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挣得多才能花得多 促进就业才能扩大消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08:22 人民网-市场报

  明年就业压力将达峰值

  就业,是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大事,就业难正成为一个困扰许多家庭的社会问题。日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2006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都在500万-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按城市化水平1%提高,就要转移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人群,整个“十一五”期间实际上可能有四五千万
的劳动力需要就业。

  目前我国的就业大军主要来自于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和农村大量的闲散劳动力。2006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首次突破400万大关,而这种增长趋势正随着高校的扩招逐年加大,未来几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只增不减。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截止今年年初,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多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正将就业目标转向城镇,与城市已有的下岗待业人员竞争为数不多的就业岗位。据专家预测,“十一五”的头两年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快的两年,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两年,尤其是2006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说:“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是我国就业的特点,未来一段时间就业压力还将继续增大。”

  就业是民生之本,公共服务特别是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在200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扩大就业被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目前,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今后每年约1300万-1400万人需要找工作。会议强调,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促进就业才能扩大消费

  中央之所以提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是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扩大消费的主渠道是创业和就业,就业与消费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能够大量地积极增加就业,就可以相应地扩大消费,改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只有挣得多才能花得多嘛!”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认为,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突破创业和就业的行政管理体制障碍是3个密切相关的方面,而扩大消费关键在于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来促进创业和就业,因此要互相联系起来,制定和实施联动的政策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顺利完成明年的经济工作任务。

  据周天勇分析,如果二者的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形成就业不足与消费不振之间的恶性循环:就业不足→工薪收入相对少→居民消费增长不快→加工业市场需求不足→相应生产不能扩大→就业不足→工薪相对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增长相对低速→加工业市场需求不足→相应的生产更加相对收缩→就业相对更加减少→……如果我们大量地减少失业,并在每个年度中积极地增加就业,就可以相应地扩大消费,改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

  周天勇算了一笔账:如果城镇闲置的5000万人能就业,每年剩余的1000多万人也能就业,假定一个劳动力年平均工资1.5万元,消费在GDP中比例可以上升5个百分点。实际上,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的和持久的拉动力量。

  合理安置才能减轻负担

  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专家表示,信息不畅、薪酬难平衡、供需双方心态不统一等因素是主要原因。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良好的信息平台,造成供需双方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一些用人单位要不到所需的员工,许多求职者也找不到适合的单位。薪酬的问题一直是就业中难以调和的矛盾焦点,从高学历的研究生到普通的农民工,求职时都存在定位过高或过低的误区,这也是加剧就业压力的原因之一。

  为了应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劳动与人力资本研究室主任都阳建议,需要注意

宏观调控目标和时机选择对就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十一五
”前两年劳动力供给压力最大,也是最有可能出现高失业的时期。数据显示,1991年以来,我国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与前期相比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一般来说就业弹性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都阳表示,只有经济增长目标和就业弹性目标都高增长,才有可能在“十一五”初期出现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的局面。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都阳表示,农业部门虽然不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联动,仍然会对整体的就业形势产生影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速度和数量,都受到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的相对收入关系的影响。而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也应该成为我国解决就业的主渠道,中小企业应该吸纳60-70%的城镇就业人口。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指标体系,新增4500万就业岗位。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机制;把失业率作为考核地方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同时,一些歧视性就业协议将被禁止,优化就业环境将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市场报》(2005年12月26日第二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