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热全国大降温 受伤最重是奶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 11:59 经济参考报 | |||||||||
记者 殷耀 任晓刚 贾立君 七月,溽暑难耐,而我国奶牛养殖业却透出阵阵寒意。随着养殖效益大幅度下降,一度火遍全国的养奶牛热,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持续降温,走向清冷,一些捱不住亏本饲养的零散养殖户开始忍痛处理奶牛。
专家认为,中国奶业发展带有盲目性,产业波动剧烈,亟须通过整合重步理性发展轨道,特别是要打造龙头企业和奶农利益高度衔接的坚固的产业链条,才能健康发展,提高中国乳业国际竞争力。 效益下降奶牛身价下跌 近年来,甘肃省奶业生产以平均19%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畜牧产业。但自2004年底以来,奶业过热现象渐显,今年上半年负面影响开始加剧,许多地方出现了奶产品滞销、牛价下跌、养殖效益下滑等现象,有的奶牛养殖户在资金紧缺和效益下滑的双重挤压下,难以维持正常生产,开始大量出售奶牛,压缩规模,生产形势较为严峻。 据调查统计,甘肃省6月份牛奶市场价格为2.56元/公斤,同比下降5.88%,一头泌乳期产奶量5吨至6吨的成年母牛市场价为7000元至8000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跌去了一半左右。 6月底,安徽省奶牛存栏3万头,同比下降1.6%,出现了近几年来罕见的负增长。目前奶价同比下降达15%,现在,安徽省中等产量泌乳牛年均收益比前两年下降1500元左右,不足2000元。 随着成本增加,牛奶价格下降,奶牛价格下降,河南省奶牛养殖的利润也在减少,牛奶价格2.82元/千克,同比下降5.7%,加工企业的鲜奶收购价格平均1.8元/千克。据河南省有关部门调查,个体户奶牛养殖的利润由每头年均盈利3000元下降到2000元左右,个别国营奶牛场甚至出现亏损。 上半年,山西省山西省一些大型养殖场和农民饲养奶牛养殖效益普遍下滑。以料奶价格1:1为盈亏平衡点计算,目前奶牛饲料价格在1.5至1.6元/公斤,进入机械化挤奶的农户略有盈余,尚能维持经营,而大多数散养手工挤奶的农户则处于亏损状态。 一些距离消费市场近的大中城市和南方省份,刚刚起步的奶业也变得前景黯淡。上海市今年上半年奶牛生产继续呈现饲养数量和牛奶产量双下降的形势,预计全年奶牛将减少2000头。奶牛生产减量较大,已接近上海最低保有量的警戒线。天津市奶牛质量较差的饲养户已处于亏损状态,管理较好、奶牛质量较高的尚有盈利,特别是国营奶牛场由于体制原因,企业包袱过重,多数奶牛场已出现亏损。 奶源基地建设先天不足 从2000年起,中国的奶业开始“高烧”,国内乳业巨头在竞争中纷纷喊出“得奶源者得天下”的口号,开始发放贷款支持奶牛养殖。主要奶源基地的政府也很快把奶牛业列入政绩工程来扶持,层层下指标养奶牛,一些地区还出台了鼓励干部“带薪分流”去养奶牛的政策,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发放贷款扶持奶牛养殖业。一些奶牛养殖小省也加入其中。如南宁市政府为促进当地奶业发展,规定从2002年8月1日起,从南宁市外每购进1头成年奶牛,政府补贴1500元。 在这股热潮中,许多农民的身份转眼变成了“奶农”,一时出现全国范围内的牛源奇缺,就连低产的劣质奶牛也身价倍增。在前两年奶牛热销期间,全国性牛源紧缺,许多养殖场(户)在奶牛引进与繁育中忽视选种选育,几乎是见母就留,见黑白花就买,更有甚者,有些地区将只含50%血统的杂一代牛冒充荷斯坦牛出售,导致牛群质量严重下降。 持续二三年不退的奶牛养殖“高烧”,使全国范围内奶牛品质迅速降低。呼和浩特地区过去的奶牛平均单产约为5吨左右,但大量低产奶牛的发展使当地奶牛平均产奶量降到目前的不到3吨。内蒙古219万头存栏奶牛中,真正的优质奶牛仅占一半多一些,其它牛产奶量很低,全区奶牛平均单产仅为3吨左右。甘肃省存栏奶牛7.6万头,其中有60%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不少奶牛单产很低。在全国其它省区,也存在和甘肃省类似的情况,新发展起来的奶牛质量普遍不高,优质牛奶数量较少。 同时,由于许多养殖场户饲养管理技术落后,奶牛营养不良,体质较差,慢性疾病发病率高,牛群生产水平偏低。北京市30%以上为散养户,采用手工挤奶方式,牛奶质量不能达到大型乳品企业质量标准。 业内人士评价前两年的奶牛养殖热为“阶段性过热”。2004年,山东省日产奶25公斤左右的优质奶牛价格突破2万元,最高涨到2.2万元,刚刚断奶的犊牛价格一般在6000元左右。黑龙江省高产可繁母牛高峰期售价为1.6至1.8元。奶牛价格过高,价格与价值不符,给投资奶牛的农民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农民购买一头奶牛,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如果加上不孕等疾病影响,风险很大。即使是一些稍有实力的饲养场,在牛价高峰期投产,目前也面临无利或亏损状态。内蒙古、黑龙江一些在2004年波动期开始投产的奶牛饲养场,由于奶牛购置成本高和饲养技术欠缺,处于无利经营状态。 奶业链条时时脱节 面对忽冷忽热、大起大落的奶业发展,业界有人认为是一种行业退烧、理性回归的表现,而有人则认为是行业崩盘前兆、是中国奶业“软肋”的暴露。