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 > 正文
 

收购优尼科 中海油在傅成玉时代的冒险之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 11:16 《中国企业家》

  收购优尼科对中海油的未来意味着什么,现在很难料定

  6月23日清晨,中海油股份公司宣布以185亿美元现金要约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和另一家美国石油公司雪佛龙展开竞争。这以后,54岁的中海油总公司总经理、中海油股份公司董事会董事长傅成玉,开始出现在众多的分析师和一些媒体面前,兴致勃勃地向大家解释,中海油股份公司刚刚做出的决定,有多么明智,而且成功的可能性很高。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决定。这次收购,是中国能源企业第一次整体收购一家海外能源企业,也是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中规模最大的案例。更引人注目的是,收购对象是最重视能源控制的美国的企业,想当年日元升值后,日本企业在美国大肆收购的时候,也不曾买到美国的大型能源公司。

  中海油对这次收购也着实煞费苦心。他们的新闻发言人刘俊山向《中国企业家》介绍,优尼科几年前已经不被大量持有他们股票的投资基金看好,那时中海油就开始关注这家公司了。

  在投资基金的眼里,优尼科就应该被出售,因为市盈率低、增长性差,基金赚不到多少钱。而在中海油眼里,优尼科在亚洲的油气资产如果到了中海油手里,就可以利用中海油在中国的市场地位,把这些资源激活。所以即使油价处在高位,收购成本较高,中海油也敢于出手。

  不过,目前看来,这次收购能否成功还有不少的障碍,比如优尼科会不会接受中海油的报价就是一关。一位分析师向《中国企业家》介绍,中海油的报价高过雪佛龙,这其中还有税的因素。因为中海油是现金收购,优尼科股东卖给中海油需缴的税要高过卖给雪佛龙。这会给中海油的价格优势打个折扣。

  然后就是美国反垄断修正案审查委员会、国家安全修正案审查委员、美国证监会的重重审批。虽然傅成玉说中海油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我们将会完全按照美国法律进行,我相信美国当局,会以商业因素而非政治因素来考虑此事”,但作为一家政府控股的公司,即使你是完全按照商业规则运作,也免不了别人对政府色彩的质疑,何况中国又正处在对能源的高度焦虑之中呢。

  再往远看,假如中海油这次收购成功,那随后而来的对一家和自己规模接近的美国公司的整合,同样蕴藏着大的风险。中海油虽然有着相对出色的国际化经验,但毕竟是一家主要业务在中国的中小型海洋石油公司。收购成功固然可以把业务、资源迅速拓展到优尼科从事业务的12个国家,但随之而来的管理问题会带来多大的挑战?

  还有这次收购的财务风险,也让人为中海油捏一把汗。按照安邦咨询的分析,以中海油的收购价格、承担的债务来看,中海油收购后仅每年支付的各种利息费用就高达12亿美元,相当于优尼科2004年的净收入。换句话说,以去年的水平,优尼科需要拿出18年的净收入才能“挣”回收购本金。

  所以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傅成玉对媒体说“我们发誓要搞定这笔交易”显得有些不大容易理解,他们认为,仅仅从规模上看,雪佛龙收购优尼科也更匹配一些。甚至有人觉得,如果以中石油的规模去实现这次收购,给人的信心都会更足一些

  两大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也将中海油列入负面观察名单,检讨是否有降低评级需要。

  中海油委实面临不少的风险,不过简单回顾一下,中海油一直就是一家富有冒险精神、受争议较多、受挫折较多,但又更国际化、更健康的企业。

  在1982年中海油公司刚刚组建时,敢于冒险的特性就已经表现无疑了。当时的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秦文采担任第一任总经理。以后的几年里,中海油开始频频与外资合作,向外资开放一些中国海域的油气区块。他们的目的是通过合作,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这样的举动在当时是有风险的,那时候对中海油的指责之声不绝于耳,恨不得把“卖国”的帽子戴在中海油头上。这样的争论在许多年后都还会被人提起。到后来,中海油被认为是中国石油公司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家,第一任总经理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收购优尼科的事情短期内还难有定论,不过,在一片赞美、惊呼和质疑声中,傅成玉时代中海油新的冒险之旅已经拉开了序幕。

  (郭大鹏)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傅成玉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