人生的行业,从事这个事业的人将尽一切可能历险或寻求浪漫艳遇,他们可以看做当代小说家的继承人,但他们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写作,难度和危险是难以想象的;另一方面,从事这一产业的大公司还可能使尽各种手段和资源,竭力使自己的一部分员工过上最幸福的生活,仅仅是为了得到一批可以出卖的幸福人生。

  当人机接口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大脑和计算机的透明连接就会实现,计算机中存贮的知识可变为与它连接的人的清晰记忆。同时,计算机的运算和信息处理能力也能直接与大脑结合,电脑将成为人脑一个智力放大器和思想放大器,可将人的思维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如果与前述的人脑信息上载相结合,则可能使教育成为我们所无法想像的另一件事:深刻的思想、完美的心理和性格、高雅的艺术审美能力等等,都成了商品,都可以出卖或购买。

  在所有的变化中,可能文化的变化最为巨大,也最难以想像。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人类的文化取向越来越多元化,在偶像越来越集中的同时,文学艺术却越来越分散化,以至于最后可能出现一种点对点的文化,即一个人的创作,欣赏对象可能也只有一个人,甚至多人创作只供一人欣赏。

  ……  我们的胡思乱想走到这里,似乎是在天马行空,但以上的预测其实只不过是现实技术的合理延长线而已,只要现有的技术正常发展,上面所想像的东西大部分都会变成现实。

  但存在另一个可能,使得人类世界发生巨大的突变,产生这种突变的机遇存在于:基础物理学的突破和应用

  在探索物质最深层规律的进程上,现代物理学所达到的理论层次已远远超出了社会生活中技术的应用层次,如果突然出现某个渠道,使得物理学的前沿理论应用转化为实用技术,人类就可能获得改变宇宙的巨大的力量。

  物理学的前沿理论超弦理论认为,物质的最深层结构具有11个维度。宇宙大爆炸后,只给宏观宇宙留下三个维度。有多达8个维度被禁锢在微观世界中。一个技术文明等级的重要标志,是它能够控制和使用的微观维度。

  对于物质微观结构的1维使用,从我们那些长毛裸体的祖先在山洞中生起篝火时就开始了,对化学反应的控制,就是在1维层次上操控基本粒子。当然,这种控制也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篝火到后来的蒸汽机,再到后来的发电机,现在,人类对基本粒子1维控制的水平已达到了顶峰,有了计算机。但这一切,都局限于对微观维度的1维控制,在宇宙间一个更高级的文明看来,篝火和计算机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同属于一个层次,这也是他们仍将人类看成原始物种甚至虫子的原因。

  核裂变和核聚变,都是人类对2维和3维微观维度的控制,在这些过程中,粒子不再是一个点了,人类开始操控它们的内部结构,但这种控制还是很初步的,相当于1维控制时的篝火阶段。在现代物理学的前沿,人类已经能够初步在4维层次上控制基本粒子,但也只是在高能加速器中,离应用还十分遥远。重大突破在半个世纪内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就像原子弹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突然出现一样。

  当人类能够控制和应用物质的更高维度时,能获得什么样的力量是完全超出我们想像的。也可能真像阿瑟•克拉克所描述的那样,人类能够“将自己的意识凝固于光的点阵中,像雾气一样飘过宇宙。”那时,人已与神无异。

  胡思乱想到此为止,您可以把这些想像做为消遣,但如果认为它们与现实完全没有关系就轻率了。在清朝未年,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电,慈禧太后已看上了电影,电磁波的发现和用于通讯也指日可待。但在那时,如果有一个预言家,说在不到一百年后会出现那么一个小玩艺儿,只比鼻烟壶稍大一点,拿着它,可以与天涯海角的任何一个同时拿着它的人通话,即使那人处于地球的另一面也如同近在咫尺,那人们一定认为他是痴人说梦,那东西只能是一个神话中的圣物,如同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支遗落在宋朝的手电筒。但现在,这件圣物就装在我们每个人的衣袋中。

     (文/《环球企业家》□刘慈欣|文 )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