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艺术电影:不能承受商业之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6日 16:29 经济观察报

  赵径文/文

  2005年上半年似乎是中国新生代导演颇为风光的半年:顾长卫的导演处女作《孔雀》柏林开屏,喜获银熊;徐静蕾的第二部导演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获得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银贝壳奖;贾樟柯期盼8年,终于走出“地下”状态,《世界》高调公映;王小帅的《青红》扬眉威尼斯电影节,得到评委会大奖,借此机会,《青红》在国内提
前上映,王小帅作品第一次进入院线。

  的确,2005年的中国电影,似乎看上去很美。于是有评论者高呼:“中国电影自第五代后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新生代导演将证实他们的价值。”

  但是,当我们为这些新生代导演喝彩的同时,盘点市场,却颇为失望,这些导演的作品大多数被市场归为艺术电影,观众寥寥,票房不佳甚至惨淡。

  真的如同贾樟柯所言,艺术电影不适合在当下中国电影的环境中生存?艺术电影真的不能承受商业之重?如何挽救目前艺术电影的尴尬现状?

  新生代难当顶梁柱

  1997年,笔者在《中国银幕》杂志担任编辑。那一年的电影市场基本上是这样的:陈凯歌在拍摄《荆柯刺秦王》,冯小刚在拍摄《甲方乙方》,李少红尚未转行去做电视剧,而是在筹备《红西服》,黄建新的《埋伏》、冯小宁的《红河谷》刚刚放完,张艺谋的作品《有话好好说》正在放映,夏刚的《伴你到黎明》也即将进入影院,霍建起转行做导演,筹备第二部影片《歌手》,而大名鼎鼎的田壮壮,则因为《蓝风筝》事件无法继续拍片,转而扶持青年导演。

  从这段描述我们约略可以得出结论,当时的电影天下,毫无疑问,是第五代的天下。而第五代导演,基本上是在1983年左右开始导演工作,到1997年,纵横江湖已经十多年。新的导演在哪里?

  围绕这个话题,编辑部进行过一次热火朝天的大讨论。最后大家决定,寻找新生代导演,做成大专题,并沿用中国电影导演的传统,将他们统称为第六代。

  5个编辑分头工作,出现在那期杂志中的有章明、王小帅、张元、路学长、姜文、管虎、娄烨、王瑞、唐大年、胡雪杨、胡雪华、李欣等多达十数位有才华的年轻导演。

  正因为第五代雄霸天下,而年轻导演也习惯了无人关注的现实,所以,当我们联系采访时,他们大多表示意外,随即积极配合。因为当时采访他们的媒体不多,以至于多年以后,笔者再次见到路学长,他依然能清楚地记得当时采访时的情景。

  而更多的年轻导演还在路上:那一年,贾樟柯已经拍完了《小山归家》,并正在筹备《小武》,但尚未从电影学院毕业,陆川也还在电影学院上硕士,李虹刚刚毕业;施润玖是MTV导演,张一白是广告导演,王超在给陈凯歌当副导演,并写小说,初步有《安阳婴儿》的大纲,马晓颖在做电视剧的场记;金琛、张扬在筹备处女作《网络时代的爱情》和《爱情麻辣烫》,张扬用的女一号就是徐静蕾,而徐静蕾也是刚刚开始演艺之路,当时根本没想到将来会做导演;王全安在写剧本,筹备拍摄《月蚀》,高晓松在写小说《写在墙上的脸》时,同时在写剧本《那时花开》,诗人朱文已经开始给章明和张元写剧本……

  1997年,中国电影界因为大量的新生代导演不断涌现或者即将涌现而被记忆,评论者认为,他们将取代前辈,成为中国电影的顶梁柱.如今8年过去,尽管新生代以各种方式在突围,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电影的顶梁柱依然是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何平、李少红等第五代,对于中国电影界来说,这是一个无奈同时又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著名电影研究学者尹鸿认为:“或是因为他们的影片违规操作,或是因为他们对电影的探索逾越了传统的边界,或是他们本身的过分自恋和自大,种种原因都使得他们的电影很难进入中国电影的主流,他们无法像他们的前代一样,借助时代的大趋势,轰轰烈烈地踏上中国电影的文化舞台。尽管其间也偶尔有几部影片如《长大成人》、《洗澡》能够获得“主流”的认可,但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新生代导演却常常在中国电影的灯红酒绿、喧嚣缤纷中被遮蔽。”

  第四代留下了叙事,第五代创造了寓言,新生代呢?

