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零售业里的金融风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 01:46 第一财经日报

  汤万君

  最近几年,不断听闻和目睹许多零售业卖场的倒闭,我很疑惑:到底是什么人在干这些短命的买卖?怎么会有这么多人甘冒这么大的风险做这样的买卖?要知道零售业的利润不仅很小,而且极为脆弱。

  前几天,我家附近号称华南最大的体育用品商店又倒闭了。郁闷的同时也暗自庆幸。郁闷的是自己三个月前在那里为孩子买的山地自行车没有了兑现保修承诺的地方,庆幸的是当初没有在卖场高喊有奖销售时冲动地再买一辆给自己。

  体育用品店倒闭,一点不意外,其实在他们第一次不能兑现销售商品有奖抽的承诺时,我就预感到今天的局面了。观察商业活动,我一向怀疑所谓专业分析的可靠程度和效率。这方面,我是个彻底的经验主义者,宁愿把时间花在实地观察上,也不愿去听那些穿西装打领带的专业人士作分析。我固执近乎偏执地认为,现在大多数的分析如果不是为了装点门面,那就是说给钱商们听的。这一次体育用品店倒闭,把我以往的疑惑变成了担心:又是一个老板负债后逃逸的例子。经营失败就逃跑,近年来在全国时有发生。如果人们以为真的是老板破产,就太天真了。我相信,多数情况是老板的个人资产一点没少,损失的除了供货商和专柜经营者,相信只会是银行。可惜,很少有银行会出来认账,被人耍了毕竟不是什么有面子的事。

  银行被人耍,可以说有点咎由自取。谁让这些人势利眼,懒惰到只会盯着所谓的大客户,而对小商业者百般怠慢?这话可不是闹情绪,不信你问问,哪个开小店的人敢到银行去申请过贷款,即便斗胆申请了,又有几个没遭人白眼。很多事情不需要精密的统计,常识往往就足够。说银行被耍属于咎由自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现在银行里真正懂而且愿意了解商业的人太少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想想,你见过多少信贷人员会作商业分析?又见过他们中的多少人到贷款申请人那里坐下来仔细听商业计划讲解?现在的信贷人员金融思维太过,商业思维不足,是许多信贷计划质量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我们也无法想象一个不懂商业的信贷人员会认真地做而且懂得做实地商业考察,这样的人怎么会有理性管理贷款必需的知识和经验?

  现在的银行和商业领域一样,懂商业市场的人太少而把弄资本技巧的人太多,这很麻烦。懂市场的人太少,导致信贷流向高度集中在大客户的大计划上,而缺少踏实的市场风险评估,又反过来加大了信贷风险。商业市场上懂资本的人多,麻烦更大,结果就是开动一切脑筋构筑出一个漂亮的套钱计划,商业前景上漏洞百出没关系,反正做信贷的好蒙,何况现在还有很多会做包装的“托儿”。

  人家搞大卖场,我没权理会,但却为出钱的人担心。问题很简单:为什么前些年几乎所有的国营百货商店都在叫急,而现在多了这么多比它们不知大多少倍的卖场,人家就不急呢?原因当然有很多,可就是不能都归结在体制上。原来那些大门面的拥有者不会套钱是一个主要原因,银行不愿发放贷款是另外一个。可问题是,现在的这些新型大卖场就真的值得银行这么放心大把撒钱吗?我想,如果它们没有学到“压榨”供货商这一绝技,日常的经营未必比以前的国营百货公司好到哪里去。看看那些在

资本市场上融到了资,而且实行了转型的这个百货那个百货的业绩,心稍微细一点的人都能看出猫腻来。

  现在的

零售业市场不能再这么由大卖场思维折腾下去了,否则风险会越聚越多。银行的钱,供货商的款,消费者的权利保障,到时都保不准。政府是不是应该考虑立法,禁止卖场用任何方式“压榨”生产商。进场费应在首禁之列,继续允许它们这样作为,无异于鼓励卖场变成隐性的金融公司,也对改进商业模式管理的技巧和效率大大的无益。钱这么容易套,谁还愿费经营的劲?另外还有一点值得考虑,钱来得太容易、太便宜,一定会导致无度的扩张。这种过于快速的扩张,不仅会直接加剧银行的信贷风险,还会造成商业楼宇的价格虚涨,那里面蕴含的金融风险应该更大。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
010—58685866(北京)
021—52132511(上海)
020—34254460(广州)
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