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延风与翁文辉效应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 02:17 第一财经日报 | |||||||||
在2005年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取向大讨论中,主流学者的总体倾向是,呼唤“公共医疗回归”有专家提出:“政府管基本保障,市场管超值服务,社会管广济善助。”这一思路值得借鉴 2005年注定是一个沉重的医改年。这一年,有关医改的话题从年头弥漫到岁尾。
但是,把这个话题引入大众的要数葛延风与翁文辉这两个新闻人物。 翁文辉,一个特殊的患者,一个住院67天花费550万元的新闻人物。 葛延风,就是首先喊出“中国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的那个学界堂吉诃德。正是他和他的团队的一份报告,使得中国医疗卫生界炸开了锅。 2005年7月28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主持的研究报告《对医疗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公开发表。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性的评价和反思,对中国20年的医改之路基本持否定的态度。 报告指出,当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其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报告还说,现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 一石激起千重浪。仅隔一周,8月3日,卫生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高强部长的一份题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的专题报告。高强在报告中痛斥了部分医疗机构见利忘义,并将原因归结为“中国的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 据了解,高强部长的这份报告早在2005年7月1日就做好了,但是选在一个月后跟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之后发布,并在官方网站公布,其中多少有些玄机。 于是,围绕医改“市场化取向”的话题,一场全国性的医改取向大讨论漫天铺开了。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讨论,要数8月27日由中国改革研究院在北京举办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评估与展望”改革形势分析会。据了解,参加这个形势分析会的多达20多位重量级的人物,有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法学家,也有来自医疗卫生部门的专家学者。他们从不同层面比较深入地讨论了目前社会关注的医疗体制改革话题。 这些主流学者的总体倾向是,呼唤“公共医疗回归”。也就是说,为了满足公共医疗需求,政府应当转型,应当着力把公共医疗的事情办好,强化政府在公共医疗中的职责。当然,强化公共医疗并不意味着否定市场方式。 至此,主流学者的思路与官方的倾向基本对接。 临近岁末,患者翁文辉550万天价医疗费事件,又把公众和媒体对医改和医院“以药养医”的话题再度点燃。 其实,“以药养医”的话题人们早已谈得有些厌倦了。只不过这个“天价”的数目,把“以药养医”的不合理性和荒诞性放大到极至,所以才再次引起了大众谈论的兴趣,当然,大众也期望,国家能借此契机对这种扭曲的现状有所改变。 果然,不久,国家发改委就发布了《关于对部分药品从出厂环节制定价格进行试点的通知》,决定对21种药品从出厂环节制定价格进行试点。这是巧合还是迫于巨大的社会舆论的压力,我们不得而知。尽管出台了一纸通知还远远不够,但不管怎么说,它也是一件值得称好的事情。 翁文辉的天价医疗费事件的意义还在于,中国医院“以药养医”的扭曲现状是到了该彻底解决的时候了。 新年就在眼前,我们热切期待着医疗卫生界有更大的改革举措登台亮相。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提出的“政府管基本保障,市场管超值服务,社会管广济善助”的思路,值得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