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中海油:第一次推开了世界的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 14:49 《商务周刊》杂志

  中海油竞购尤尼科最终以退出告终,但很难简单地用“失败”来形容,在傅成玉看来,这条路还得继续走,这次是为下一次走做好了铺垫

  □记者 王强

  北京已进入深冬,位于东直门外的中国海洋石油大厦在寒风中显得孤寂。在经历了20
05年8个多月的热闹后,一切看似重归平静。

  但当12月7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出现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国际报告厅的时候,他的心情明显还没有平静。当天下午3点,他作为嘉宾参加2005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的创新论坛。面对主持人的提问,他坚持强调美国人打了政治牌,而中海油是负责任的世界公民。

  对中海油来说,2005年注定是最不平静的一年。其旗下上市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CNOOC)拉开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案的大幕,让这家中国第三大石油公司成为了漩涡中的焦点。

  让傅成玉有些愤懑的是,尽管中海油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出价远高于竞争对手,而且也得到了诸多国际媒体的支持,但市场规则敌不过政治规则,中海油在这场举世瞩目的并购大战中败北,就像6年前首次闯入风高浪急的华尔街一样,铩羽而归。

  但同样与第一次海外上市一样,中海油此次海外并购,很难用“失败”一词简单地做结论。虽然中海油放弃了对尤尼科的竞购计划,但在中海油掌门人傅成玉看来,这次竞购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演习,给中国企业作了一个大广告,也让外国对中国崛起有一个认知。

  “中海油仍然可以保持高效发展。”傅成玉说,“这次收购是中国国企发展的一个必然,是中国企业整体性水平发展到一个阶段的一个标志。”

  整个2005年,我们不断看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所引起的震动和遭遇的猜测阻力。当我们即将走过2005年的时候,中国经济正在进一步崛起,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资源分配的冲动越来越大。我们回顾中海油此次吃螃蟹的经历,或许有利于中国企业认清前进路上可能出现的障碍,以及找到走向彼岸的路径。

  重磅炸弹

  这条2005年的大部分时间成为全球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头号新闻,是从2004年开始的。2004年12月26日,圣诞节后的第一天,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行色匆匆地登上了飞往美国洛杉矶的航班。傅成玉此次洛杉矶之行,似乎只是为了赴一个饭局。

  邀请傅赴宴的是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公司(尤尼科)的首席执行官Charles·Williamson。

  尤尼科是美国第9大石油公司,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全球石油市场版图上,尤尼科的规模并不算大,但因其在东南亚、墨西哥湾、里海等地区拥有大量优质油气储备,令众多国际石油公司觊觎。

  分析人士一致认为,尤尼科最具吸引力的资产是它在东南亚的潜在油气储量——估计占据该公司已探明的17.5亿桶油当量总储量的1-1.5倍——尤其是在泰国、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的天然气田。 其中,泰国的气田每天可产天然气2800万立方米,供应泰国全国约30%的发电用气。在印度尼西亚,尤尼科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成本最低的液化天然气资产,而且尚未开发的储量巨大。另外,尤尼科在墨西哥湾的深水油井、在里海地区参股的阿塞拜疆AIOC石油公司以及巴库-第比利斯-杰依汉输油管道,都被认为是“难得的优质资产”。

  这无疑也深深吸引了一直受储量危机困扰的中海油。中海油一位内部人士承认,自1999年5月发现蓬莱19-3油田后,中海油已6年没有发现大油田。虽然中海油也较好地完成了储量替代率,但这些新发现的油田均是中小型油田。在深水勘探方面,由于受理论、技术和装备的制约,短时间内也很难有大的突破。寻求勘探突破,增加可采储量,已成为企业的头等大事。

  据说,也就是在这次宴请中,双方就中海油收购尤尼科一事,交换了意见,展开初步的商谈。在傅成玉看来,油气资源缺乏,一直是中海油发展的最大掣肘。而中海油与尤尼科之间业务相互重叠部分甚少,有较强的互补性,若能收购尤尼科油气储量资源,中海油即可成为在亚洲拥有并控制最重要液化天然气资产的公司,也将改变中海油在中国甚至世界油气公司中的地位。同时,尤尼科的国际化管理团队和技术队伍,对中海油也是很大的诱惑。

