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索寒雪
从成都“飞回”北京,随后还要直抵南宁——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每天的日程都被排满。在民族医药迅速发展的这几年,诸国本的行程已经不仅仅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东南沿海城市的活动也特别多。“现在民族医药已经走进了城市,这与生产商和加盟商对民众的‘启蒙’宣传密不可分。”诸国本说。
“非处方”药遭遇尴尬
民族药虽然是我国少数民族长期的医学总结,但是,作为“非处方”药,民族药在医生和病患的潜意识里接受程度还不是很高。
“在大城市,由于医务人员缺少对民族药的认识,因此在诊疗中不会轻易建议患者使用民族药。而医生的决定又主导着患者的用药倾向,因此民族药想取得迅猛的发展有一定的难度。”
对于诸国本这样对民族医药的极度热衷者而言,有一天,民族医药大量扩大其在“医保用药”的占地范围,那么其发展才能真正进入到“空前”的阶段。但是,在2004年版《医保目录》扩容后,中药品种增加了98%,西药品种增加了42%,民族药品种却没有增加,仍保持着47个。
在研究领域,民族药相比中药、西药的发展也呈现出诸多不平衡。虽然在西藏、广西、新疆、内蒙古、青海、湖北等地都建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但是,提高临床能力和学术发展依旧是发展民族药的当务之急。
销售之前要细分市场
虽然遇到很多尴尬,但是民族药的发展大势是有目共睹的。在诸国本的行程中,新近增加一些南方沿海城市。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民族药不再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专利,在思想相对开放的沿海地区,民族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诸国本说,但是,“对于民族药这样地域分化特别强的产品,商家们还是需要仔细区分市场。”
在那些民族药宣传非常薄弱的地区,经销商们无疑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许多药的性味、功能、主治群众不了解,术语看不懂,加之说明书缺少特色,会导致销售进入困局。因此,在民族医药理念传播比较好的地区进行加盟销售将事半功倍。我国的西部和南部地区应该成为销售商的首选。
现在民营的民族药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这为民族药的市场化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使区域竞争不断加剧。
“藏药和苗药是发展势头最好的两种民族药,加盟商和销售商不妨‘尝试’。”
摸准药性是销售捷径
民族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但是汉族地区对它了解不多,“常把它当做远山的神灵,人为地增加了许多神秘色彩。”其实,民族医药的长处,仍在于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只要摸准各个民族药的药性,进行推广和销售,商家就可以很快得到市场的反馈。
如:藏药对治疗高血压、中风、肺心病、风湿病疗效比较显著,在治疗上藏药浴疗法很受欢迎。蒙药则对皮肤病、白血病、甲亢等专科疾病的治疗有特色。维药对白癫风的总有效率达到96.6%。瑶药以治疗肿瘤(例如肺癌、肝癌、胰腺癌)和红斑狼疮著称。而苗族是草药知识最丰富的民族之一,素有“三千苗药,八百单方”之称,对妇科儿科疾病、骨伤、虫咬蛇伤有显著疗效。彝药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四川的凉山。著名的云南白药就是彝药,彝药对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均有较好的疗效。
诸国本会长很自信地说:“民族药的许多疗效完全可以和其他医学媲美而一争长短。”
还要做足“宣传”功夫
“民族药的宣传工作非常薄弱,大部分中医和西医对民族药的学习和掌握不够,因此也就不会使用和很少使用。”诸国本对民族医药的商业化道路还是有所顾虑,“现在是民族药的生产厂家担负起了药品宣传、推广以及组建营销队伍的职能。”
诸国本会长告诉记者,曾有一家藏药的生产企业,为了让销售商们充分了解产品,加深对藏药销售理念的理解,而请所有的销售商赴西藏进行考察。
在前期宣传中投入越大,就意味着后期的药品价格要不断攀升。“其实,在藏族地区,藏医对药品的理解就是治病救人,药品都非常廉价,藏医的作风就是坚决杜绝涨价。”但是,藏药来到汉族地区,显然需要按“市场规律”办事了。
据了解,2003年,全国25家藏药企业,年总产值10亿元。70家苗药企业2004年的总产值达到了25亿元。许多民族制药企业,都在等待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以期得到快速发展。
有一天,民族医药大量扩大其在“医保用药”的占地范围,那么其发展才能真正进入到“空前”的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