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行业专题--乳业 > 正文
 

全球前20位乳业品牌悉数来华 乳业格局扑朔迷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 08:02 人民网-市场报

  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乳业品牌全都进入中国市场 伊利、蒙牛、光明、三元、三鹿、完达山六大乳业巨头,未引外资的仅剩伊利一家

  业内惊呼

  “狼”真的来了

  时值岁末,乳业市场再起波澜。

  12月1日,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与国内乳业巨头三鹿集团达成合作协议,认购三鹿集团43%的股份,注资额为8.64亿元。这是迄今为止外国企业在中国乳品行业的最大投资。此举无疑在中国乳品行业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此次外资所持股份比例之高,几乎逼近企业的控制权,令很多业内人士惊呼:“狼”真的来了!

  其实,三鹿并不是引入外资的第一家乳品企业,2005年年初开始,蒙牛、完达山等国内乳业企业纷纷与外资联手,业界把这股风潮称为外资进攻中国乳业市场的“第二次浪潮”。目前,在伊利、蒙牛、光明、三元、三鹿、完达山这六大乳业巨头之中,还未引入外资的仅剩下伊利一家。达能亚洲有限公司如今已是光明乳业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达11.55%;作为蒙牛的战略投资者,

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及英联投资一度以引领者的角色,指引蒙牛弄潮商海及香港上市;而完达山的50%股权,也被英国Rich-Keen公司和统一联手认购。

  中国乳品的庞大市场早就为外资所窥视,早在10年前就有10多家国外企业进驻中国,采取直接建厂、销售产品的方式撼动中国市场。国际知名品牌“卡夫”、“达能”、“帕玛拉特”“菲仕兰”、“雀巢”等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但由于当时国内的乳业市场尚不成熟,跨国巨头逐渐撤出中国市场。2002年,美国

酸奶第一品牌“卡夫”正式退出北京;2003年,国际酸奶品牌“优诺”黯然告别申城;2004年,
意大利
乳品巨头“帕玛拉特”在中国的工厂全线停产。

  外资注入

  是喜还是悲

  伴随乳制品消费的热潮,乳品市场成为国内外企业争夺的大市场。从1995年到现在的10年间,可以说是中国乳品行业的“黄金时代”,乳制品生产成倍增长,乳制品消费日趋成熟。来自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数字显示:2004年中国乳制品工业产量达到949万吨,与1995年相比增长8倍,其中液态奶增长14.4倍。奶类总产量达到2368万吨,增长2.5倍,人均奶类总量达到18.2公斤;乳制品工业总产值达到663亿元,增长7.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制品支出124.7元,增长3倍。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中国乳业的繁荣局面与其有效地整合外资有一定的关系。以蒙牛为例,外资对其跃升为行业亚军功不可没———2002年10月,蒙牛获得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外资入股,筹得资金2600万美元,一年后外资又以可换股债券形式,再次注资3500万美元。2004年6月,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

  在国内市场一片繁荣的同时,外资企业以资本注入的方式杀了个回马枪,业内人士对此颇有担心。“此次交易作为外国乳制品企业在中国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也将是外资乳品巨头战略性撤退中国市场后开始返攻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如此评价三鹿与恒天然集团的“联姻”。放眼国内乳业巨头们除伊利外都或多或少带有外资血液,这使得中国乳业本土品牌的发展面临或多或少的危机。

  随着外资大举潜入本土品牌体内,外资也在分享着中国乳业快速成长所带来的胜利果实。与此同时,按照WTO的有关协议,从今年开始,六大类乳制品进口关税将大幅下调,外资乳业品牌又会面临新的机会。可以说,中国乳业的民族品牌,将直面外资的双重围剿。

  由于乳业产业链较长,又与三农问题紧密相连,因此,外资对中国乳业的侵袭更让业内人士忧心忡忡。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顾佳升表示,在“工业反哺农业”还未完成的情况下,本应属于奶农的利益,极有可能被外资直接获得。还有一些专家指出,乳业谈论民族品牌,并非是心胸狭隘的体现,而是因为中国乳业实在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有关统计表明,仅伊利一个企业,其吸纳的直接、间接就业和涉及的家庭总人口就超过100余万人,帮助农户贷款已超过15亿元。而一旦中国乳业领先企业的控制权丧失,它对整个产业的影响将极其深远。

  专家表示

  对垒还将继续

  中国乳业历来是个中外企业大力较量的市场,蒙牛、伊利、光明三大品牌激战正酣;外资品牌悄然渗透;地方品牌更是刀光剑影。在国内的乳业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问题也不断发生:自相残杀的价格战、杀牛倒奶事件、保鲜奶与还原奶之争……各种战役打得人们眼花缭乱。与此同时,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也吸引着世界乳品企业的目光。

  2000年后,除雀巢之外,4家在中国建厂的国际乳业巨头中已经有3家选择了“战略撤退”。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表示,国际巨头一直在密切注视着中国乳业的发展,他们会选定“合适的时机”选择本土巨头作为合作伙伴,直接分享行业整合后的胜利果实,由以往的直接经营转为资本参股,从目前来看,这种“合适的时机”已到来。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乳业品牌全都进入中国市场,这些跨国企业参与中国乳业的整合和投资,“目标更实际,手段更隐蔽,方向更集中,竞争更激烈”。在明显赢利项目上,雀巢、达能、乐天等都表现得很坚决,开始全力争夺尽可能多的控制权。

  针对这种市场状况,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程教授,她告诉记者,中国奶业的中外对垒状况还将持续下去,外来对手资本运作能力娴熟,势大力沉,在管理和发展上立足长远,讲究稳扎稳打;而本土企业熟悉地形,深谙本土文化。通过合资与合作,外来对手和本土企业相互间日渐交融汇合,两者间的差别可能会越来越小。国内企业应当趁国际巨头调整的空隙迅速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并且尽快融入国际市场,实现品牌国际化,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掌握主动权。一旦国内乳品市场大局初定,外资企业可能会后发制人,挟资本优势伺机卷土重来。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王怀宝认为,外资的注入将催化乳业市场嬗变,明年的乳业格局将产生一些变化,国内乳业市场将显得扑朔迷离。

  《市场报》(2005年12月21日第四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93,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