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放出口风,说他们的新干线技术赢得了中国高速铁路项目,但是当事各方却都讳莫如深,这一难以证实、也难以证伪的消息,显露了日本人复杂的心态
□ 本报记者 张平
德国西门子获得了中国高速铁路6.69亿欧元(约合63.5亿元人民币)的大单。消息一经
传开,日本人就坐不住了。10天以后即11月21日,日本媒体曝出一条令人惊讶的消息。
这条未透露来源的消息说,中国政府将向以川崎重工业为首的日本6家企业联合体——包括日立制作所、三菱电机、三菱商事、伊藤忠商事和丸红商事——购买60辆子弹头列车。
但很快,中国方面的表态,就让日本人哑口无言。
11月23日,中国铁道部官员称,中国政府“目前并无这一购买计划”,并称铁道部“也是从媒体上得到这一消息的”。
随后的局面开始变得微妙,日本人失语,和此事相关的各方,也开始三缄其口,不肯对这一真假莫辨的消息证实或者证伪。
报道真实吗?
消息的制造者是日本共同社,该通讯社21日发表文章说,中国铁道部将从以川崎重工为首的财团购买60辆列车,这批列车最早到2008年,将在中国穿行。
日本《读卖新闻》也于21日发表类似文章说,时速在3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中,中国将采用以川崎重工为首的“6社联合体”新干线列车,以及德国西门子的ICE技术列车。“这样,日本、德国、法国三个阵营一直在争夺的中国高速铁路,形成了日本新干线和德国ICE二者并存的局面。法国的TGV列车没有被采用。新干线最早可以在2008年奔驰在中国的高速铁路网上。”
《财经时报》致电该文作者、《读卖新闻》北京办事处记者东一真,但东一真拒绝回答该消息的来源,并拒绝解释文章中的任何内容。
之前,西门子交通集团已于11月20日与中国铁道部签订了合同,但合同的具体内容“不宜透露”。
为了确认日本媒体报道出的消息的真实性,《财经时报》咨询川崎重工北京事务所,一位职员表示,川崎重工关于中国高速铁路的所有事务,都由东京总部负责,目前中国还没有相关的事务机构。
《财经时报》又致电“6社联合体”核心成员三菱商事,该公司一位行政人员称,已接获上方指令,“拒绝回答与中国高速铁路项目相关的所有问题”。他的一位同事则称,同川崎重工一样,有关于此的所有事务均由东京总部直接操作,是“绝密的事情”,很难“有准确消息”。
报道中当事各方,均未给予“中国政府将采购60辆日本高速列车”的证实或者证伪。但根据一位同在日本商社、也与中国高速铁路项目相关的人士的说明,可能的步调是这样:日本“6社联合体”已经把他们的“方案”提交给了中国铁道部,而铁道部正在讨论研究中,“估计在今年年底前可能有结果”。
对于一个各方都不愿证实,甚至不愿提及的消息,为什么日本媒体会如此迫不及待?
日本人的心态
在2004年8月,关于中国高速铁路改造的第一次招标中,日本“6社联合体”已经拿到了60辆订购单。根据公开报道,这60辆同样是日本新干线“疾风”型列车,最高时速为每小时275公里。难道日本媒体在一年多以后还在炒作去年的“故事”?
似乎并非如此,《读卖新闻》明确表述,即将购买的是“时速在300公里以上”,而去年发标的140辆列车,应为200公里以上级别的。
“6社联合体”中有3个成员是商事公司。日本商事相当于国内的贸易公司,但职能和业务更广泛。商事在联合体中主要执行贸易和公关事务。知情人士透露,实际上这6个公司仅是主要参与者,还有其他的日本商事,也参与了高速铁路竞标项目。
据这位人士介绍,这些商事公司公关能力非常强大,正是这些商事公司在操作竞标的主要工作。同时,他们也在对各相关机构进行游说公关活动。
刚刚提交了方案,就开始宣称“即将采用”,在前述商社人士看来,不过是一种“造势”。德国人抢先一步,赢得了标志性的京津高速铁路第一单,日本人自然不甘落后。“但日本人知道他们当中的有些人在中国民众中的口碑,所以一来表明自己志在必得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在为未来可能的合同提前释压。”
日本人机会有多大
2004年的中国高速铁路招标中,日本、法国和加拿大同时中标,分别拿到了60辆、60辆和20辆的订购单。当时非常被媒体看好又非常自信的德国,却意外出局。
其实也并不意外,因为德国人当时想要“把守”的技术,正是中国最看重的。以市场换技术,是中国高速铁路改造中的既定目标。
2005年,在300公里级别的争夺战中,德国人总结教训,再接再厉。尽管德国舆论有种种的顾虑,但还是把最新的8种ICE3技术慷慨转让。借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德国的东风,西门子获得了63.5亿元的合同,成为300公里以上高速铁路项目竞争者中的第一个赢家。同时,中国政府也获得了西门子的技术转让。
“但这并不表示日本企业已经被‘出局’,”某日本商社负责铁路项目的王先生这样说,“应该是,他们已经把方案交到了铁道部。”
“因为技术转让和最终国产化已经成为了铁道部的‘硬性’要求,这个报告里应该也写进了技术转让部分的内容。”王这样估计。日本人应该是“心里还算有底”。
王还认为,中国引入日本新干线技术的可能性还是很大,因为中国的路网规模庞大,地理条件也非常复杂,不可能由一家公司来完成,应该采取多种技术策略。
日本人的自信在于,他们认为,新干线的技术是最安全的,德国的ICE和法国的TGV都发生过事故,唯独日本的新干线“40年无事故运转至今”。
基于上述条件,王认为,“如果日本能够舍得技术,在300公里级的争夺中可能占有一席之地。”
据说,法国方面也已经表示,在技术转让方面可以对中国“更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