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太空产业世纪商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 11:57 《商界》杂志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俄罗斯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这样描述人类的未来生存。

  那么,当人类走出摇篮,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商业是否也将翱翔太空?

  □文/本刊记者 彭 靖

  “这是神奇的事业,同时又是具有超级新闻价值的娱乐故事。但目前还有很多人并不相信,所以我愿做先驱,把‘故事’实现给你们看。”10月20日,北京,“中国民间太空第一人”蒋方春风满面。如果一切顺利,他将在2007年飞入太空。为他实现太空之梦的,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太空探险公司。

  当公众仍沉醉于“神六”载人航天带来的光荣时,太空产业高达1∶8甚至1∶14的带动辐射效益却让敏锐的商人嗅到未来太空产业的巨大商机。

  “太空游”生意

  14世纪末,公认的“航天始祖”——我国明朝学者万户,手持风筝坐在一把捆绑着47支

火箭的椅子上,期望借此升上太空。五百年后,大洋彼岸,30岁的美国太空探险公司总裁艾瑞克·安德森,做着同样执着的太空之梦——“如果不能以宇航员的身份去太空,我就自己铺设一条太空之路。”

  时值1998年,俄罗斯航天局正为太空探索计划的巨额开支捉襟见肘。看准时机的安德森开始游说美国富翁们为“太空游”买单。3年后,他终于成功地让一位客人开出了2千万美元的支票。2001年4月28日,美国富翁丹尼斯·蒂托在安德森的安排下,搭乘俄罗斯“联盟”TM32号飞船到国际空间站上旅游观光8天,成为世界上首位真正的太空游客。

  2002年4月25日,南非商人马克·沙特尔沃思;2005年10月1日,美国物理学家格雷戈里·奥尔森……巨大的商业利益让美国宇航局一反常态,携手俄罗斯航天局拟订专门的观光准则,一起做起了“太空游”生意。

  只要价格合适,“太空游”市场不可限量。2004年10月,微软前创始人之一保罗·艾伦出资建造了“太空船一号”,不仅挑战“×大奖”成功,获得1000万美元奖金,其低廉至1000美元的预付款更让世界各地的公众趋之若鹜,抢着预订“太空船一号”的座位,掀起一轮大众“太空游”热。

  安德森的太空探险公司也不甘人后,推出2006年小型火箭飞机太空旅行,定价为每人9﹒8万美元。据说已有100人预缴了旅费;与此同时,别出心裁的“太空之旅”彩票抽奖活动也将浮出水面,为吸引大众,安德森更大胆将彩票面值降到了5美元。只要发行成功,每年将有两名游客有幸遨游太空。

  显然,国外的精明商人已盯上“太空游”。其连锁反应是:世界首家“太空游”旅行社和“太空游”俱乐部在日本开张;一个叫“太空岛”的公司计划2006年在近地轨道上建太空旅馆;俄罗斯航天局打算“租赁国际空间站上广告空间”、“开发商业宇宙飞船零部件”……

  在中国,江苏商人蒋方成为“吃螃蟹”的第一人。付费参加“太空游”后,蒋方运作成立了“太空游”代理公司——香港太空旅游公司。100万元人民币的飞行费用只是他眼中的前期投资,电视转播权、为企业拍摄太空DVD的广告收入、第一个带入太空的产品的拍卖、太空系列产品的开发等一系列“太空营销”才是他的真正目标。其中,太空失重状态广告报价500万元、太空演示企业产品性能广告1200万元起……

  蒋方的商业野心远不止此。等到中国“太空游”市场成熟以后,他就能像安德森一样,仅靠报名费、代理费实现赢利。

  制造业“钱景”

  “神六”发射举世瞩目。中石化

长城润滑油公司提供航天专用润滑油;科龙家电搭载“神六”升天……相对这些博一时之名的企业,海尔显得更为聪明。2003年“神五”返航,海尔携手航天专家,采用源自航天科技的宇航绝热材料,研发出全球首台宇航变频节能冰箱,成为高端冰箱市场的佼佼者。

