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中国制造路在何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 18:24 证券日报·创业周刊

  BBP把铁矿石的主要市场转到了中国,SONY-ERICSSON的全球新品发布会放到了上海举行,GOOGLE的中文服务器也要搬到大陆来了;LENOVO收购了IBM的PC业务,PETROCHINA收购了哈萨克斯坦石油,上汽集团收购了韩国双龙……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其加速发展是当今世界进步的显著特征,面对全球化的竞争,作为中国经济支柱和出口主力军的制造业,下一步,该怎么走?

  一、选择OEM?还是选择品牌?

  有关资料显示,OEM模式下,国内出口商和国外进口商的利润分成大致为1:9左右,然而,国内服装业第一号品牌雅戈尔也做起了NIKE、SPRINGFIELD、EDDIEBQUER等国际著名品牌的OEM定单,驱使雅戈尔做OEM的原因或许很多,但是利润肯定是雅戈尔考虑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不禁要问,国内品牌老大的内销利润不如国外品牌的OEM利润吗?事实上,由于国外品牌附加值的支撑,1:9的背后,是个非常高的利润基数。关于附加值,就服装行业来说,国外是生产引导消费,附加值可以追寻到产业的源头——设计,这才是品牌的内涵所在;而我们的企业,品牌的背后,没有设计理念,只是消费拉动生产,也就没有真正的品牌内涵,自然没有较高的产品附加值。

  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到底需不需要自己的品牌﹖前段时间,何龙之争可谓热热闹闹,最终,还是辩论不出什么结果;而在近代工业发源地的英国,他们在乎的不是品牌,而是核心技术,所以,他们坚信,任凭国际汽车巨头的收购,英国依然是世界上汽车产业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实际上,OEM也好,品牌也好,生存才是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利润最大化才是企业的真正目的,品牌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企业创造利润。市场高度资本化、技术高度专业化的背景下,就传统产业来说,OEM是中小企业明智的也是迫于无奈的选择。

  不管大厂,还是小厂,作为中国制造来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是必经之路,也是品牌战略的基础,而赋予品牌内涵的真是核心技术。

  对有实力的大厂商来说,核心技术的关键在研发上,据了解,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研发投入超过销售额10%的企业寥寥无几,只有华为、

中兴通讯少数几家,而韩国SAMSUNG,研发人员多达1.9万人,占员工总数的1/3,其中博士就有1500多名,所以我们必须认清在研发投入上的差距。

  二、本土市场,还是国际市场?

  国外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国内企业是选择守江山,还是走出去?

  从打火机到

纺织品,再从彩电到皮鞋,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似乎有个独特的门槛——反倾销案。我们低廉的劳动力,带给我们的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部分企业无序竞争、竞相压价,也让我们遭受到反倾销的不断打击。什么时候人家能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我们苦苦问自己的同时,要做的只有建立自己的反倾销预警机制,以便准确、迅捷地预警中国厂商受到其它国家的反倾销调查,而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海关、行会驻外机构和国外进口商均要进行通力合作,共同应对。

  相对被动的产品走出去,对中国制造来说,企业主动走出去,显然是避免贸易壁垒最直接的办法,比如力帆在越南的投资,等等。当然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国外文化、法律、政策等等客观环境的前提下走出去,而不是盲目的走出去。

  当温州鞋在西班牙被烧的同时,意大利人正在中国风风火火地卖他们的鞋,说明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并没有被国人所完全认识。全球的商界,都承认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我们的企业为什么一定要去凑广交会的热闹呢?另外,奥运商机,3G商机,并非很遥远,中国制造为什么闻不到这块大

蛋糕的一丝甜香味呢?

  实际上,中国不能也无法离开全球产品链,本土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最终趋势也是一体化,当然消费观念上的差异,会影响产品的差异化,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差异化竞争的机遇。不过,本土市场和国际市场有个共性,那就是提高产品附加值是获取高利润的唯一途径。

  三、产业链的长与短

  前段时间,雅戈尔大规模进军上游产业,涉足印染、水洗领域,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是产业分工明细,一方面增加产业长度,到底是哪个能让成本降到最低?

  实际上,通过集团内部交易,可以降低财务费用、交易成本及运输成本,而且有利于质量控制,显然,雅戈尔已经认识到了这点。

  中国制造的“工贸一体化”也必将是个趋势。虽然这是个分工明细的社会,但是从管理效率的角度来说,“工厂+外贸公司”的模式远远没有“工贸一体化”的企业来的便捷,而较高的管理效率很显然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率;当然,最关键的,还是由两家企业赚钱变成一家企业赚钱所带来的利润上的增长。

  相对BAIDU、ALIBABA等IT公司,相对分众、北青这样的传媒企业,中国制造显得疲惫不堪。中国制造,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比如国际资本市场、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国际化的企业管理,等等,然而,除了去关注路在何方以外,还需要提醒的是,剩给中国制造考虑和学习的时间不多了。

  (王文颖 刘建忠)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