  票房危机折射艺术电影尴尬生存状态

  客观地讲,新生代导演是生不逢时的一代,姜文说:“这代人不如上一代幸运。为什么不如上一代幸运,你要让他们自己说出来,他们可能会更不幸运,你应该顺着电影的整个环节捋一遍”。

  艺术评论家黄燎原不似姜文那么直白,在一篇回顾60年代的文章里,他动情地写道:“他们几乎是在一种挤压似的锻造车间中成长起来的。生而迷惘,生而无奈,又生而勇敢,生而团结,在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他们无知无畏地成了人。”

  尹鸿认为:“这一群体是在几十年来中国文化最为开放和多元的背景下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是在中国电影面对最复杂的诱惑和压力的境遇中拍摄电影的……”

  这种多元的压力决定了他们的操作方式:新生代坚持用反常规方式试图完成对第五代的弑父超越,许多影片都表现了一种鲜明的非主流、非常规,甚至反主流、反常规的取向,过分迷恋于自己对电影的理解,过分执着于传达自己对生命和生存的理解和体验,视野狭窄,自叙色彩浓重,有时可能近乎喃喃自语,与普通大众难以形成沟通。《小武》、《站台》、《苏州河》、《十七岁的单车》等影片一直是盗版商手中的畅销商品,但从未被普通大众了解。

  好在近年来新生代导演大多开始放弃那种自恋或者地下状态,开始寻找与主流政治、主流观众、主流市场的结合,但妥协到什么程度,新生代导演一直摇摆不定,这种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商业运作的不成功。

  2002年,张元首先进入主流市场,但《我爱你》、《江姐》、《绿茶》等新作并未达到预期市场效果,其中《绿茶》更被指为哗众取宠之作,苍白无力。有评论更不客气地指出:玩电影的时代过去了,再玩,就把自己玩死吧!2004年,陆川的第二部作品《可可西里》公映,失去姜文的护卫,该片以500万票房尴尬收场。

  再来看看2005年的几部电影。2月,霍建起的《情人结》票房惨淡,霍氏温情备受质疑,赵薇更被指为“票房毒药”;3月,《孔雀》放映,票房不佳,西安某影院偌大放映厅寥寥数人,顾长卫的家人黯然泪下;同期放映的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票房还算不错,制作方宣称过了1000万大关,但电影被指剧情平淡,线条单一,其电影主打口号“我爱你,与你无关”被指为徐静蕾自己的爱情经历及宣言;5月,贾樟柯期待8年的影片终于公映,高调出场,黯然收场,《世界》全国票房200万左右,贾樟柯在各种场合直言,目前中国电影环境不适合艺术影片生存。

  6月,王小帅挟《青红》得奖影响,做全国宣传,尴尬不可避免地出现,作为电影第四大城市的成都,竟然不接待《青红》剧组,理由很简单:“《世界》阵势那么大,结果在成都地区的票房不到10万元,《青红》的导演王小帅和贾樟柯都属于第六代导演,这两部影片都是艺术片,我们估计票房差不多。不到10万票房,接待就要花去1万多,不划算。”

  6月末,《青红》剧组在北京举行答谢会。焦叶餐厅不大的地方,挤进去了上百位影视界的大腕。这么多大腕聚在一起,是为了庆祝《青红》票房超过300万,在投资方星美传媒看来,这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相比稍后上映的《头文字D》,尽管很多人连该片的名字都念不顺溜,但愣是一周之内抢走3500万,过亿元票房也是很轻松的事情。再联想到冯小刚、张艺谋等人动辄几千万上亿的票房,不禁为新生代导演的市场号召力汗颜。

  王小帅贾樟柯的电影尚且如此,那些尚未公映的影片,如朱文的《云的南方》、杨超的《旅程》、刘冰鉴的《春花开》、王超的《日日夜夜》等,如果公映,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尴尬情景?

