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配额平均主义拉响红色预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4日 11:40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杨利宏 不患寡而患不均。反复权衡之下,商务部在最终的输欧10类纺织品配额分配上选择了“公平”。 于是,“一碗水端平”的配额分配结果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成都某纺企获得了某类
重回“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产业,尽管与欧盟达成“最后一分钟协议”,从而确保了纺织品对欧出口未来三年的市场稳定期,但随即出台的“公平”导向的配额分配原则,却极大损害了整个产业的出口效率,计划经济下的“管理市场”思维破坏了市场经济所能达到的竞争性效率。 其实,在配额分配原则出台之前,有不少中小企业要求配额分配实行“网上招标竞价采购”。在原有配额体制下,中小企业配额大都购自大公司,而那些争取到绝大多数配额的大型公司则把多余配额拿到中小企业之间进行有价调剂,尽管当时这样的配额买卖行为被明令禁止,但在市场的力量下还是自发形成了配额自由买卖的“二级市场”,这也成为大多数中小企业出口欧美的必经之路。 “竞价采购”配额的好处显而易见,企业可以结合自身需要和市场情况购买配额、承担市场经营风险,同时也可以避免政策“灰色地带”,减少市场的寻租成本。但在各方利益集团的施压下,商务部最终出台了计划体制下的“公平”分配办法。 无独有偶。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近日首次发出“红色预警”信号,要求国内纺织企业暂停对美出口棉制针织衬衫等6种设限纺织品,告诫纺织企业“千万不要抱着侥幸心理抢关出口”。但早在“预警”公布之前数月,为了赶在美国清关之前进入当地市场,已经有不少大型纺企包机加入“空运”纺织品的行列,中国纺织出口贸易早已呈现一派乱象。 在第16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召开之前,业界曾经希望以“中欧模式”化解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事与愿违,中美商贸联委会无果而终。正如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卡斯所言,“中国在纺织品贸易问题上没有多少回旋余地。”因为中国当年在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上签署了“特殊保障措施”等限制性协议,而纺织品贸易已经成为美国制衡中国的重要砝码,美国绝不会轻易放手。这样的产业大势和国际环境,其实正是不少纺企在制定出口计划时真正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正是行业协会发挥“服务”职能之所在,而不仅仅是发出“亡羊补牢”式的预警信号。 频频“越位”的行政指令计划和难以有所作为的行业协会,令“红色预警”不仅警示了当前内忧外患之下的纺织品出口乱象,还给缺乏现代公共管理观念的产业政策治理环境敲响了警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