但不管持哪种观点者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中国的奶业从牛奶生产、加工到销售,是一条脆弱的链条,这个链条不时会脱节,而市场风险来临时受到伤害最多的是千千万万的奶农。 分析目前乳业陷入之尴尬境遇,还得先从链条顶端的加工企业说开来。应当说,养牛热“高烧”首先是企业点燃的,至今竞争拼杀犹酣的国内乳品企业,缺少一种对奶农利益负责的精神,对小本经营户的生死漠然置之。他们只忙于在市场竞争中打倒同类,而少了对奶源"根据地"的整合和经营。 近两年来,中国乳业市场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争斗得热闹非凡。各厂商不惜血本投入奶业大战,目前企业从原奶收购到加工成液态奶上市,利润空间已小至极限,成品奶和原奶之间价格调整空间已极小。当饲草、饲料等成本上升时,企业已再无力提高原奶收购价来反哺奶农。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地方乳品企业自顾不暇。在河南省,由于包装材料、糖价格上涨30%以上,水、电价格上调,成本上升,而乳制品的价格并没有上升,或因无序竞争而下降,当地乳品加工业的利润空间明显减少,个别企业出现亏损。甘肃省现有的乳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在外地强势企业倾销打压下难以抗衡,导致生产经营举步维艰。 在近乎白热化的竞争中,一些企业开始把市场风险转嫁给产业链底端的农牧民。在收购原奶时,不但减少收购数量,而且压级压价,延长付款期,使养殖户受到伤害。 据陕西省、甘肃省等地的农牧业工作者反映,一些缺乏知名品牌的企业,采取压低牛奶收购价格来降低成本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企业既不愿丢掉奶源,又要降低生产成本,采取压价、减量收购等手段,对奶农生产的优质奶造成冲击。 此外,还原奶对奶牛养殖业冲击很大。即使是国内一些乳业巨头,为降低成本也会生产还原奶,企业收购原奶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据一些企业反映,还原奶在超高温奶生产中占据30%以上,还原奶每公斤价格比优质牛奶低0.6元左右,虽然进口奶粉价格不断上升,但利用奶粉生产奶制品比直接用鲜奶生产奶制品成本还是相对较低,利润空间较大。受国外进口奶粉的冲击,加工企业对奶牛生产发展的带动力减弱。 在忙于同行竞争的同时,中国乳制品企业却缺少对奶业市场和奶源基地的培育。在奶类市场培育上,中国的奶类消费市场至今购买力滞后,潜在的消费能力没有变成现实的购买力。甘肃省近三年全省奶类产量增长70%以上,大大高于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在城市奶产品市场接近饱和、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农村消费市场开拓不够。在奶业大战中,人们也开始对国内乳业巨头的奶源基地战略诟病,认为其采取的是一种流寇战术,每占领一地,目的不是巩固奶源基地,而是打垮同类。 亟须打造坚固的产业链条 高度依赖于加工的奶业生产,奶农与龙头企业利益衔接不紧,这是中国乳业发展的致命伤,中国乳业要想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必须打造出从奶业生产到加工销售都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 或许,奶业大降温给中国乳业带来了调整的契机。首先应解决相互独立、以户为主的生产单位与现代企业生产所必要的生产链整合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的奶牛饲养业主要以小规模、分散的农户饲养为主,实力差的农户饲养奶牛三五头,实力强一点的农户饲养几十头。这种以户为单元的生产主体,导致饲养成本高,同时易导致原奶质量不高,农户本身饲养管理水平提高不快,也使得奶牛饲养收益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乳品加工企业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适合我国乳业生产的形式,推广和完善“分散饲养、集中收购”的形式,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养殖小区,养殖小区要建成集疫病防治、良种扩繁、饲料配方等于一身的现代化养殖基地,来引导或影响散户养殖向规模化养殖靠拢。 同时,要建立起加工企业与奶农之间风险共担的机制,探索奶源基地风险预防机制,鼓励奶农进入行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如宁夏目前成立了42个奶业合作社,全部实行订单收购鲜奶,签订订单7000余份,带动奶农1.5万人,并制定了最低保护价。同时,奶业合作社力促奶牛改良工作,宁夏成母牛平均单产5.5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名列西北之首。 其次,要借此时机加快我国奶牛品种的选优汰劣和品种改良工作,不断提升奶牛质量,提高奶牛单产,进而提高农户的养殖效益。在单产和奶质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农户会降低成本,具备抗风险的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