  艺术院线有没有未来

  新生代导演遭遇票房危机,是因为他们不重视国内市场吗?是他们一贯“出口转内销”的思维在作祟吗?

  显然不是。应该说这几位导演,比以往任何新生代导演更注重市场,贾樟柯为了《世界》上映,15天跑了11个城市大做宣传,半月后回到北京,疲惫不堪。王小帅随即打破贾樟柯的记录,带着剧组在9天内跑了15个城市,但遗憾的是,他们重视市场,市场并不重视他们,或者说,市场并无容纳他们作品的空间。

  有人在分析这些影片票房不尽人意的原因时认为,问题出在发行公司的实力和经验上,也许这种论调有一定道理,但是,操作《可可西里》的是华谊兄弟公司,这可是创造中国电影票房记录,销售冯小刚影片和摇钱树《功夫》的公司。

  “是市场空间的问题”,华谊兄弟影业的耿跃进说,“《可可西里》让我有些茫然。这是我做得最累的一部电影。尽管运作前,我们就意识到了艺术片捕捉卖点的困难性,但真的没想到那么困难”。

  事实上,华谊兄弟为了这部影片组织了大量的活动,比如组织媒体记者与主创人员重返可可西里;举办有关可可西里的DV拍摄;组织李泽厚、邵牧君、敬一丹等一批文化界名流为《可可西里》研讨助阵,但最终票房依然只有500多万。“必须要建立艺术院线,让这样的影片进入,如果在商业院线推这样的影片,推的人累死了,而效果微乎其微”。

  关于艺术院线的话题,在中国已经讨论了将近10年,10年里某些机构也做了一些尝试,但都没坚持下去。其中小有名气的是A-G文化电影院线。

  2001年9月,在北京紫禁城三联影视发行公司的倡议下,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等地成立了A-G文化电影院线。仅仅半年,因为市场低迷,遭到影院抵制,被迫停止。

  “国家应该迅速成立这样的院线,来支持艺术电影”,贾樟柯说,“在法国,除了高蒙和百代之外,还有MK2这样的院线,它不是艺术院线,但为艺术电影提供舞台。你可以在那里看到很多有个性的非商业电影。中国缺少这样一个舞台。仅仅靠导演这样跑来跑去做市场改变中国观众的观看习惯是不行的,寄希望于影院自觉行动更不可能”。

  “给艺术电影留一点空间!”这成了王小帅回答记者提问时最频繁出现的句子。王小帅认为,目前中国应该向法国、德国等学习,设立专门放映艺术电影的影院并给予补助,为艺术片腾出空间。“国外除了商业电影之外,有好多艺术类电影,之所以能够一直在拍,没有被商业大潮冲垮,和其完整而多样化的发行渠道有关,但在中国,目前只有商业院线,我们只能按商业电影的模式去发行艺术电影,最终是两张皮”。

  北京新影联公司总经理高军曾经策划过很多电影营销案例,但对于艺术影片的现状,他也是无能为力,“艺术片是电影的灵魂,中国艺术电影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但却在市场中找不到出路,要改变这种尴尬局面只有成立艺术院线,没有别的办法”。

  而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影界权威人士则忧心忡忡,他将成立艺术院线与中国电影未来紧密相连:“如果再不扶持这些新生代导演,中国电影将彻底面临断代危险,张艺谋也好,陈凯歌也好,第五代导演终究会老去,到那个时候,中国电影市场将全部被好莱坞吞噬。”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艺术电影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