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2005民营上市公司100强荣辱不惊 民企试错成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 16:04 《东方企业家》杂志

  文/本刊记者 顾冰

  黄梅将近,江苏常州新北区的魏村,荒芜的土地仍到处是锈迹斑斑的工字钢,人们不禁担忧,这些未经防雨保养的设备,如何安度黄梅。

  魏村曾因“铁本”而名扬天下,虽然事情已过去一年多了,但铁本案至今悬而未决,
这些荒芜的土地,巨大的设备,在黯淡的夕阳映衬下,似乎有了一种纪念的意义。在很多人眼里,“铁本”就是本轮宏观调控的转折点。

  而对盛大网络而言,2004年又是见证辉煌的一年,从收购ACTOZ,到强购新浪,直到向IPTV进军,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如海鲜般的生猛。

  过去的一年,民企既经历过铁本们的黯淡,也见证了盛大们的辉煌。此次“2005民营上市公司100强”榜单便见证了“中国式周期”的力量,创维、长城汽车等试错者排名纷纷下降;而盛大网络、泰山石化等得意者排名则显著上升。不管怎么样,在过去20年间,民企本就在试错中成长。

  ”民企第一要锻炼的是要荣辱不惊,在别人都说你好的时候,你要想想看,其实你并没有那么好;在别人都骂你的时候,你要考虑一下,你没那么坏。”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在此次由《东方企业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一财经共同举办的“民营企业发展论坛”上表示。

  试错与成长

  过去一年中,奥克斯的地位颇为尴尬,它既曾为“手机牌照”一怒状告信产部,并赢得公众一片叫好;但在矢志掀起“民企造车潮”并挺身抢进汽车业短短一年后,就黯然身退,并引得消费者诸多抗议。显然,在国资、外资占主体的“垄断产业”中,民企的前行显得艰难得多。

  同样试错的还有复星集团,在这轮“中国式周期”中,郭广昌领导下的复星集团选择了“断臂”,淡出除生物制药、房地产、商贸、钢铁等四大主营业务之外的其他行业。但在复星后退同时,我们又看到国美通过收购爱多而进入制造领域,海尔在卖保险,联想开始搞投资银行。若不是政策封杀,我们甚至还有机会看到波导或美的牌汽车。

  不断追逐产业热点并不断试错,这就是中国的民企,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TCL、创维、科龙、健力宝身上。这些试错者有些仍取得了一定成长,有些则交着未来的学费。

  与上述企业相比,盛大网络这个“二年级学生”,交出的成绩单颇为靓丽,2004年13.67亿元的营收,足以保证其在网络企业中率先进入“2005民营上市公司100强”。而从单项表现来看,盛大网络堪称“小巨人”,在本次榜单中,盛大网络一举摘下“市值10强 ”、“赢利能力10强”、“2005年民营企业成长10强” 等光环。

  当应邀在本次民企发展论坛上闭幕演讲的郭广昌说“今天最应该演讲的是我的师弟、盛大的陈天桥先生”时,盛大网络及其董事长陈天桥的风头在此次论坛上已是一时无两。

  “小巨人”姚明曾为其二年级表现打下70分的评分,不知陈天桥又会为二年级的盛大打上几分?

  在2004年,和盛大一起迅猛成长的民营企业还有不少,当泰山石化营收成长215.55%,当携程增长3.8%,当“2005民营上市企业100强”的入门门槛从2004年的7.29亿元提升到11.00亿元、营收规模提升幅度达50.89%时,这已足以证明成长仍是“2005民营上市公司100强”的主旋律。

  其实,对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营收成长远比利润重要。

  非公36条

  很有些人认为,《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36条)是一颗安慰伤痛的止痛药,安慰的是民营企业在宏观调控中受伤的心。

  毫无疑问,那些矢志于“重型化”和“整合产业链”的民企,无形中成了此次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但在我们感叹德隆、铁本的脆弱时,更应对民企们应变能力及抗风险能力之差而扼腕叹息。张维炯教授就认为,宏观调控对那些运营好的民营企业应只有短期影响,若企业应变能力周全,应早早考虑到资金链紧张状况。

  但非公36条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围绕着民企的问题已经全部解决了。在记者询问龙元建设(排名民营上市公司第11位)董事长赖振元,“非公36条对你们事业有什么影响时”,这位拥有50年建筑经验的老人苦思冥想了半天,说了句“好像没啥影响吧”。

  当外资享受所得税的超国民待遇,而民营企业却得不到这样的优惠时;当长三角一旦处于缺电期,外企可按6折供电,而民企只能5折供电时;当全国33万亿元信贷直接融资中,只有1.1万亿元是给民营企业时;我们应认识到,“非公36条”应该只是民营企业争取国民待遇的开始。郭广昌亦表示,“36条出来,并不是表示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尽管外界对“草根”民企,是否有能力进军垄断行业存在颇多争议,但郭广昌认为,对国民经济卡脖子的“油电煤运”,无不是国有控股的行业,“我从来没有听说,民营企业占到50%以上的行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郭广昌强调。

  国际化浪潮

  2005年是中国企业国际化一年,而民企又是国际化的急先锋,如联想、TCL、明基无不是类民营企业,而激进者如吉利汽车,甚至等不到在内地壮大,便跑到马来西亚、香港设厂造车。

