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千元至1、2万元都有。好一点的编剧一般是2万元左右一集,3万元是个坎,能拿到3万元以上的寥寥无几。甚至很多电影编剧更是只挣名不挣钱,一部投资千万元的电影,编剧的酬金最多几万元。而好莱坞剧本的卖价至少是国内的十倍、百倍,甚至千倍以上
□本报见习记者 黄振伟 宋平
“大师级”导演张艺谋为了圆自己的武侠梦,连推《英雄》、《十面埋伏》两部武侠巨制,虽然横扫国内市场,但也引来骂声一片。高高在上的“大师”当然对此可以宠辱不惊,但编剧李冯就“悲惨之极”了,几乎被骂得“体无完肤”。
李冯的遭遇不是中国编剧的一个个案,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在今年香港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获得最佳编剧奖的香港著名导演、编剧尔冬升上台领奖的一刻,就颇为自嘲地说:“第一个奖就颁给编剧,可见编剧的地位有多低。”虽只是一句戏言,但也道出了编剧在影视界不受重视的一种现实。
影视界中的“弱势群体”
干过编剧这一行的恐怕都有过被制片方盘剥、打压、欺诈的种种遭遇:有的是稿酬低至冰点,有的甚至是无报酬可得,有的是署名权受到损害,有的是作品被任意“强暴”,或者是影片拍好了功劳全归导演、演员,拍砸了则全怪编剧“弱智”……无形中,编剧沦为影视圈的三等公民,成为影视界的“弱势群体”。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影视制作对剧本的投资是非常不重视的。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国外对前期的剧本投资要占到整体投资的20%——30%,一部影视剧造就一个“百万编剧”是司空见惯的现象。1999年,索尼史无前例地与好莱坞的31名A级编剧签了约,合约中保证,一旦电影公司收回成本,之后影片盈利的2%将归编剧所有。签约的每位编剧在4年内至少要给索尼写一个剧本。而国内对前期的剧本投资,还占不到整体投资的10%。
根据美国编剧协会的规定,编剧每写一部剧本的最低酬劳是35079美元。当然,名编剧拿的要比这高得多──无论他们写出的剧本有没有人拍。例如,《本能》的编剧乔·艾泽哈斯有9个本子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开拍,但他已经有2300万美元收入囊中。
记者了解到国内编剧业的行情,按编剧不同等级,从几千元至1、2万元都有。好一点的编剧一般是2万元左右一集,3万元是个坎,能拿到3万元以上的寥寥无几。甚至很多电影编剧更是只挣名不挣钱,一部投资千万元的电影,编剧的酬金最多几万元。而好莱坞剧本的卖价至少是国内的十倍、百倍,甚至千倍以上。
其实,编剧处境不佳,前景堪忧,并非是一个新话题;维护和提高编剧权益,也并非是为了编剧业一己私利而曲高和寡,而是编剧产业化的现实需求。
《男才女貌》产业化探险
2003年,一部《男才女貌》的现代都市剧吸引了中国无数观众的目光,取得央视当年电视剧收视冠军。 其后,香港亚洲电视台、台湾无线电视台以及韩国、日本等地一些颇具影响力的电视台也纷纷购入此剧,《男才女貌》的热潮迅速席卷了东亚及东南亚。投资此剧的北大星光国际传媒影视公司其后又投资拍摄了《男才女貌》的姐妹篇《女才男貌》,但据市场情况反映该剧不如前一部,这就与其编剧产业化的运作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过他们率先作出了尝试,按照国外的模式操作影视作品,把一部作品当作商品,然后进行品牌运作,从策划,市场分析,编剧分工合作,为国内影视业提供了一个个案。
这也是中国最早克隆韩剧的一个个案。据星光国际传媒负责人介绍,他们在决定制作时尚偶像剧之初,就深入分析了日剧、韩剧的成功之处,特别是他们的编剧产业化模式。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热映不衰,日本的诸多青春偶像剧席卷亚洲市场,风靡全球、播放10年而长盛不衰的美国情景喜剧《六人行》都是编剧产业化模式的产物。这些国家的电影、电视剧之所以佳片迭出,占尽市场份额和风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成熟的编剧产业化模式。其实在欧美、日韩,甚至港台,所谓的产业化模式都是对编剧进行规范化管理,统一创作剧本,名编剧策划一个主要故事大纲,几个编剧共同执笔,形成流水线作业。一旦成功地推出某个品牌,就不断开发这个品牌,批量生产。“品牌的产业化延伸”是许多发达国家影视公司成功扩张的经验。
编剧产业化是大势所趋
产业化的编剧公司的出现,是影视工业的大势所趋。现在国内的编剧业还处在自发的原始阶段,编剧们都是单枪匹马地闯天下。国内编剧业缺少相应的开发公司、代理公司、营销公司,编剧通常要肩负多个角色,一托二或一托三,产业化模式还没形成。目前,国内的影视业正在加紧产业化进程,专门负责制作、发行的公司都有,但产业化的编剧公司却凤毛麟角。什么时候作为影视工业最重要链条的编剧,形成了产业化规模,才是影视工业成熟的基础。
产业化的编剧公司所作的是拍摄前所有的项目——剧本原创、洽谈演员、拟定拍摄大纲、提供电视台反馈。之后把拍摄权卖给投资商,与投资商形成版权联合的关系,署名也是联合摄制。产业化的编剧公司其实就是项目公司,所卖的是拍摄之前的一整套项目。
北京黄金档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的经理秦溱在谈到编剧产业化时说,“一定要按照商业的方法操作,才能逐步取得话语权。要对中国现有编剧方式进行改革,引入公司的模式和管理的理念,进行工厂式的剧本创作不仅可控制创作进程,而且还可以操控其他环节,最终形成编剧产业化模式。”秦溱就是因为不满于当前的中国编剧业落后的现状,而筹措资金,成立了一家编剧公司,亲身“试水”中国编剧业的产业化进程。
编剧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需要配套的资源、环境及各种因素支持的,它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中国影视工业的产业化,首先就是要编剧业的产业化。否则,中国影视业想摆脱困境,铸就辉煌,只能是一句空话。
|