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医药政策执行难引人深思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 03:11 第一财经日报

  邢少文

  自今年4月份以来,医药行业便迎来了一个密集的“政策期”,与往常不同的是,几乎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在行业内引发了强烈的争议,“集体抵制”现象高涨,并导致这些政策不得不推缓执行。

  这种“自下而上”的抵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个产业内部存在一些矛盾。

  4月底,国家发改委关于22种抗生素的降价消息一传出,立即引来抗生素生产企业的集体抗议。全国21家医药行业协会联名上书要求降低降价幅度,原定6月1日执行的降价规定不得不暂缓;6月中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出台的《医疗器械翻新规定》也遭到了行业协会的抵制,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联合深圳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召开研讨会,并上书商务部要求废除或更改规定,原定7月1日执行的规定也暂缓;7月初,国家发改委关于的OTC定价下放的规定也遭到以中国非处方药协会的抵制。而在早些时候,SFDA关于“丁基胶塞全面替代天然胶塞”的规定也从原先1月1日执行被推迟到7月1日,目前仍未完全得以实施。

  由此引发的另一个独特现象则是医药行业的“囤货、断货现象”。

  来自生产企业的消息是,由于抗生素降价令迟迟未下,商业企业已开始减少一些传闻中降价幅度较大的抗生素品种进货量和库存量。而过去一年对医院购入药品金额的绝对值统计表明,对那些降价品种,医院极可能选择了价格更高的替代品。没有了医院的“宠幸”,一些降价品种在医院消失了。

  由于生产企业、商业公司以及医院大量囤积使用天然胶塞的输液产品,山东地区的基础输液生产企业已经出现产品断货现象。这对于长年处于供大于求的大输液行业来说非常少见。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7月1日更换丁基胶塞已成事实,因此,医院和商业企业都在大量地囤积采用天然胶塞的基础类输液产品,企业意图提高大输液玻璃瓶的价格。

  2004年制药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34%,为近年来的最低水平。能源和原材料涨价、出口退税、GMP改造成本、连年的药品降价,是造成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

  根据相关的统计,近年经过13次的政策降价,降价金额已接近200亿元。在这中间,医药不分家现状下药品价格形成的畸形和有关部门对价格成本审核的信息不对称已经给行业造成了损伤。

  难怪在医药行业,“政策的不确定性因素”都被列为医药企业和研究专家对行业分析的重要因素,每一次政策的出台都使医药工业进入了一个绵长的消化期,而企业似乎已习惯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操作方式。

  另一方面,“抵制政策现象”也暴露了这个产业的硬伤:小、散、乱。虽然经过了一轮GMP的淘汰,全国仍有5000多家生产企业,10000多家商业企业和高达90%以上化学仿制药。

  原料药产业的产能盲目扩张,导致成本高企、下游抗生素产品的恶性竞争;国产医疗器械企业的弱小导致国内低端市场一放开即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大输液行业的产能过剩,无序竞争,使得“一瓶输液比不上一瓶矿泉水”。

  医药行业频频出现的“政策抵制现象”告诉我们,医药产业升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