  但不可否认,在民企蜂拥国际化的浪潮中,还鲜见成功范例。零点调查董事长袁岳甚至发现,去国外投资的私营企业“开放式管理的很快就会死亡,反倒是那些实施封闭式管理的,从浙江找10几个工人,到欧洲关着门生产,反倒可生存”。

  在亚商“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论坛上,曾在美国卖了30多年体育用品的郭博资,表示民企国际化立足重点还是质量,但要交的学费估计还是少不了。以其自身为例,当他第一次去美国卖网球拍时,发觉当时一些体育用品商都是家族品牌,如Wilson,他迅速敲定采用美国的豪门大族KENNEDY作为网球的品牌。10000付的球拍很快运到了美国,但当他拿着球拍找到厂商时,才发现KENNEDY这个名字虽然知名度非常高,但是由于肯尼迪总统的遇刺,让人们对这个品牌产生了不快的联想,当然不愿意在球场上使用这个牌子了。最后他无奈将原本批发价12美元的球拍以超低价抛售。

  的确,面对完全陌生的国际市场,民企需要了解的知识就很多,袁岳就笑着说,要想国际化,“老板一定要有经验,因为过去在我国,对付政府,对付客户,对付老婆的方法,都不管用了”。

  针对目前汹涌的民企国际化浪潮,趋势科技董事长张明正认为,民企既不要太早国际化,在产品、服务还不稳定的情况下,会增加夭折机会;也不要在本土市场已经吃饱时,再想着国际化,错失良机。张明正建议,民企国际化应做到“御驾亲征”,建立透明化人事制度,并成立绩效导向的升迁制度,才能让全球的员工明白老板是一视同仁。

  规范管理

  前创维数码董事局主席黄宏生注定是一个悲剧人物,去年年底当香港廉政公署“虎山行”,黄宏生就成了这条被打的“老虎”,这也再次证明:在民营企业家身边总是不缺乏警示。据悉,黄宏生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是为了去海南投资房地产。而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科龙身上。

  在此次“民营上市公司100强”中,创维、科龙均名列前10。两家如此优秀的民营企业,却被同一门槛绊倒了两次,也警醒了一些民营企业,身处商业化、制度化时代,必须规范管理。

  “要将公司做成一个可以‘拎包入住’的‘公寓’,”亚商集团董事长陈琦伟强调。而记者在与诸多民营企业家的接触中,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往往是“企业成长得太快”,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往往会“老革命遇到新问题”。

  年届65岁的龙元建设董事长赖振元,曾靠苦抓项目质量而立足上海滩,由于企业成长太快,20年来他没主动辞过一个人,但在企业做到50亿元营收后,他却发觉,“抓人的质量,远比抓质量要难”。同样,花甲之年的大亚集团董事长陈兴康,在职业经理人大规模进入后,也发出“老机制被冲破,新机制还没确立,内部机制出现退化”的感慨。

  据说张海在收购健力宝后,曾把相当多的时间用于企业整合,但不久他便厌倦了这种生活,因为“投资平安保险,便可轻松赚一亿”,从而回到了热衷资本运作的老路。

  其实对任何一个民营企业来说,规范管理才是王道。

  公司治理

  “2005民营上市公司100强”调查显示,内地上市民营企业收益率平均值甚至低于在内地上市所有企业的平均值,但若加上海外民营企业,则运营效率远高于平均值。张维炯教授认为,民企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内部机制、公司治理有缺陷。而将富豪榜与本次公司榜相对比,不难发现一些富豪旗下的上市公司的营收,远低于其江湖地位。

  众所周知,目前大陆A股体制上存在诸多漏洞,其中之一就是股权分置把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隔离开。“一头大猪带着一群小猪,墙上挂着一桶猪食,如果大猪不把猪食拱下来,小猪就一点都没得吃。现在,大猪将猪食拱下来了,一群小猪就开始闹意见,要求得到更多,这怎么行?”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此言一经披露,曾引起市场广泛抗议。但这不失为对股权分置下,大猪(非流通股)干起来没有劲,小猪(流通股)也不能吃饱的不错比喻。

  目前股权分置试点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其中不乏一些著名民营企业,外界也开始真诚期待,通过股权分置的实施,民企经营者能将更多精力、更好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使之业绩有所提升。但上交所研究总监胡汝银却浇了盆冷水,“有作用,但作用不大”。

  与此同时,部分试点公司问题开始暴露:一些民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已将所持股份抵押给银行,通过股改,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一定对价之后,所抵押的股份获得流通权并增值,股改之后,还可以通过增发填补资金窟窿。也许这对他们来说,全流通试点只是拆东墙补西墙,玩资本运作的一种手段。

  每天下午3点,若没有人告诉赖振元龙元建设的收盘价,“这种行为就是失职”。“我告诉他们,那些批评的意见,我也要听。”赖振元强调。但他也许不知道,目前资本市场出于对民企公司治理缺乏的担忧,股票价值已出现了约20%的“折让”,原因是投资者在公司价格中预先计入了公司治理标准的补偿。对赖振元们而言,应明白:只有严格、透明的管理才能提升公司价值。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