  当天,傅成玉就坐上返程航班回国。中海油立即投入到收购评估的工作中去。按照中海油总公司副总经理、上市公司总裁周守为的说法,中海油于2005年初成立了一个多达30人的国内专家评估队伍,对尤尼科的资产进行分析评估。

  同时,中海油聘请投资银行研究购并细节,并与尤尼科开始初步谈判。1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最先传出消息:中海油正考虑对美国同业对手尤尼科公司发出逾1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如重磅炸弹投入水中,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中海油身上。

  曲折的8个月

  接下来的8个月,中海油遭遇到了是一场更有新闻价值的阻击战。

  最初的时候,来自美国的政治障碍开始显现,华盛顿有分析人士认为,中海油收购尤尼科不仅是一种商业操作,其中很可能与中国的能源安全政策有关。因此,这一收购可能获得中国政府或国有银行的大力配合。

  随后,商业对手也出现了。4月4日,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德士古公司宣布,计划以18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尤尼科。当天雪佛龙即与尤尼科联合宣布“达成收购协议”。

  形势似乎急转直下。有媒体认为与雪佛龙竞购尤尼科是不可完成的任务,海外媒体普遍宣称中海油已黯然退场。整个4月和5月,中外媒体都在猜测和小道消息中度过。

  但急于增加储量的中海油不愿意轻易放弃了这块“肥肉”。6月7日,中海油向香港联交所递交的一份澄清公告称,该公司否认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的计划夭折,实现中国企业迄今最大的一宗海外并购案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此举意味着中海油将继续挑战美国石油巨头雪佛龙。而此时,雪佛龙收购尤尼科获得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批准。

  同时,美国国会两名共和党议员致函美国总统布什,要求布什从国家战略安全的角度关注对尤尼科的竞购,敦促布什授权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对中海油的收购计划展开彻底调查。

  但这些并没有让中海油停止脚步。6月22日下午6点,中海油召开董事会,经过几个小时的讨论,当晚11点15分,董事会拍板同意全现金并购尤尼科公司,每股出价67美元。此竞购价相当于尤尼科公司股本总价值约185亿美元。 第二天,中海油正式对外公布该消息。

  针对美国的担心,中海油在其要约函中做出保证,中海油愿意延续尤尼科的市场和销售手段,实现尤尼科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石油与天然气在美国市场上销售。中海油将力求保留尤尼科的绝大部分员工,并表示这项交易不会对美国石油和天然气市场带来任何不利影响。

  但保证并没有化解美国人的怀疑,相反引起了美国政治上的反弹。

  在中海油提出竞购同一天,美国国会41名议员联合致函美国财政部长约翰·斯诺,呼吁其采取行动,阻止中海油的收购。这41名美国国会议员还联名向美国总统布什递交了一封公开信,敦促布什政府“对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185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的要约进行严格审查”,以确认中海油对尤尼科的收购是否会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他们在信中警告美国政府,一旦中海油对尤尼科收购成功,将会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同时尤尼科公司的相关专利技术有可能会被中海油获得。

  一时间,美国国内气氛紧张,反对声和质疑声四起。

  针对这种“中国威胁论”,中海油展开了公关战,雇佣了美国著名的公关和游说公司,以劝说尤尼科的股东、管理机构、国会议员和媒体不要相信中国政府试图夺取美国至关重要的能源的说法,傅成玉也专门致信美国议员说明情况,并欢迎对收购案进行国家安全审查。

  但形势对中海油越来越不利。7月20日左右,美国众议院在议案中讨论能源法案,雪佛龙趁机希望通过立法来改变法律程序,把90天的审查期变成了141天。傅成玉后来承认,他们当时已经感觉到来自美国的阻挠是非常致命的。