  风物长宜放眼量。数十年来,没有核心技术、不重视知识产权、缺乏自主品牌……导致中国制造业尴尬地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试问,如果没有“神五”的技术支持,海尔能否率先推出全球首台宇航变频冰箱?如果不是“神六”的技术需要,国内哪家企业有魄力有毅力花重金研发太阳光板……中国制造业的集体失语,也许正源于这份眼光和气度的缺席。

  幸好还有“神六”。

  作为综合性尖端技术,“神六”载人航天科技密集,涵盖电子信息、材料

能源、数控、遥测、微电子、推进系统等各个方面。110家企业的直接参与和3000多家企业的间接参与让其延伸技术随着产业端口流回,大大提升了行业标准,成为改良生产、发明新工艺的原动力。

  以六十年代的美国为例。“阿波罗”登月计划耗资240亿美元之巨,但这个计划为美国培养了一代高水平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的相关科研成果转化为民用后,市场回报高达1∶9,相当于5000~6000亿美元!

  录像机和尿不湿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美国人为了拍摄航天员登月过程专门开发了录像机,该技术民用后迅速形成一个利润丰厚的产业,让美国的娱乐业在全世界开花结果。尿不湿最开始也是为航天员服务。可以说,美国领先世界的一些材料、电子技术都是在“登月”后才“转销”地球的。

  “神六”返航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提供了一份发人深思的数据: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文瑞举例说:“美国以‘沸石’作为催化剂炼油,科学家们以提高炼制效率1%为目标,在空间展开研究,如果成功,按照美国每年炼油花费900亿美元来算,一年可节约9亿美元;我国科学家也有相应的计划,我国一年需要约20亿吨煤,如果能通过空间试验把燃煤效率提高0.1%,按每吨煤400元人民币计算,每年就是8亿元的效益……”

  如果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都能循着高科技流入各产业部门的足迹,寻找商机,发现商机,那么不到10年,自主技术对中国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就能真正显现出来。到那时,我们将不再仅仅为欧洲80%的打火机、70%的内裤产自中国而自豪了。

  航天产业商业化

  3年前,中科院教授将太空种子带到陕西指导技术人员种植太空蔬菜时,附近的老农还善意地劝说:“这盐碱地只能长芦苇,种啥啥不成……”如今,近万亩白花花的盐碱地已长出高产优质的茄子、黄瓜。太空育种的初步成效使一些民营企业投入其中。随“神六”开发的太空食品加热器、太空大小便收集器(伤残人士可用)、太空沙漠玫瑰花,还有“太空套餐”、航天书籍、航天模型、航天主题邮票等都成为市场热炒的题材。

  然而一旦抛开太空产业烙印在中国土地上的这些若有似无的脚印,我们发现,中国航天产业自身要想真正走向商业,路漫漫其修远兮。

  纵观世界航天产业,再参照世界上推行航天商业化最成功的法国,其国家航天研究中心在研制成功后就把有商业前途的火箭和卫星型号分别转交给一系列航天工业界的公司去经营,而政府只占有这些公司的部分股份。政府一旦放手,制造火箭、卫星所需原材料的供求、产品的价格等,均由市场规律进行调节,极大地提高了其航天产业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将民用航天交由私人企业经营的趋势逐渐增强。当今美国,2000年航天民用项目的总收入约为650亿美元,据测算,2010年,美国航天资产将达到5000亿~6000亿美元,到2020年,美国航天工业的产值将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0%~15%。反观中国航天:15年前才迈出商业卫星发射的第一步;1996年的两次发射失利和1999年美国的阻挠又使之徘徊不前……

  目前,世界航天市场总额已高达数千亿美元,并且正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稳步增长。要想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分一杯羹,中国航天的市场化迫在眉睫。

  不久前,国家颁布的《非公36条》提出,在航天某些元器件的制造和采购上,会考虑非公有经济的作用。

  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民营企业将不再仅从太空产业大大小小的衍生行业得益,而是真正深入到这个产业的内部,在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上收获希望。

  (编辑 鲁渝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