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设局欺骗:黄宏生熊建明引发诚信危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 12:28 赢周刊

  □赢周刊记者 郑义夫

  近年流行一种说法:国内的企业是“被宠坏的孩子”。珠三角的企业也不例外。“欺诈成就未来”,是企业的一种典型病症。

  去年11月30日下午,市值60亿港元的香港上市公司创维数码在宣布业绩前夕,其设在
香港的办事处总部突遭香港廉政公署调查,带走创维数码董事局主席黄宏生、董事和财务总监等10人,怀疑他们涉嫌贪污诈骗和挪用资金,同时涉嫌在申请上市前,曾经伪造会计记录。这个在国内畅通无阻的家电企业在香港重重地摔了一跤。内地企业的诚信遭遇外界拷问。

  今年1月6日,深圳方大集团涉嫌业绩造假,又成为一大丑闻。熊建明和方大集团一直被视为国内MBO的典范。但随着

证监会深圳稽查局对其涉嫌虚假陈述进行立案调查,笼罩在方大集团身上的光环迅速褪色。

  公开披露的数据表明,方大集团在2001年之前,虚增了近1.5亿元净利润和净资产。正是靠这些虚假业绩,使公司有了在股市圈钱的资本。1999年,方大集团向股市配股圈钱1.2亿。方大集团并未就此罢手。2001年至2003年又故伎重演,利用计提准备、追溯调整等调节利润。在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隐含着方大集团诡异的造假手段。

  有分析指出,方大集团之所以铤而走险做假账,可能和当年MBO有关。

  当初,熊建明怀揣8000元到深圳打天下,最终于1991年12月在深圳南山区成立了深圳方大新材料有限公司。后来经过股份制改造,方大新材料公司改称为方大集团。1994年3月重新组建方大建材有限公司时,方大集团以资产入股占90%,熊建明以专利技术使用权作价入股占10%(后来此股份转让给了香港集康国际有限公司)。这就是现在上市的深圳方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1995年,方大集团发行B股;1996年发行A股。当时方大集团的第一大股东为深圳方大经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大股东为香港集康国际有限公司。实际上,深圳方大经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香港集康国际有限公司及方大集团等数家企业的法人代表都是熊建明。换句话说,就是熊建明一人说了算。

  2000年,熊建明采用了MBO这一金融兼管理工具,在得到大股东首肯之后,第二年便风风火火地开始了MBO的运作。2001年6月7日,熊建明和他的一个朋友成立深圳市邦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熊持有85%的股权。紧接着,在6月12日,方大集团的其他高管人员和技术骨干成立深圳市时利和投资有限公司。6月20日,第一大股东深圳方大经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便以略低于每股资产净值的价格,向以上两家转让手上所持的全部股份。整个MBO,从收购平台搭建到收购完成,只经过短短的14天时间。

  历来MBO暴露出来的问题,多为高管们让公司净资产缩水,从而减少收购成本。有意思的是,方大集团却采取了一个新的路径。在操作MBO期间,它恰恰是虚增了公司净资产,增加了熊建明等人MBO的收购成本。这一切看起来似乎背离常理。但如果不是当年虚增净利润,方大集团根本难以达到证监会的增发资格,更有可能已经因为连续亏损而被ST甚至退市,这样也就不存在后来MBO的可能。更何况,这种MBO收购看起来更像是左手卖给右手的游戏。

  这就是熊建明在规划整个MBO的高妙之处。但现在,方大集团在面临假账风波之后,其诚信度已经遭受外界的指摘。而在MBO过程中,相关高管进行收购的大笔资金究竟从何而来?这个疑问相信终有一天会浮出水面的。事实上,从这几年公开的财务数据来看,经过MBO后的方大集团,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绩效。当年费尽心机筹划MBO,其真正动机让人匪夷所思。

  “欺诈成就未来”,这是一些人士对国内某些企业涉嫌作假所下的一个结论。

  国内网络业界的领军人物张朝阳曾经说过,“最好的作秀就是真诚”。随着这几年中国内地市场的逐步规范,企业的信誉管理被逐渐得到认识。如果只是为了一个眼下的目的,而不惜对

资本市场丧失诚信的话,那么,企业今后的生存估计将至为艰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