  7月30日,众议院通过两个议案,一是禁止财政部使用自己拥有的任何基金,去“推荐批准”中海油交易;另外一个不具约束力的决议,则表达了对该交易可能会削弱美国国家安全的担心,再次要求布什总统对该交易进行审查。

  当天,美国通过能源法案,该法案意味着可以无限期地拖延时间阻止中海油的收购活动。

  能源法案带来的政治风险加大了经济风险。迫使中海油开始谨慎行事。“虽然还在往前走,但也做好了随时撤回的准备。”傅成玉说。

  8月2日,最后努力失败的中海油撤回并购尤尼科的报价,这一夹杂太多非商业色彩的收购活动就此落幕。

  要继续下棋,更要警惕冲动

  时代最终没有成全中海油和傅成玉,没有给这家在西方看来“中国最西方化的公司”一次机会。

  “没买到非常后悔,不是值不值的问题,而是我们失去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傅成玉事后很遗憾,但遗憾过后他仍坚持:“我相信我们这条路还得继续走。这次是为下一次走做好了铺垫。”

  傅成玉的话多少代表了中国经济崛起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思维重构和气质改变。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巍认为,在国际市场上,并购是很平常的事情,赢了没有什么了不起,输了也没有关系,机会以后还多得是。

  摩根大通亚太区并购部一位经理告诉记者,10年前,“并购”在中国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而如今在吸引国外企业来华投资的同时,大量中国企业正通过海外并购谋求扩张机会。2000—2004年间,已公布的对外收购总额从18亿美元攀升至48亿美元,即使不计入中国海洋石油已撤回的185亿美元的竞标额,2005年按年计的交易额亦高达62亿美元。

  虽然这次中海油并购尤尼科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摩根大通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自然资源行业可望成为中国对外收购活动最活跃的行业,随着中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企业将采取积极措施获取海外的宝贵资源。

  中海油旗下的《中国海洋石油报》在反思竞购尤尼科事件时称,海外并购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这一并购案给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也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案例:无论我们自己怎么辩白和批评别人的偏见,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都将遇到各种猜忌和阻力,重要的是,“棋”该如何下?

  并购专家们注意到,国外频频非议的是,中国政府机构在涉及国有企业的并购交易中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目前大多数大型中国公司均为国有企业,最大的10家中国公司均由政府控制,而最大的30家中国公司中,80%是国有企业。这在强调市场规则和富有反垄断传统的西方难以被接受。

  在王巍看来,最重要的是中国企业要了解全球经济的入场规则是什么。“区分不同的经济制度始终是全球市场上并购交易的政治底线。”他说,“无论你如何强调‘买卖就是买卖’,资本主义市场中对垄断的反感一向是深入民心的,特别是大政府加上大企业这样的双重垄断捆绑在一起,更何况是来自不同意识形态和曾经的计划经济国度。”

  海外并购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舞台的必要手段,是在全球范围内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但王巍反对过分倡导中国企业走上海外并购道路,尤其应该警惕国有企业的海外并购冲动。

  近10年来一直在研究和操作并购的王巍认为,中国经济仍是努力吸收国际投资的发展中国家,远远未富余到资本输出的时代。他指出,在这种背景下,几次大的海外并购尝试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并非由市场驱动,更像是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

  “它们关注的是国民经济的资源瓶颈(矿藏、能源、森林等),依赖的是政府的支持(垄断地位、立项审批、融资等),它们不屑于蝇头小利的讨价还价,不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萃取”。王巍曾警告说,在近两年来

宏观调控的政策环境中,国有企业群体扭亏为盈高歌猛进,大刀阔斧地整合产业、控制资源,以栖身
全球500强
企业为目标,海外并购成为其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但这种并购恰恰容易遭到国外企业的政治抵制。

  全球并购的浪潮已经来临,这一点很多人都已经看到。中国则正是这次并购潮的主战场,从这一点上,王巍是对的,国内企业确实应该首先夯实在本土的市场基础,将中国经济产业链条有效接轨于全球市场,这才是最急迫的。然后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慎重决定是否海外并购,即便有所失败,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12,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