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21世纪经济报道:发改委示警五大行业生产过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 14:47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杜艳

  北京报道

  回味去年那段钢价暴涨的日子,唐山一家钢铁企业的年轻老板小韩认为,唐山民营钢铁企业的“幸福生活”正在渐渐远去。

  7月份钢价的止跌回稳似乎并没有让他减轻多少压力,他面对的,将是新一轮的整合风暴。今年1月份唐山市一号文件显示,2005、2006、2007年钢铁企业生产能力的底线分别是100万吨、150万吨、200万吨。按照这样的标准,一半的现有钢铁企业将遭淘汰。

  据统计,目前河北省近400家钢铁企业中,国有企业不到10家,剩下的300多家民营钢铁企业平均钢铁产量只有10多万吨。要让这些企业全部达到产能的要求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而绝大部分的企业只能无奈的关闭。

  又是一次过热的代价?

  答案是确定的,但可能并不惟一。

  7月16日,在中国宏观经济环境与企业风险管理高峰会上,面对着台下的数百名企业代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曹玉书,“把丑话说在了前面”。

  曹玉书说,调控不仅要调总量,行业生产能力过剩也是宏观调控要解决的问题,而后者,更是企业必须规避的风险。

  而目前,水泥、电解铝、钢铁、电力、房地产五大行业已经暴露或隐现的生产过剩问题,已经引起发改委的高度重视。

  产能过剩危机

  目前,上述五大重点行业中,有两大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在发改委看来“已成定局”。

  与钢铁业的临渊挣扎相区别,水泥和电解铝已经身处行业发展的“水深火热”时期。

  2005年1—5月份,全国水泥行业累计销售收入878亿元,同比增长7.3%;而累计利润收入只有区区7.13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8.6%。今年上半年,水泥的平均利润率仅为0.8%,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87个百分点。

  与水泥利润率急剧下滑相似,电解铝的情况暴露得要更早一些。

  2004年,电解铝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显露。2004年,电解铝产量比上年增长了667万吨,同比增长22.4%;但是,电解铝当年的利润却是零增长,为26亿元。2005年1—5月份,电解铝的实际产量303万吨,而利润只有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5%。

  现在,在这两个领域,投资者开始渐渐冷静。但在另外的一些领域,却在重复着水泥和电解铝的故事,利润的刺激下,投资依然在高位运行。

  “钢铁、房地产等几个行业,我们现在就担心产能大幅度的增加和释放,利润出现下降。”曹玉书说,“这几个行业的情况还没有水泥和电解铝那么明确和严重,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几个行业不要再重蹈水泥和电解铝的覆辙了。”

  这,不是警告,而是忠告。

  种种迹象显示,可观的利润数字下,钢铁业正经受着多重潜伏风险的考验。

  一方面,目前钢材的供求平衡是建立在相当数量的钢材出口上的,而前一阶段由于中央出口退税某些优惠政策的取消,将对钢材出口的利润形成较大的影响。并打破了钢材借助国际市场所维持的供求平衡。

  另一方面,中国三分之二的铁矿石需求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直接压缩了国内钢厂的利润空间,今年上半年由于产能大幅释放,钢价下降了700—1000元。

  曹玉书认为,钢铁行业“正处在十字路口”,产能过剩的风险已经发出信号。

  这与房地产行业有些相似。

  占中国社会投资20%的房地产业,在发改委看来,虽然今年出现了过猛的投资、过高的价格、过多的开工的“三下降”,但是仍需要作出“冷静的思考、辩证的分析”,“包括供给,也包括需求”。

  电力可能是下一个主角

  这些可能依然不是中国生产过剩行业的全部。电力,在投资拉动下,可能成为发改委产能过剩“黑名单”上的下一个主角。

  在发改委的产业链条上,这是一对矛盾。一方面,由于几大行业投资过热的拉动,缺电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另一方面,一哄而上扩建电能的背后,电力已经出现了“超前投资,过度投资”的迹象。

  今年6月,拉闸限电的省份在去年17个省的基础上,扩大到18个省。华东地区,1—5月份曾暂时摆脱了缺电危机,但6月份,浙江省再次紧急启动E方案,开始拉闸限电。

  7月的高温,推动着中国电力建设的高潮。按照现在的发展态势,中国将提前十年甚至十几年超额完成预定的电力建设目标。

  发改委统计,中国已经建成、正在运营的电力装机容量为4.4亿千瓦,正在建设的发电装机容量为2.8亿千瓦,利用三四年时间建成后,中国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7.2亿千瓦。

  此外,已经上报到国家发改委要求审批的项目还有5亿千瓦。预计的审批目标为:2005年,重新核准开工的电力装机容量为7500万千瓦;2006年,开工6000万千瓦;2007年,开工5000万千瓦。三年累计核准项目容量为18500万千瓦。

  与已建和在建项目累加,中国到2007年发电容量将超过9亿千瓦。

  而这些,可能依然不能尽数中国实际的发电量,实际的发电量可能远高于纸面上的统计数据。

  曹玉书指出,中国的发电容量,还存在“第四组数字”,即“有的地方自己没有经过核准和程序,在做的项目也不在少数”。

  而按照原来的规划,中国到2020年发电装机容量才达到9亿千瓦。

  难以为继的“粗放式”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分析认为,中国这一轮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投资过快来推动的,也就是说是靠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来拉动的。

  高增长、高污染、高消耗—高度国际市场依赖—利润压缩—扩大生产—产能过剩。

  而现在,郑新立认为,“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他列举了一组数字:2004年中国的GDP占全世界的4%,但是中国却消耗了全世界能源的12.1%,消耗了全世界钢材的29.2%,消耗了全世界铝和铜的25%,消耗了全世界15%的淡水。

  单位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所生产的商品价值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六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粗放式增长的背后,与之相伴生的是,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统计局统计显示:全国大中型企业,2003年科技开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只有0.75%(低于2%意味着企业必然被淘汰);3/4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2/3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活动。

  “这样低端化的产业结构,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处在一个被动的地位。”郑新立指出,把高消耗、高污染、高投资的东西到中国生产,然后出口,而进口的都是一些高技术的产品,“这样一种国际交换对我们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目前,在中国,低消耗的信息业的投资主要以外资为主,外商投资占信息业投资的80%,国有和国有控股的投资只占10%,民营经济的投资占10%。

  这是一组令人尴尬的数字。

  在中国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高技术产品出口的80%都是由外资实现的同时,中国需要思考些什么?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产能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